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马原-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研政治-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 框架图(徐涛强化班),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
编辑于2022-10-04 17:28:04 河北省政治强化班 马原
1. 序:导论
1. 马克思主义的 内涵&构成
1.1. 内涵
1.1.1. 创立者
1.1.2. 内容
1.1.2.1. 自然
唯物史观 不包括 自然
1.1.2.2. 社会
1.1.2.3. 人类思维
1.1.3. 目的
1.1.4. 立场
1.1.5. 作用&意义
1.2. 构成
1.2.1. 哲学
基础、方法
1.2.2. 政经
主体
1.2.2.1. 《资本论》
工人阶级的圣经
1.2.3. 科社
目的&归宿
2. ···立场、观点、方法
2.1. 基本立场
立场≠是非 立场:敌友之分; 是非:论事件本身;
2.1.1. 人民、无产阶级
2.2. 基本观点
2.3. 基本方法
2.3.1. 辩证唯物主义
2.3.2. 历史唯物主义
2.3.3. 【···】
多选题
3. ···来源
3.1.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3.1.1. 共产主义者同盟
前身:正义者同盟【性质:组织】
3.2. 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 / 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纲领
3.2.1. 《共产党宣言》
3.3. 条件
3.3.1. 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基础)
3.3.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3.2.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
3.3.2.1. 无产阶级
3.3.3. 思想渊源
3.3.3.1. 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
3.3.3.1.1. 黑格尔
3.3.3.1.2. 费尔巴哈
3.3.3.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经
3.3.3.3.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社
4. ···鲜明特征【5】
最鲜明的特征,一句话概括: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1. 科学性
独有的【2】
4.1.1. 正确
4.2. 实践性
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独有的【2】
4.3. 人民性
4.3.1. 马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4.4. 发展性
4.4.1. 发展性:与时俱进
集中体现:
5. ···当代价值
不考
2. 哲学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流派
1.1.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
1.1.1. 第一性?
1.1.1.1. 唯物主义【3】:物质第一性
1.1.1.1.1. 什么是物质
1.1.1.1.1.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典唯物主义):一种/几种 物质
1.1.1.1.1.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等粒子
包括但不限于 机械唯物主义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1.1.1.1.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一切客观存在
1.1.1.2. 唯心主义【2】:意识第一性
1.1.1.2.1. 什么意识作为本原
1.1.1.2.1.1. 主观唯心主义:本我
1.1.1.2.1.1.1. 笛卡尔
1.1.1.2.1.1.2. 王阳明
1.1.1.2.1.2. 客观唯心主义:我之外的
1.1.1.2.1.2.1. 上帝
1.1.1.2.1.2.2. 道
1.1.1.2.1.2.3. 程朱理学
1.1.1.2.1.2.4. ······
1.1.2. 同一性?
1.1.2.1. 可知论:有同一性
1.1.2.1.1. 意识可以认知物质
1.1.2.2.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
二元论:物质&意识都是本原,称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1.1.2.2.1. 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1.2.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重要问题
1.2.1. 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1.2.2.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2. 唯物论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2.1. 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是指【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本原
2.1.1. 物质范畴
2.1.1.1. 恩格斯
2.1.1.1.1. 抽象
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共性与个性
2.1.1.2. 列宁
2.1.1.2.1. 感知
2.1.1.2.2. 不依赖感觉而存在
2.1.1.2.3. 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定义物质
2.1.1.3.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2.1.2. 物质&运动
2.1.2.1. 运动的概念
2.1.2.1.1. =变化
2.1.2.1.2.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形式)和根本属性。
2.1.2.2. 关系:不可分割
不可分割: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 【词性不同】
2.1.2.2.1.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2.1.2.2.1.1. 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2.1.2.2.2.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2.1.2.2.2.1. 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2.1.3. 运动&静止
2.1.3.1. 静止的概念
2.1.3.1.1. 空间位置
2.1.3.1.2. 根本性质
暂时未变
2.1.3.1.3. =>运动的特殊状态
2.1.3.2. 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词性相同】
2.1.3.2.1. 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1.3.2.1.1. 夸大静止,导致形而上学;
2.1.3.2.1.2. 夸大运动,导致诡辩论。
2.1.3.2.2.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1.4. 物质运动&时空
2.1.4.1. 时空的概念
2.1.4.1.1. 时间
2.1.4.1.1.1. 一维性:一去不回
