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学-血液系统-多发性骨髓瘤
这是一篇关于内科学-血液系统-多发性骨髓瘤的思维导图,包括:诊断、分期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临床表现、病因和发病机制、定义。
编辑于2022-10-23 23:38:14 陕西多发性骨髓瘤MM
诊断
(症状性)MM诊断
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或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
2.血清/尿 M蛋白(若无,为未分泌型)
加上任一骨髓瘤确定性事件:SLiM -CRAB
骨髓瘤相关靶器官损害:
C:高钙血症:血清钙钙 >2.75 mmol/L 或上限0.25 mmol/L;
R: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 <40 mL/min 或血清肌酐 >177μmol/L ;
A:贫血(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下限20g/L或<100g/L);
B:溶骨性破坏:1个或以上(X/CT/PET-CT) 。
确定性生物标记:
S:克隆性骨髓浆细胞比例 ≥60%;
Li:游离轻链比率 ≥100;
M:MRI证实>1 受累部位
无症状(冒烟型)MM诊断标准
血 / 尿M蛋白达到骨髓瘤标准
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10%-60%
无骨髓瘤相关器官或者组织损害
SMM不需要立即治疗
分期
Ⅰ期
1.血红蛋白>100g/L
2.血清钙正常
3.X检查正常
4.M蛋白:IgG<50g/L,IgA<30g/L (轻链型:尿轻链<4g/24h尿)
瘤细胞数<0.6
Ⅱ期
介于I期与III期间
瘤细胞数0.6-1.2
Ⅲ期
1.血红蛋白<85g/L
2.高钙血症
3.进展性骨损害
4.M蛋白: IgG>70g/L,IgA>30g/L (轻链型:尿轻链>12g/24h尿)
瘤细胞数>1.2
说明:每期分A、B组:A组:血肌酐正常,B 组:肌酐≥176.8umol/L
鉴别诊断
反应浆细胞增多症
浆细胞细胞不超过15%且无形态异常
MGUS
血 M蛋白小于30(10)g/L,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小于10%,无骨髓瘤相关器官或者组织损害
骨转移瘤:血清ALP增高,无浆细胞增多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M蛋白为IgM,无骨质破坏,见淋巴样浆细胞
其它产M蛋白的疾病:淀粉样变性、重链病、淋巴瘤,CLL,炎症疾病等
治疗与预后
治疗
治疗原则
有症状的MM采用系统治疗;无症状暂不推荐治疗
对适合自体移植的病人,诱导治疗中避免干细胞毒性药物
治疗
巩固、维持和持续治疗
适合移植患者
巩固治疗:可采用原诱导方案短期巩固治疗2-4疗程
维持治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沙利度胺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
巩固和维持治疗:移植后患者
不适合移植患者
持续治疗
诱导治疗
移植候选病人
如硼替佐米/地塞米松(VD)
不适合移植的病人
如美法仑/泼尼松/硼替佐米(VMP)
微环境及免疫调变治疗
沙利度胺 100-300mg/d
来那度胺 25mg/d
细胞免疫治疗
CD38单抗治疗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马法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探索性治疗
CAR-T细胞治疗
支持治疗
骨骼病变
口服或静脉使用二磷酸盐
骨折可行外科手术、骨痛行低剂量放疗
高钙血症
水化、碱化、利尿
双膦酸盐、糖皮质激素和/或降钙素
肾功能不全
水化、利尿;减少尿酸形成和促进尿素排泄 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和静脉造影剂
贫血感染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尤其伴肾功能衰竭患者
感染可静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并预防肺炎及真菌感染
凝血/血栓
预防性抗凝治疗
高粘滞血症
有症状者可行血浆置换
自体干细胞移植
肾功能不全及老年并非移植禁忌症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年轻、高危、复发病人
MM常用治疗方案
传统方案
•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
•马法兰/醋酸泼尼松(MP)
包含新药的两药方案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VD)
•来那度胺/地塞米松(Rd)
•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
包含新药的三药方案
•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VRD)
