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概论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基础概论的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昏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医基础概论
绪论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雪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百家争鸣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养生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经络学说以及脏腑学说中命门、三焦,与黄帝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古代医家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上,奠定了科学理论与医药实践的基础
3.《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中品药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论述了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等药物学理论,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
1.晋代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3.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
4.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药方》,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提出了“三因学说“,把复杂的病因归纳为外因(外感六淫)、内因(七情内伤)、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力倡”功邪论“,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人称其为”功下派“
李杲(字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治病重在调理脾胃,被称为“补土派”。
朱震亨(丹溪),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为“养阴派”。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
清代叶天士(名桂,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展的规律。
吴塘(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发展了淤血理论及血瘀病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人体的五个系统。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体:筋,脉,肉,骨,皮
五官:目,舌,口,鼻,耳
九窍:口,两鼻孔,两目,两耳,前阴,后阴
形神一体观
形: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生命活动
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症包括症状和体征;2.证即证候;3.病即疾病的简称
病治异同
1.同病异治;2.异病同治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1.五行:木,火,土,金,水;2.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行相生,相克,制化都是有序的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相乘和相侮,都不是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