2.1.4.1.2. 空间
2.1.4.1.2.1. 三维性: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2.1.4.1.2.2. 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状态
既绝对又相对,既有限又无限
2.1.4.2. 关系:不可分割
2.1.4.2.1. 时空是物质运动是时空;
2.1.4.2.2. 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2.1.4.2.3.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2.1.4.3. 时空的特点
2.1.4.3.1.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1.4.3.2. 绝对性:时空绝对存在
2.1.4.3.3. 相对性:物质运动速度突破极限的时候,时空发生变化
2.1.4.3.4. 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2.1.4.3.5. 无限性:所有事物的时空是无限的
2.2. 意识观
派生
2.2.1. 来源
2.2.1.1. 概念
2.2.1.1.1.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2.1.1.2.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2.1.1.3.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
2.2.1.2. 来源
2.2.1.2.1. 一切物质
2.2.1.2.2. 低等动物
2.2.1.2.3. 高等动物
2.2.1.2.4. 人
发展过程,意识是人独有的
2.2.1.3. 影响因素
2.2.1.3.1. 社会实践——>劳动
决定因素
2.2.1.3.2. 语言
重要影响因素
【一般,没有不重要的】
2.2.1.3.2.1.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语言是物质。 语言的含义是意识。
2.2.1.3.3. ······
2.2.2. 本质
2.2.2.1.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2.2.2.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物质=>客观
2.2.3. 作用
2.2.3.1. 能动作用
2.2.3.1.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2.3.1.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2.2.3.1.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2.2.3.1.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2.4.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关系)
2.2.4.1. 相互区别
2.2.4.1.1. 本原&派生
2.2.4.1.2.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意识不是任何特殊物质,否则导致庸俗唯物主义。
2.2.4.1.3. 不能相互代替
2.2.4.2. 相互联系
2.2.4.2.1.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实践是唯一桥梁
2.2.4.2.2.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2.2.4.2.3.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2.4.3. 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
2.2.4.3.1.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客观规律优先
2.2.4.3.1.1. 前提:从实际出发
2.2.4.3.1.2. 基本途径:实践
2.2.4.3.1.3.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2.4.3.2.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2.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2.2.5.1.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批判二元论
2.2.5.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批判唯心主义
2.2.5.3.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批判旧唯物主义
除了马哲之外的唯物主义,又称“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2.2.5.4. 体现
2.2.5.4.1. 意识统一于物质;
√: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2.2.5.4.2.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2.2.5.4.2.1.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2.5.4.2.2.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劳动(实践)——>物质
2.2.5.4.2.3.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 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3.1. 两大总特征
3.1.1. 普遍联系
3.1.1.1. 含义
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3.1.1.1.1.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3.1.1.1.2. 事物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3.1.1.2. 特点
3.1.1.2.1. 客观性
3.1.1.2.2. 普遍性
3.1.1.2.2.1. 内在结构性
3.1.1.2.2.2. 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3.1.1.2.2.3. “中介”
3.1.1.2.3. 多样性
3.1.1.2.4. 条件性
3.1.1.2.4.1. 支持/抑制
3.1.1.2.4.2. 可改变、创造
3.1.1.2.4.3. 尊重客观规律
3.1.1.3. 方法论意义
3.1.1.3.1. 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观念
3.1.2. 永恒发展
3.1.2.1. 内涵&实质
3.1.2.1.1. 内涵
3.1.2.1.1.1.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
3.1.2.1.1.2. 运动变化的趋势是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
3.1.2.1.2. 实质
3.1.2.1.2.1.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3.1.2.1.2.2.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
3.1.2.2. 新、旧事物的关系
3.1.2.2.1.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1.2.2.2.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1. 新结构适应新环境
2. 改良、扬弃旧事物,吸收其优点与新内容
3. 符合群众利益,受群众拥护
