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课-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乖乖些,快毕业了,就业形势严峻,想试试编制类考试!所以规培的知识暂时放放吼!相关知识持续发布,需要的一起冲冲冲!!! 该系列导图是关于公共课部分,我的是根据文职备考的,可以借鉴吼! 编制类考试有很多,比如常见的有省考、教师招聘(全年)、三支一扶(3月-7月)、事业编、国考(10月中旬)、定向选调生(10-12月、大学生西部计划(5月)等等。
编辑于2022-10-24 15:18:21 陕西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内容
两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谁是老大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标准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
标准
3、分类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
世界是不能被人认识或不能被人完全认识的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
看世界
形而上学
坚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
4、马克思主义的
物质范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将万事万物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原子,认为世界本原是原子
踢球,把球从
A 点踢到 B 点。
盲人摸象。
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孤立、静止、片面
意义
第一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区 别
含义
运动
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
两种情形
一是指空间的相对位置
暂时不变
二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
暂时不变
性质
运动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eg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切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正确/错误)
相关
Δ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4)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含义
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①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②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③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即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活动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能动作用的制约因素:
1、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
2、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
3、受到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社会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首先体现在
意识统一于物质
还体现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特点
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想,而是本身所固有的。
普遍性
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
多样性
事物多样,联系也多样
条件性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但是改变和创造条件
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
发展是
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
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五大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容
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
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方法论
内容决定形式
注重内容
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
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
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本质与现象
本质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
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方法论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
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原因与结果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方法论
辩证的分析因果关系。
必然与偶然
必然
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
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
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
方法论
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
现实与可能
现实
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
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方法论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和核心 。
原因
①
它揭示了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连根
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发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它是
贯穿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
中心线索
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同一性(重点)
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斗争性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如:你和你的情敌。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特殊性
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
特殊性要求我们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
强调“干”,关键词提示
(去到题干里找动词或者动词的引导词如必须,需要,要)
射人先射马,
擒人先擒王。
矛盾的主要方面
强调“看”,分析问题。如
共享单车有利有弊
量变质变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
如一杯水喝了一半,水的数量发生了改变。
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即场所的变更
如田忌赛马
第一次比赛用上等马对上等马、中对中、下对下
之后调整排列次序,用上对中、中对下、下对上
最终赢了。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即从一个事物变为另一个事物
如水加热到100℃以上,变成水蒸气
从液态
变成了气态,即质变。
方法论:坚实适度原则。
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
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
三、 唯物辩证法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
居于核心的地位
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主要内容:
①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②“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③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④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核心要求是
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做到
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辩证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
最初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2)分析与综合
更为深刻
(3)抽象与具体
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4)逻辑与历史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
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小结: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目录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能动作用的制约因素:
客规;技术;活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体现子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特点
客普多条
发展
五大基本环节
本原必现形
三大规律
对质,量形,定方向
三、 唯物辩证法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初归,分深,高级象,修正历史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
(一)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内容
两个方面
3、分类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
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
物质范畴
意义:坚持了唯一,唯辨,唯自然,反可知
5.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3)运动和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4)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即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作用的表现:
能动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三)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强调“人”“我”“吾”“我的心/思想/感知/意志/观念/经验”等词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理”、“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天命、神等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二
联系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大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和核心 。
中心线索
钥匙
量变质变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实质
是“扬弃”
三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居于核心的地位
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