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
大一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思维导图!下图内容完整,逻辑严密,清晰地梳理了社会心理学的导论、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四个方面的脉络,值得一看!
编辑于2018-12-29 14:04:17社会心理学
导论
社心定义
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
相关学科关系
p 与社会学关系:预测行为 解释行为 个体 群体
社心与常识
社心:事前预测 常识:事后解释
发展史
年份
1908
标志
《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社会心理学》出版
奠基人
勒温
研究方法
变量
相关研究
因果研究
三必备条件
随机化处理
自变量和因变量
对照组
社会认知
自我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自尊
社会比较
p
向上比较
与比自己好的人比较
向下比较
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
高自尊
自我服务偏差
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作用:维护高自尊
四种表现
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因为外在的因素
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
在主观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
盲目乐观主义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不可能会发生在我身上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普遍性:我们高估自己意见、自己不期望的或不成功行为的普遍性。 虚假的独特性:我们低估了自己能力、期望的或成功行为的普遍性。
自我展示
三策略
虚伪的谦逊
自我贬低、成功时感谢他人的支持等。
自我妨碍
提前准备借口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登门槛效应
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
门面效应
一个有很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
社会认知
自动化思维
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当对一个任务或信息有大量经验时,我们可以采用不费力的无意识的自动化过程来完成该任务或加工信息。(如采用某个群体的图式对该群体成员的归类) ★自动加工能快速简单但是容易忽略准确性(如刻板印象)
图式
帮助我们组织社会信息并指导我们 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一种假设性心理结构】。
起作用途径
可获取性
★指图式和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两种类型的可提取性: ◆过去经验,图式的可提取性提高,这些图式经常处于激活的状态; ◆由于某种原因,图式暂时容易提取(启动)。
启动
★由于接触某特殊的刺激或事件从而提高了 信息在记忆或意识中的易得性。 ★启动是一个自发、无意识的过成; ★思维在经过启动之前,必须同时具有可提取性和可运用性。
自证式预言
三步
对其他人产生预期
预期影响了对待他人方式
方式导致他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预期成为现实
启发式偏差
代表性偏差
★人们简单地用类比的方法去判断。 ★如果甲事件相类似于乙事件,则甲就属于乙,与乙同类。事件甲相似于乙类事件的程度越高,属于乙类事件的可能性也越高。 ★使用代表性进行判断往往会导致过度自信。
易得性偏差
★当人们需要作出判断时,往往会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最先想到的信息,而不是去努力于挖掘更多的信息。 ★在使用易得性进行判断时,从记忆中最先搜寻到的信息往往成为判断的依据。 ◆越容易回忆的信息对后来的判断的影响越大. ◆它可能使我们高估了罕见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
锚定效应
★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比如以前的股票价格)作为起始值,这些起始值就像“锚”一样使估测值落在某一区域中。 ★如果这些”锚“定的方向有误,那么估测就会产生偏差。
控制性思维
社会知觉
归因
四理论
海德归因理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归因理论
凯利三维归因理论
p
步骤
Step1:找出要进行归因的行为 Step2:找出导致行为的三个因素(行为者、刺激物和情景) Step3:列出行为的三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 Step4:根据行为信息的三个有效组合进行归因判断
事件原因
行动者
刺激物
环境
行为信息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与他人相比是否特殊,是否与众不同,相同则一致性高,不同则一致性低. 其他人也如此反应吗?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时因地而异,若不因时因地而异,则一贯性高,反而则低。 他经常如此反应吗?
区别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对象而异,若因对象而异,则区别性高,反之则低。 他对其他人也如此反应吗?
归因偏差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关于行为的信息的可得性方面存在差异,行动者比观察者掌握更多关于自己的信息,他们知道自己平时的行为如何,他们对自己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比观察者清楚; ★按照三维归因理论来说,行动者掌握更多关于自己一贯性和区别性的信息,而旁观者只能根据行为一致性信息来进行归因,因此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就可能出现基本归因偏差。
直觉显著性
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貌似极其重要的信息; ★在我们尝试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常常注意的是行为者而非周围的情境,因为我们知觉不到情境的因素,所以我们忽视它的重要性,但是行为者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知觉显著性的【知觉对象】,我们注意到他们,所以倾向于认为他们是引起行为的唯一因素。
归因的两阶段过程
p
自我价值保护
当归因涉及到自我利益时,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
观点随时间而变化
随时间的变化,归因会变得更情境化。
归因偏差与文化
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基本归因错误(Krull et al., 1999)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
印象
三原则
评价中心性
印象一致性
核心特性
六效应
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由于认知具有综合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人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正所谓“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近因效应
指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当信息断续出现,近因效应明显; (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晕轮效应
★指人际交往中,人们从对方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 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 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投射效应
★指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对别人的印象总是假设与自己 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 ◆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仁慈效应
★指人们在对他人的特性进行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多于不好的评价。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受,因而会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意愿,放宽对他人的承认和接受度。
刻板印象
1. 概念: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 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
态度与行为
三成分
认知
情感
行为倾向
内隐态度测量
IAT
两个维度
类别维度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选取特定的群体集合,如花/昆虫、男人/女人、老年人/年轻人、黑人/白人等
属性维度
属性维度所选取的材料可以是评价性的(如积极/消极),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外向/内向)
态度与行为关系
二理论
理性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指向行为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 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的行为的考虑。 ★知觉到的控制感(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态度-行为加工模型
当我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对不同行动的思考时,态度更可能直接并且自动影响我们的行为。
态度改变
二理论
平衡理论
p
平衡
表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还是情感表 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
不平衡
如果单元中各个成分不能和谐地并存的话,那么就会引起紧张,就会有一种压力来改变认知组织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认知失调
由于我们注意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的一种不舒服的状态。
三假设
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少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
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
四表现
不恰当理由
自由选择
努力
决策后
七解决方法
直接
改变态度
改变后续行为
增加认识
:获得更多支持我们态度或行为的信息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态度或行为都不重要,所以他们之间的不协调也不重要。
减少选择
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自己没有选择
间接
改变负面情绪
分心
社会影响
说服
二途径
中心途径
注重论据
外周途径
注重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
五信息
理智与情感
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
信息呈现方式:单双面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睡眠者效应
三方式
主动参与 被动参与
★随着对观点的熟悉和重要性的增加,被动说服的影响力越小。 ★在一些细小问题上,比如选择什么牌子的矿泉水,被动说服的媒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那些人们熟悉并且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选择配偶,被动说服就比较难改变态度。
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不是来自传媒,而是我们与他人的之间的接触。 ★传媒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沟通的双流程” 媒体-你的朋友态度-你的态度) ★越贴近生活的的媒体说服力越强。 ★复杂,难以理解的信息用文字方式最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来接受信息。
压制性说服
向嫌疑人有意施加压力,以便让嫌疑人坦白的技术。
被说服者
智力和兴趣
说服的效果既取决于被说服者本人的聪明程度,同时也取决于他对被说服信息是否感兴趣。
对说服的免疫情况
预警效应
只是告诉人们他们将听到一个说服的讲话,会启动他们的抵制,并降低说服的效果
接种效应
人们先听到一个无力的论据,然后再听到支持同一个结论有力的论据。在他们拒绝第一个论据后,他们常常也拒绝第二个。
从众与服从
从众
六影响因素
群体规模
一致性
凝聚力
地位
公开的反应
无事前承诺
二原因
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
获得重要信息
服从
实验解读
要素
命令方权威
社会关系
助人
亲密关系
爱情三元论
激情
亲密
承诺
八类爱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