3.1.2.3. 过程的观点
3.1.2.3.1. 世界: 既成× 过程√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3.1.2.3.2. 产生必然消亡
3.1.2.3.3. 任何事物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
3.1.2.4. 方法论意义
3.2.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因果关系】 马哲:逻辑; 宗教,如佛教:善恶平衡、报应。
3.2.1. 原因&结果
3.2.1.1. 概念
3.2.1.1.1. 前后相继+彼此制约
3.2.1.2. 关系:对立统一
3.2.1.2.1. 一定条件——>区分是确定的;不确定的;
3.2.1.2.2. 互为因果
3.2.1.2.3. 相互渗透
3.2.1.2.4. 复杂多样
√:有因必有果; ×:有其因必有其果
3.2.1.3. 方法论
3.2.1.3.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2.2. 必然&偶然
3.2.2.1. 概念
对同一件事物来说,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缘分:充分概括必然与偶然】
3.2.2.1.1. 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
3.2.2.1.2. 必然:一定会发生,确定不移
3.2.2.1.3. 偶然:不确定是否出现
3.2.2.2. 关系:对立统一
3.2.2.2.1. 相互区别
3.2.2.2.1.1. 原因不同
3.2.2.2.1.1.1. 内部原因
必然
3.2.2.2.1.1.2. 外部原因
偶然
3.2.2.2.1.2. 表现形式不同
3.2.2.2.1.2.1. 稳定
必然
3.2.2.2.1.2.2. 不稳定
偶然
3.2.2.2.1.3. 地位和作用不同
3.2.2.2.1.3.1. 决定性
必然
3.2.2.2.1.3.2. 影响
偶然
3.2.2.2.2. 相互联系
3.2.2.2.2.1. 必然寓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3.2.2.2.2.2.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3.2.2.2.2.3.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2.3. 方法论
3.2.2.3.1. 重视必然发展趋势,又要把握机遇。
3.2.3. 可能&现实
3.2.3.1. 概念
3.2.3.1.1. 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关系
3.2.3.1.2. 可能:潜在,预示;
3.2.3.1.2.1. 按照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3.2.3.1.2.1.1. 有
可能
按照 在现实中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
现实的可能
不充分
抽象(潜在)的可能
3.2.3.1.2.1.2. 没有
不可能
3.2.3.1.3. 现实:实际存在
3.2.3.2. 关系:对立统一
3.2.3.2.1. 相互区别【略】
3.2.3.2.2. 相互联系
3.2.3.2.2.1. 相互包含
3.2.3.2.2.2. 相互转化
3.2.3.3. 方法论
3.2.3.3.1. 立足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
3.2.4. 现象&本质
3.2.4.1. 概念
3.2.4.1.1. 外部表现&内部联系
3.2.4.1.2. 现象:外部联系、表面特征,感知√
3.2.4.1.3. 本质:内在联系、根本性质,思维√
3.2.4.2. 关系:对立统一
3.2.4.2.1. 相互区别
3.2.4.2.1.1. 现象
真象+假象
假象≠错觉 真象属于现象!
客观存在,无正确错误之分
3.2.4.2.1.1.1. 个别、具体
3.2.4.2.1.1.2. 多变、易逝
3.2.4.2.1.1.3. 生动、丰富
3.2.4.2.1.2. 本质
3.2.4.2.1.2.1. 普遍、一般
3.2.4.2.1.2.2. 相对稳定
3.2.4.2.1.2.3. 深刻、单纯
3.2.4.2.2. 相互联系
3.2.4.2.2.1.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2.4.2.2.2.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包括假象
3.2.4.3. 方法论
3.2.4.3.1. 能够认识本质
3.2.4.3.2. 必须揭示本质
3.2.5. 内容&形式
3.2.5.1. 概念
3.2.5.1.1. 内在要素总和、结构&表现方式
3.2.5.1.2. 内容:要素总和,存在基础
3.2.5.1.2.1. 例如:生产力
3.2.5.1.3. 形式:结构&表现方式
3.2.5.1.3.1. 例如:生产关系
3.2.5.2.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3.2.5.2.1. 任何内容都是有一定形式的内容;
3.2.5.2.1.1. 没有无形式的纯粹内容;
3.2.5.2.2. 任何形式都是有一定内容的形式;
3.2.5.2.2.1. 没有无内容和空洞形式。
3.2.5.2.3.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2.5.2.3.1. 适应——>积极
3.2.5.2.3.2. 不适应——>消极
3.2.5.3. 方法论
3.2.5.3.1. 重视内容+善用形式
3.3. 三大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3.1.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动力)
3.3.1.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3.1.2. 【主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
3.3.1.2.1. 概念
3.3.1.2.1.1. 同一性
3.3.1.2.1.1.1. 相互依存
3.3.1.2.1.1.2. 相互贯通
3.3.1.2.1.2.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3.3.1.2.1.2.1. 对抗性
3.3.1.2.1.2.2. 非对抗性
√:每时每刻既又 ×:时而时而
3.3.1.2.2. 关系:对立统一
3.3.1.2.2.1. 相互区别
3.3.1.2.2.1.1.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3.1.2.2.1.2.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3.1.2.2.2. 相互联系
3.3.1.2.2.2.1.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3.1.2.3. 方法论意义
3.3.1.2.3.1. 看问题一分为二
3.3.1.2.3.2. 求同存异
3.3.1.2.3.3. 批判地继承
3.3.1.2.3.4. 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3.3.1.3. 【主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原理
3.3.1.3.1. 同一性 作用
3.3.1.3.1.1. 依存——>利用对方的发展
3.3.1.3.1.2. 包含——>吸取有利因素
3.3.1.3.1.3. 相通——>向彼此对立面转化
{作用效果-2: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双方得到发展
3.3.1.3.2. 斗争性 作用
3.3.1.3.2.1. 斗争——>力量对比变化——>量变、
3.3.1.3.2.2. 斗争——>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质变
3.3.1.3.3. 方法论意义
3.3.1.3.3.1.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3.3.1.3.3.2. 协调