•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PAD)
•马法兰/醋酸泼尼松/来那度胺(MPR)
预后
病程有高度异质性,生存期差别较大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1.血象
数量(少)+形态(缗钱状),血沉快,可见瘤细胞
2.骨髓
浆细胞增多,形态异常:大,浆灰蓝、空泡,可见多核及多核仁,核周淡染区消失。
3.生化
M蛋白鉴定
血清蛋白电泳可见一染色浓而密集、单峰突起的M蛋白,正常免疫蛋白减少
(1)血清蛋白电泳:可见一色浓而密集的单峰突起的蛋白带
(2) 免疫固定电泳 据M蛋白性质不同:IgG、IgA、IgD、IgE、IgM、轻链型及不分泌型
(3) 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异常球蛋白增高,正常免疫球蛋白量减少
瘤负荷及病情指标
血清离子:高钙(广泛骨质破坏)、高磷(晚期肾功受损)
β2微球蛋白、LDH:瘤负荷及病情相关
IL-6及C反应蛋白:瘤负荷及病情相关
4.肾功及尿液
尿液:尿蛋白定量及本-周氏蛋白阳性,轻链、游离轻链、免疫固定电泳
肾功:尿素氮和肌酐可增高
5.免疫学检测: MM谱系来源
免疫组化技术
流式细胞术
6.遗传学: 预后相关指标
染色体核型分析
FISH技术
7.影像学检查
CT、MRI、PET/CT
骨质疏松:早期表现,脊柱、肋骨及骨盆多见
溶骨 :多个大小不等的凿孔样病变,颅骨、盆骨多见
病理性骨折:肋骨、脊柱多见
核素扫描
早期发生病变的骨组织中异常聚集
磁共振
可发现骨内MM及骨外软组织病变
PET-CT
肿瘤活性及范围
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骨髓瘤细胞大量增生、单克隆M蛋白增多及肾功能损害等因素引起
MM细胞——M蛋白;感染——高粘滞综合征
总结
肾功能损害
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急慢性肾衰竭
高钙血症
食欲缺乏、呕吐、乏力、意识障碍、多尿或便秘
骨骼损害
骨痛为主要表现,以腰骶部最多见
高黏滞综合征
头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视力障碍 充血性心衰,意识障碍
出血倾向
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多见
出月机制:血小板减少、凝血障碍、血管壁因素
淀粉样变性
常见舍体、腮腺肿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等
神经系统损害
肌肉无力、肌体麻木、痛觉迟钝
髓外浸润
以肝脾淋巴结、肾脏多见
感染
如细菌性肺炎和肺炎感染
贫血
多为轻、中度贫血
CRAB
C 血钙增高
呕吐、乏力、意识模糊
多尿或便秘
R 肾功能损害
轻链管型肾病
蛋白尿/肌酐清除率下降
A 贫血
单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
B 骨质病变
溶骨性破坏和骨折
骨痛为早期主要症状
一、瘤细胞骨破坏
骨病(CRAB)(二)高钙血症 (CRAB)
(一)骨质破坏及高钙血症
1.瘤细胞 —基质细胞— IL-6等—破骨细胞—骨质疏松、虫浊改变、骨痛、骨折、高钙血症
2.局部浸润:包块+缺损
(二)髓外骨髓瘤
1.肝脾、淋巴结及脏器(40%-50%)
2.中枢及周围神经病变(3-5%)
3.髓外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ocytoma)
4.外周血(2×109/L为浆细胞白血病)
M 蛋白相关临床症状
1. 感染
2.高粘滞性综合征
3.出血: 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数量、功能
4. 淀粉样变性:M蛋白沉积致组织、脏器形态与功能变化。舌、心肌及肾脏多见
5. 雷诺现象:手指或足趾遇冷后颜色发白、变紫现象。部分M蛋白具有冷凝特点,阻塞血管
二、肾功受损(CRAB)
病因:
1.瘤细胞直接浸润
2.本-周氏蛋白:沉积肾小管上皮
3.高钙、尿酸血症
症状:肾区痛、尿量改变
尿液:管型、蛋白;肾功:异常
三 、贫血(CRAB)
1.瘤细胞直接浸润
2.细胞因子释放,诱导成红细胞凋亡
3.肾功能不全,EPO水平不足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复杂的基因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异常所驱动,主要特征为遗传学的不稳定性
病因不明,多因致病
慢性感染、抗原或致癌物刺激有关
感染:HHV-8
IL-6与瘤细胞增殖与凋亡
骨髓微环境
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MM):瘤性浆细胞(终末分化阶段B细胞)在骨髓内/髓外克隆性、多灶性增生所引发的以贫血、骨质受损、高钙血症及肾功不全、感染、高粘血症等表现为主的一种恶性血液病
M蛋白:单克隆(瘤性)浆细胞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球蛋白(本质为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电泳时产生基底较窄的单峰 (M蛋白峰) , 又称恶性(malignant)蛋白
单克隆浆细胞
M蛋白
骨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