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学前教育史
性相近习相远:肯定教育与环境的作用、打破奴隶主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的积极性;办私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课程和教材是按成人思路编与,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课程和教材只适合人性理智方面,不适合社会生产的需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学前教育史
孔子
教育目标
把人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君子)
教育目标向内(通过学习拥有道德)
教育思想
兴于诗
通过语言文字
非理性的艺术情感
强调每个人的潜能
立于礼
实践做事
去自我中心化
太过去自我中心,会被吞噬
克制自己
成于乐
成为圣人
不能失去自我
教育实践
办私学
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
编订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育作用
对社会
庶:较多的劳动力
富:丰富的物质生活
教:伦理道德
对个人
性相近习相远
肯定教育与环境的作用
打破奴隶主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的积极性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含义
学习通往做官的途径
教育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做官条件
优,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意义
打破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积极性
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教育内容
六艺六经
偏重社会人和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教育方法
好学启因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思行并重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中国最早
道德教育
内容
仁:最高道德准则
礼:道德规范(外在形式)
原则和方法
立志
克己
力行
中庸
内省
改过
孟子
思孟学派,主张仁政
扩充每个人的善性—国泰民安
对个人:性善论
善:人要有四心
仁:恻隐之心
义:善恶之心
礼:恭敬之心
智:是非之心
人的本性是善的
教育目的:明人伦
人论:五对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的道德教育
自求自得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思想
专心有恒
能专心致志就能学有所得
启发引导
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
循序渐进
教学和学习知识均有规律,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描述
描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尚的节气,只想真理低头,不能向权贵低头
浩然之气,心理状态,精神境界
途径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朱熹
重视蒙养教育
小学
教事(8-15)
大学
教理(15以上)
慎择师友
习与正则正
慎择乳母
交益友
强调学眼前事
《蒙学须知》
《小学》
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教师要指导、示范,适时启发学生
通过道德规范,来控制私欲,让道德显现
王阳明
教育目的:致良知
"心学"为基础
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
人的本体是"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
教育保护良知,再扩充为良心。
通过诗歌丰富情感
洗礼 爱人,利他行为
教育原则
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肉"
自得
自我得之
不是靠别人
自觉地有所得
得之于己
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知性合一
知是知善知恶(人们道德的认识)
行是为善去恶(人们道德的行为)
基准是良知,天理
《颜氏家训》教子篇
固须早教
家庭教育及早进行
威严有慈
慈严结合
均爱勿偏
切忌偏宠
应世经务
勤奋学习,强调一技之长
重视风华陶然
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幼者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