3.3.1.3.3.3. 逆向思维、反向思考
3.3.1.4. 【主语:矛盾】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
3.3.1.4.1. 概念
3.3.1.4.1.1. 普遍性(共性)
3.3.1.4.1.1.1. 时时事事处处有矛盾
3.3.1.4.1.2. 特殊性(个性)
3.3.1.4.1.2.1. 不同事物
3.3.1.4.1.2.2. 同一事物的不同过程、阶段
3.3.1.4.1.2.3. 性质、地位和作用均不同
3.3.1.4.2. 关系:对立统一
3.3.1.4.2.1. 相互区别
3.3.1.4.2.1.1.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3.1.4.2.1.2. 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3.1.4.2.2. 相互联系
3.3.1.4.2.2.1.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3.1.4.3. 方法论意义
3.3.1.4.3.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3.1.5.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 原理
3.3.1.5.1. 概念
3.3.1.5.1.1. 主要(根本)矛盾:决定作用
3.3.1.5.1.2. 次要(非根本)矛盾:服从地位
3.3.1.5.1.3. 矛盾的主要方面
3.3.1.5.1.4. 矛盾的次要方面
3.3.1.5.2. 原理
3.3.1.5.2.1.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3.1.5.3. 方法论意义
3.3.1.5.3.1. 两点论+重点论
3.3.1.5.3.2. 抓关键、看主流
3.3.1.6.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3.3.2. 质量互变规律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3.3.2.1. 概念
3.3.2.1.1. 质
3.3.2.1.1.1. 区别于其他的内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
3.3.2.1.1.1.1. 认识质的作用
3.3.2.1.1.1.1.1.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3.3.2.1.2. 量
3.3.2.1.2.1. 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
3.3.2.1.2.1.1. 认识量的作用
3.3.2.1.2.1.1.1. 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3.3.2.1.2.1.1.2. 估计事物的地位和作用。
3.3.2.1.3. 关节点(临界点)
3.3.2.1.3.1. 度的两端
3.3.2.1.4. 度
3.3.2.1.4.1.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限度、幅度和范围;
3.3.2.1.5. 质变
3.3.2.1.5.1. 质态飞跃
3.3.2.1.5.2.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3.3.2.1.5.3.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3.2.1.6. 量变
3.3.2.1.6.1. 事物数量的增减+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3.3.2.1.6.2. 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3.3.2.1.6.3.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3.2.2. 关系:对立统一
3.3.2.2.1. 相互区别
3.3.2.2.2. 相互联系
3.3.2.2.2.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反面:激变论:夸大质变
3.3.2.2.2.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反面:庸俗进化论:夸大量变
3.3.2.2.2.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3.2.2.2.3.1.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中的质变是量变
3.3.2.2.2.3.2. 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变中的量变是质变
3.3.2.3. 方法论
3.3.2.3.1. 理论
3.3.2.3.1.1. 批判夸大质变:激变论
3.3.2.3.1.2. 批判夸大量变:庸俗进化论
3.3.2.3.2. 实践
3.3.2.3.2.1. 适度原则
3.3.2.3.2.2. 对“新发展阶段”的认识
3.3.2.3.2.3. 改革、发展和稳定
3.3.3.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3.3.3.1. 辩证否定观【概念】
3.3.3.1.1. 肯定因素
3.3.3.1.1.1.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
3.3.3.1.2. 否定因素
3.3.3.1.2.1. 促使现成事物灭亡
既又
3.3.3.1.3. 辩证否定观
3.3.3.1.3.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反面:形而上学:外在否定 【注意:不要把偶然当必然】
3.3.3.1.3.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3.3.1.3.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3.3.3.1.3.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反面:形而上学: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3.3.2. 否定之否定规律
3.3.3.2.1. 事物的辩证发展: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3.3.3.2.2.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3.3.3.2.3. 表现形式: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3.3.3.3. 方法论意义
3.3.3.3.1. 理论
3.3.3.3.1.1. 批判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例如:佛教
3.3.3.3.1.2. 批判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直线论
3.3.3.3.2. 实践
3.3.3.3.2.1. 前途是光明的;
3.3.3.3.2.2. 道路是曲折的。
3.4. 分类
3.4.1. 客观辩证法
3.4.1.1. 客观事物&客观存在
3.4.1.2. 形式:外部必然
3.4.2. 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3.4.2.1. 人的认识和思维运动
3.4.2.2. 形式:观念的、逻辑的
3.4.2.3. 辩证思维
3.4.2.3.1. 归纳演绎
3.4.2.3.2. 分析综合
3.4.2.3.3. 抽象具体
3.4.2.3.4. 逻辑历史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主义辩证法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3.5. 能力
3.5.1. 辩证思维能力
3.5.2. 历史思维能力
3.5.3. 系统思维能力
3.5.4. 战略思维能力
3.5.5. 底线思维能力
3.5.6. 创新思维能力
4. 认识论
人类如何认识世界?
