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知识大纲,包括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等等。
编辑于2022-10-19 08:59:22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萌芽
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起步
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
学校体育的学段结构
概念:学校体育的结构是指组成学校体育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构造方式
学前教育阶段的体育/初等教育阶段的体育/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
工作重点
身心特征
教学内容
注意事项
学校体育的功能形态
概念:学校体育功能指学校体育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
学校体育的二重性
系统论的观点 非教育系统/非体育系统 而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
“血缘”关系 教育系统 传承文化/体育系统 发展身体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概念:把能够支撑学校体育独立存在的有用性称之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激素使发育滋润
传承体育文化
传观念、传知识与技能、传精神
学校体育的派生功能
概念:是指学校体育在发挥其本质功能的过程中,对其上位系统发展具有的辅助性质的有用性
对其他各育的影响
德育/智育/美育/心理教育
对其他形态体育的影响
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的代偿功能
概念: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还有可能为了自己本质工作以外的某种特殊目的而发挥第三种形态的功能
军事功能/政治功能
学校体育功能的实现
学校体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定义:不同社会阶层的功能期待进行理解与判断 如何回应
影响因素:社会政治阶层/学校体育管理层/其他社会群体
学校体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定义:一定功能效应的与学校体育实践相关的 第二个环节
影响因素:物质投入/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学校体育功能效应的产生
定义:体育素养就是产生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
影响因素:外在社会的文化环境/学生自身的文化特性
学校体育功能效应的延伸
定义: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和发展 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最后一个环节
影响因素:体育自身调节能力因素/外部社会因素
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
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概念: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的基石
学校体育与德育
学校体育与德育的作用
概念:体验行为规范和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具体表现在:练习表现规范/同伴交往规范/情感表达规范
学校体育如何发挥德育价值
要把准体育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
要结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确定体育活动中实施德育的重点
要预判学生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并根据问题做好相应的预案
学校体育与智育
促进智育发展
促进大脑发育、改善大脑供血
提高学习效率
用脑过度 释放压力 陶冶心情 舒展筋骨
蕴含智育要素
运动技能的学习/学习技能的四个阶段/对战术、规则的理解
学校体育与美育
学校体育对美育的作用
概念: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具体体现在:身体形态美/身体运动美/心灵行为美
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践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要注重教资教态美
要注重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美
要讲究教学方法美
要讲究场地器材布置美
学校体育与心理教育
学校体育对心理教育的作用
概念: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良好的情绪调节
具体体现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学校体育来实施心理教育,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要了解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特征
要了解不同技能促进心理发展的独特价值
要清楚不同情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特殊性
学校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
地位: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能够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及提供教练人才
能够解决运动员的出路
能够提高运动员队伍的文化知识水平
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
激发作用
偶像崇拜/自身魅力
素材作用
项目素材/方法素材
支撑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认知/体育情感/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奠基作用
功能效果得以延伸
学校体育能够为社会体育提供场地支持
缓解社会场地不足
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
为体育学习效果的延伸提供了支持
组织上的支持/信息上的支持/场地设施支持
为体育内容改革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素材
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兴、民族特色体育项目
社会性质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对学校体育做了有益补充
学生身体活动不足/学校师资不足
社会体育文化营造的氛围对学校体育具有带动作用
对学校具有带动作用/对学生具有带动作用
学校体育与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生产的重要动力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物质产品、精神产品
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提纯的重要枢纽
各类要素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经过实践检验,不断发展提纯
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庞大青少年群体 广度/学习的长期性 深度/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
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概念:是指学校体育系统运行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一切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校体育实践的全过程起着导向和调适作用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体系
效果维度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路径维度
课堂教学目标、课外体育锻炼目标、课外体育训练目标和课外体育竞赛目标
学段维度
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目标)
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
学校体育自身的功能
本质功能为主 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承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缺乏环境条件,目标行动就没有依托 因地、因校制宜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目标也应不同
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哪些诉求以及哪些是急迫的诉求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现实定位
增强学生体质水平,夯实身体健康基石
本质功能-健身功能的反应,也是当下国家发展的现实诉求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以身体联系为手段 学生积极的运动参与之上/运动兴趣的建立 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价值
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推动体育全面发展
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发生关联的链接点。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拥有了较高的运动技能,参与锻炼的可能性增加,大众体育也就可能发展得更好
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健全学生良好人格
身体上要承受运动负荷,心理上也会感受到多种复杂的心理体验。外能增强体质,内可发展心理的优质教育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包含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蕴含德育价值/充分结合自身的德育优势,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对象的“特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根本性要求
做到课内于课外相结合
时间协调/形式互补/内容互通/要求同等
创造良好学校体育环境
硬环境:场地、器材的投入;软环境:学校体育氛围/高质量 两类环境都不可或缺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 工作 实施者,体育师资队伍 目标 有效落实的关键/解决数量问题 学科地位、环境、待遇;解决质量问题 高校培养方案、在职教师培训
调动家庭和社区的积极性
重要支持系统/家庭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资源;社区有展示和巩固的空间
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体育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
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的生活
实践性
身体练习
健身性
选择性
综合性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重视育人效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健康行为
关注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地区差异
改革课程内容,培养核心素养
注重运动专长,促进终身锻炼
体育课程的理解与运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标准(2011)》中的课程目标
《标准(2011)》中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标准(2017)》中的课程目标
《标准(2017)》中的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的编制和资源开发
体育课程的总体要求
体育课程的编制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体育教学要素、过程与原则
体育教学要素的构成
体育教学要素
学生
出发点落脚点
体育教师
组织者和实施者/专业技术人员/角色改变
体育教学目标
活动的计划性和方向性/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体育教学内容
学生 认识和掌握的对象/选择 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效益为前提,综合能力
体育教学方法
具体的操作方式,包括教法、学法
体育教学反馈
“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体育教学环境
良好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各要素相互关系
概念:体育教学诸多要素在体育教学中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体育教师
调理各要素的“总设计师” 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内容 设计方法 利用反馈与环境
体育教学反馈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利用反馈,调整目标 内容 方法
体育教学环境
制约教学过程/对教学环境的合理优化设计
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的原则体系
第六章 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七章 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第八章 学校课外体育
第九章 体育教师职业
第十章 体育教研
第十一章 学校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