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胸痹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的名称,归纳病机为“阳微阴弦”,治疗上温通散寒方药有瓜蒌薤白白酒汤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
感冒是因感受外邪而致肺卫失调的一种常见外感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俗称“伤风”“伤风感冒”。
崩漏的思维导图,整理了辨证论治、名词解释、病因、病机、预防调护、转归预后、诊断要点的内容,欢迎交流!
不寐的思维导图,整理了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治疗、转归预后、预后调护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消化系统常见病
数据结构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胸痹
一、定义
是由于寒冷、劳累、饱餐及情绪激动等因素致阴寒、气滞、痰浊、瘀血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所养而致,临床以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分类;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的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
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彻背引臂。
源流
《内经》最早描述了胸痹的病名、病位、症状,并把严重的可迅速造成死亡的心痛称为“真心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药。
《证治准绳》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腙痛之别。
二、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
寒主收引可抑遏阳气,即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 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致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而成胸痹
2、年迈体虚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中精责弱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使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而致胸痹 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三之阴使心阴内耗,心脉不充,发为胸痹 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胸阳失运,发生胸痹
3、饮食不节
嗜食膏粱厚味,或嗜烟酗酒,湿热蕴积,郁结中焦,损伤脾胃,灼津为痰,阻塞经络,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4、情志不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转输失能,津液不布,聚湿生痰,痰踞心胸,胸阳痹阻,发为胸痹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郁久化火,灼津生痰或气郁血滞,血行不利,脉络不通,而发胸痹
三、辨证论治
胸痹和真心痛
胸痹严重进一步发展形成真心痛
胸痹(心绞痛)
因心脉挛急而发作,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真心痛(心肌梗死)
因心脉闭塞而猝发胸中剧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不解,常伴有面白唇紫,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象,服用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
辨标本虚实
真气不足
心气不足
胸中闷痛,常因劳累诱发,但心悸、手力、气短,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
心阳不振
胸闷气短,畏寒冷,神疲乏力,面色觥白,自汗,舌质淡胖,脉沉细或沉迟
血虚
心悸怔忡,失眠替,面色无华,脉细或涩
气阴两虚
胸中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质红,少苔,脉沉细而促
阳气欲脱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黯淡,脉微欲绝
邪气过胜
气滞
胸闷重而痛轻,胸胁胀满,善太息,苔薄白,脉弦
血瘀
胸中刺痛,多在夜间发作,痛有定处,面色晦黯,口唇爪甲青紫.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结代或涩
寒凝
胸痛如绞,遇寒发作或加剧,伴四肢逆冷,面色青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痰浊
胸中窒闷疼痛,肢体沉重,唾吐痰涎,色萎黄或浮肿,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方药
治疗原则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袪邪后扶正
治法
标实
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
本虚
宜补,重补心气
辨清证候之重危顺逆,若见脱证出现早投益气固脱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