4.1. 认识的来源:实践
4.1.1.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
4.1.1.1. 实践观
4.1.1.1.1. 错误的实践观
4.1.1.1.2. 正确的实践观: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感性的:能动的、自觉的、有目的有意愿 对象性:客体 物质活动:实践属于物质
4.1.1.2. 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4.1.1.3. 基本特征
4.1.1.3.1. 客观实在性:把想法变成现实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虽然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但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本质特性
“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直接现实性
4.1.1.3.2. 自觉能动性
4.1.1.3.3. 社会历史性
不确定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4.1.2. 实践的基本结构&形式
4.1.2.1. 基本结构
4.1.2.1.1. 实践主体:人(≠所有人)
4.1.2.1.1.1. 自然能力
4.1.2.1.1.2. 精神能力
4.1.2.1.1.2.1. 知识性因素
首要
4.1.2.1.1.2.2. 非知识性因素
4.1.2.1.2. 实践中介
必要的
4.1.2.1.2.1. 物质性工具系统
4.1.2.1.2.2.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势
4.1.2.1.3. 实践客体(≠所有客观事物)
4.1.2.1.4.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 关系:相互作用
4.1.2.1.4.1. 实践关系
最根本
4.1.2.1.4.2. 认识关系
同构性:实践的主客体=认识的主客体
4.1.2.1.4.3. 价值关系
4.1.2.1.4.3.1. 主体客体化【它变了】
4.1.2.1.4.3.2. 客体主体化【我变了】
4.1.2.2. 形式
4.1.2.2.1.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
4.1.2.2.2. 社会政治实践
4.1.2.2.3. 科学文化实践
基本形式
4.1.2.2.4. 虚拟实践
4.1.2.2.4.1. 交互性
4.1.2.2.4.2. 开放性
4.1.2.2.4.3. 间接性
新形式:相对独立
4.1.3. 实践决定认识
物质——>实践 意识——>认识
4.1.3.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和基础};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认识滞后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4.1.3.1.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4.1.3.1.2.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例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工具(科技)等。
4.1.3.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1.3.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1.3.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2. 认识的本质
4.2.1. 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感觉——>物
4.2.2. 唯物主义反映论:物——>思想感觉
4.2.2.1. 旧唯物:直接(机械)反映论
4.2.2.2. 辩证唯物:能动反映论
4.2.2.2.1.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2.2.2.1.1. 反映性特征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观念属于意识,事物属于物质】 √:真象&假象【现象】都是对本质的反映。【现象属于物质,本质属于物质】 √:虚幻的观念是对事物的反映。 √:虚幻的观念是对事物现象或本质的反映。
基本规定性
4.2.2.2.1.2. 能动创造性特征
√: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会表现出差异,体现认识的能动性。
关系:不可分割
4.2.2.2.2. 突出特点/优点
4.2.2.2.2.1.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4.2.2.2.2.2.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4.3.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4.3.1.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
4.3.1.1. 感性认识
例如:阅历 强调感性:尽信书,不如无书。
4.3.1.1.1. 对象
4.3.1.1.1.1. 事物现象
4.3.1.1.1.2. 事物外部联系
4.3.1.1.1.3. 事物各个方面
4.3.1.1.2. 形式
4.3.1.1.2.1. 感觉
4.3.1.1.2.2. 知觉
4.3.1.1.2.3. 表象
4.3.1.1.3. 特点
4.3.1.1.3.1. 直接性
4.3.1.1.3.2. 具体性
4.3.1.2. 理性认识
4.3.1.2.1. 对象
4.3.1.2.1.1. 事物本质
4.3.1.2.1.2. 事物全体
4.3.1.2.1.3. 事物内部联系
4.3.1.2.1.4. 事物自身规律
4.3.1.2.2. 形式
4.3.1.2.2.1. 概念
4.3.1.2.2.2. 判断
4.3.1.2.2.3. 推理
4.3.1.2.3. 特点
4.3.1.2.3.1. 间接性
4.3.1.2.3.2. 抽象性
4.3.1.3. 关系:对立统一
4.3.1.3.1. 相互区别
4.3.1.3.2. 相互联系
4.3.1.3.2.1.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4.3.1.3.2.2.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4.3.1.3.2.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
4.3.1.3.2.3.1. 夸大理性:唯理论:教条主义
4.3.1.3.2.3.2. 夸大感性:经验论:经验主义
4.3.1.4. 条件
4.3.1.4.1. 勇于实践
4.3.1.4.2. 理性思考
4.3.2. 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实践)
更重要
4.3.2.1.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4.3.2.2.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 一方面,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如何改造主观世界?】 答:改造主观世界既包括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包括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和提升人的意志品质,而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4.3.3. 影响因素
4.3.3.1. 理性因素
例如:知识
4.3.3.1.1. 指导、解释、预见
4.3.3.2.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例如:情感、意志、想象、联想、假设猜测、灵感顿悟
4.3.3.2.1. 激活、驱动、控制
4.4. 认识的规律
4.4.1. 反复性
4.4.1.1. 含义
4.4.1.2. 原因
4.4.1.2.1. 客观角度
4.4.1.2.2. 主观角度
4.4.2. 无限性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
4.4.3. 方法论: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4.3.1. 实践>认识:冒进主义(左)
4.4.3.2. 实践<认识:保守主义(右)
中共党内:左倾右倾;中共党外:左派右派
4.5. 认识的结果
4.5.1. 真理
4.5.1.1. 错误真理观
4.5.1.1.1. 马赫主义
4.5.1.1.2. 实用主义
√:真理一定有用、一定有价值 ×:有用就是真理,有价值就是真理
客观唯心
4.5.1.2. 正确真理观
4.5.1.2.1.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5.1.3. 特点
4.5.1.3.1. 客观性
本质属性
4.5.1.3.1.1. ——> 一元性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4.5.1.3.1.2. 内容:物质世界
4.5.1.3.1.3. 检验标准:实践
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4.5.1.3.2. 绝对性
4.5.1.3.2.1. 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正确的
4.5.1.3.2.2. 发展的无限性:有能力
无条件、绝对
4.5.1.3.3. 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
4.5.1.3.3.1. 对象
4.5.1.3.3.2. 正确程度
有条件、有限
关系:对立统一
√:两种属性; ×:两种表述方式。【因为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发展: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性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中。
根源: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认识能力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思维能力至上性(can)与非至上性(not enough)的矛盾。
4.5.1.3.4. ——>方法论
4.5.1.3.4.1. 批判 夸大绝对:教条主义
4.5.1.3.4.2. 批判 夸大相对:怀疑主义(诡辩论)
4.5.1.4. 唯一检验标准:实践
√:列宁:“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
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但不是检验标准
√:逻辑证明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方式。
4.5.1.4.1. 原因
4.5.1.4.1.1. 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4.5.1.4.1.2. 实践的本质特性:直接现实性
4.5.1.4.2. 特点
4.5.1.4.2.1. 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唯一性、归根结底性、最终性。
4.5.1.4.2.2. 不确定性
4.5.2. 真理&谬误 关系:对立统一
4.5.2.1. 相互区别
4.5.2.1.1. 真理:正确反映
4.5.2.1.2. 谬误:错误反映
4.5.2.2. 相互联系
4.5.2.2.1. 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范围则可以相互转化。
4.5.3. 真理&价值 关系:对立统一
4.5.3.1. 价值
4.5.3.1.1. 含义
4.5.3.1.1.1. 实践主客体的意义关系,客体的积极意义
4.5.3.1.2. 特点
4.5.3.1.2.1. 客观性
客观主义价值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而与主体无关; 主观主义价值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兴趣,而与客体无关。 √: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因而都是片面的。
4.5.3.1.2.2. 主体性
主体性≠主观性 √:价值没有主观性,价值是客观性。 √: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失去了主体意义。 √: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4.5.3.1.2.2.1.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4.5.3.1.2.3. 多维性
4.5.3.1.2.3.1. 个人、群体、社会整体
4.5.3.1.2.4. 社会历史性
4.5.3.2.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
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4.5.3.2.1. 含义
4.5.3.2.1.1. 对价值现象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4.5.3.2.2. 特点
4.5.3.2.2.1. 认识对象: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4.5.3.2.2.2. 认识结果: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4.5.3.2.2.3. 认识正确性:依赖于对客体状况的主体需要的认识。【依赖于知识性认识】
4.5.3.3. 关系
4.5.3.3.1. 实践的评价尺度:真理+价值
4.5.3.4. 方法论:创新
4.6. 自由&必然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
人类历史:必然——>自由
4.6.1. 自由:利用必然而自觉自主
4.6.1.1. 条件
4.6.1.1.1. 认识条件:认识越多越自由
4.6.1.1.2. 实践条件:自由以必然为限度;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反面:夸大能动:唯意志论 反面:夸大规律:宿命论
4.6.2. 必然(规律性):客观规律
5. 唯物史观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5.1. 错误历史观:唯心史观
5.1.1. 缺陷1: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方面,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5.1.2. 缺陷2: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5.2.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关系:对立统一
5.2.1. 社会存在
5.2.1.1. 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 “地理环境决定论”都是错误在于: √:首先在于不懂得自然地理环境同社会生活是两种不同质的事物,他们变化的特点也是不同的; √:无视二者之间的确定界限,把它们主观、形而上学地加以联系; √:其次,只把人和社会看作在自然界面前消极适应的被动者,而看不到自然地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5.2.1.2.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要受到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马克思
5.2.1.3. 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世界历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决定性因素
5.2.1.3.1. 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最高概念】决定性
5.2.1.3.1.1. 生产资料
5.2.1.3.1.1.1. 劳动资料
5.2.1.3.1.1.2. 劳动对象
5.2.1.3.1.2. 劳动者
5.2.1.3.2. 生产关系
5.2.1.3.2.1.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5.2.1.3.2.2.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5.2.1.3.2.3. 产品分配关系
5.2.2. 社会意识
具体的、历史的
5.2.2.1. 社会心理&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低层次: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
以感性认识为主
5.2.2.2. 社会意识形式
高层次:自觉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
5.2.2.2.1. 社会意识形态
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
5.2.2.2.1.1. 政治法律思想
核心地位,主导作用
5.2.2.2.1.2. 道德
5.2.2.2.1.3. 艺术
5.2.2.2.1.4. 宗教
5.2.2.2.1.5. 哲学
5.2.2.2.1.6. ······
5.2.2.2.2. 非社会意识形态
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
5.2.2.2.2.1. 语言学
5.2.2.2.2.2. 心理学
5.2.2.2.2.3. 自然科学
5.2.2.2.2.4. ······
以理性认识为主
5.2.3. 关系
5.2.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性)
5.2.3.1.1. 客观来源:社会存在; 主观反映:社会意识;
5.2.3.1.2.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5.2.3.1.3.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或迟或早。
5.2.3.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
5.2.3.2.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美理论与物质发展水平差距
5.2.3.2.2.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5.2.3.2.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积极/消极】
5.3. 生产力&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5.3.1. 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科技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 √:科技是生产劳动中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是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
5.3.1.1. 含义:“物质力量”“人与自然”
5.3.1.2. 构成
5.3.1.2.1. 生产资料
5.3.1.2.1.1.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评价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尺度、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5.3.1.2.1.2. 劳动对象
5.3.1.2.2.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成分
5.3.2. 生产关系
5.3.2.1. 含义:“经济关系”“人与人”“物质性,客观存在”
5.3.2.2. 构成
5.3.2.2.1. 生产资料所有制:判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最基本、决定性
5.3.2.2.2.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5.3.2.2.3. 产品分配关系
5.3.3. 关系:不可分割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5.3.3.1. 生产力——>生产的物质内容;
5.3.3.2.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5.3.4.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5.4.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5.4.1. 经济基础
5.4.1.1. 含义
5.4.1.1.1.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4.2. 上层建筑
5.4.2.1. 含义
5.4.2.1.1.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5.4.2.2. 构成
5.4.2.2.1.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5.4.2.2.2.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及政治组织
主导地位
5.4.2.2.2.1. 核心:国家政权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5.4.3. 关系
5.4.4.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5.5.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5.5.1. 含义
5.5.1.1.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5.5.2. 构成
5.5.2.1. 经济基础
骨骼
5.5.2.1.1. 经济形态
5.5.2.2. 上层建筑
血肉
5.5.2.2.1.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5.5.2.2.2.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形态
5.5.3. 特点
5.5.3.1. 全面的
5.5.3.2. 具体的
5.5.3.3. 历史的
5.5.4. 更替特点
5.5.4.1. 统一性&多样性
5.5.4.1.1. 纵向:统一性&多样性
5.5.4.1.2. 横向:统一性&多样性
5.5.4.2. 必然性(规律性)& 历史选择性(能动自觉性)
√:社会发展是自觉的; √:自然界演变不是自觉的,是自发的。 √: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自发力量)在起作用并实现出来;社会规律必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自觉力量)才能起作用并实现出来。
5.5.4.2.1. 选择的原因:民族利益、交往、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我程度。
5.5.4.3. 前进性&曲折性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重大挫折甚至倒退】
5.5.5. 更替动力【5】
5.5.5.1. 第一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根本动力
5.5.5.1.1. 生产力&生产关系
5.5.5.1.2.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5.5.5.2. 第二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是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5.5.5.3. 第三动力:社会革命
5.5.5.4. 第四动力:改革
5.5.5.5. 第五动力:科技
√: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5.5.5.5.1. 科技——>生产方式
5.5.5.5.2. 科技——>生活方式
5.5.5.5.3. 科技——>思维方式
重要动力
5.6. 历史创造者
5.6.1.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5.6.2.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5.6.3.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现实的人是指具有能动性的人。
5.6.3.1.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看: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5.6.3.2.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5.6.4. 人民群众:历史范畴
5.6.4.1. 质:推动历史发展
5.6.4.1.1. 反面:反动派
5.6.4.2. 量:绝大多数
5.6.4.3.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知识分子
5.6.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
5.6.5.1. 原因/理由
5.6.5.1.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5.6.5.1.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6.5.1.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6.5.1.4.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是根本力量。
5.6.5.2. 制约条件
5.6.5.2.1. 经济条件
根本制约因素
5.6.5.2.2. 政治条件
5.6.5.2.3. 精神文化条件
5.6.5.3. 方法论
5.6.5.3.1. 群众观点
5.6.5.3.2. 群众路线
5.6.6. 人类普遍交往——>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5.6.6.1. 交往<——生产力
交往&生产力 关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交往的水平。孤立、封闭、隔绝总是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而交流、交往、开放则往往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5.6.6.2. 交往——>社会生活
5.6.6.2.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6.6.2.2. 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5.6.6.2.3. 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5.6.6.2.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交往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
5.6.6.3. 世界历史
5.6.6.3.1. 形成原因(人类历史——>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
5.6.6.3.2. 基本特征:普遍交往。
5.6.7.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的关系)】 答: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
3. 政经
无分析题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1. 产生途径
1.1.1. 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1.1.2.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2. 资本原始积累
主语:【国家】
1.2.1. 概念
1.2.1.1.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无产阶级产生】
1.2.1.2.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1.2.2. 途径
1.2.2.1.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1.2.2.2.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3. 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3.1. 资产阶级革命
1.3.2. 产业革命
2. 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之前)【价值】
2.1. 价值
2.1.1.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1.1.1. 社会分工的存在
2.1.1.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历史条件
2.1.2.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1.2.1. 使用价值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1.2.1.1. 自然属性
2.1.2.1.2. 一切劳动产品的共有属性
2.1.2.2. 价值
√:不经过劳动而天然存在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价值<==劳动+交换
本质:社会关系
2.1.2.2.1. 社会属性
2.1.2.2.2. 劳动
3. 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M】
4. 科社
无分析题
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创立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创立了 剩余价值理论(学说)
科社的理论基础
社会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
认识
知识性认识
认识对象:客体
评价性认识
认识对象:主客体的关系
意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实质
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关系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不能取代人类的原因
无感性
无社会性
不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
实践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原因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构成≠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社会基本矛盾。
劳动属于实践,实践属于物质,认识属于意识。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创立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首次把人类历史当做物质来研究其背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
形成了 辩证唯物主义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
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彻底的批判精神
“都批判”≠“全盘否定”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论述题
选择题
非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