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时期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了解):1. 立志:他要求学者树立远大的志向、2. 居敬:朱熹要求从“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两方面努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M)
1.第一次兴学:是由范仲淹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宋仁宗) (一中人庆)
(1)普遍设立地方官学,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改革科举考试,霸停帖经墨义。
(3)创建太学,将胡瑷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
一中教学太舒服,考吧
2.第二次兴学:是由王安石主持,史称“熙宁兴学”。(宋神宗) (二王神熙)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王神熙房屋太新
3.第三次兴学:是由蔡京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宋徽宗) (三经徽崇)
(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数学、化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蔡崇遍地,三同用一科
二、宋代教学方法改革:”三舍法“(J)
三舍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 创立的一种改革太学的措施。
1、主要内容: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 三个程度不同且依次递升的等级。
(1)升入内舍。外舍生学习一年后,考试和平时行艺和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
(2)升入上舍。内舍生学习两年后,考试和平时行艺和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
(3)取代科举。上舍生学习两年后,学行优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
2.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
三、宋代教学方法改革:“苏湖教学法”(M) (”分斋教学法“)
即“分斋教学法”,是胡瑷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立“分斋教学”制度。
1.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属于“达用“学科
(2)教学目标: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3)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胡瑷讲习解经,能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模板:教学方法:不死记硬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1)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分设 经义斋和治事斋;
(2)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制度,开创了主修和辅修的先河。
模板:开创...的先河;提供了...的经验;奠定了...的基础
四、育士制度:书院的发展(了解)
1.唐朝末期出现了书院。---产生
2.宋朝书院制度化。---制度化
3.元朝书院遭到政府控制。--逐渐官学化
4.明朝书院讽刺朝廷。---官学化严重
5.清朝书院官学化倾向严重---完全官学化,成为科举附庸。
五、宋代典型书院:《白鹿洞书院揭示》(M) 也叫《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
1.内容
(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
学问思辨行
(3)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
(4)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1)促使书院发展走向制度化道路。
(2)是厚实书院发展的典范。
六、书院教育的特点(J)
1.书院精神:自由讲学
2.书院功能:育才、研究、藏书功能
3.书院组织:私办、公办、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
4.书院教学: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教学形式多样
(3)讲会制度盛行,百家争鸣
(4)实行门户开放的制度
(5)注重讲明义理,躬亲实践。
5.学生学习:强调学生读书自学
6.书院作用:(模板)
(1)促进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2)丰富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3)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4)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师生情谊都值得后世学习
师生精致能组教发作 7.书院制度(制度化) 8.师生关系(模板: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9.书院发展倾向(官学化倾向)
七、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特点(J)
1.蒙学教材的发展
第一阶段:周朝至唐代: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
第二阶段:宋元时期:开始出现按专题分类现象
2.蒙学教材的种类
(1)识字教学类。如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宋初的 《百家姓》等。
(2)伦理道德类。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3)历史教材类。如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 《叙古千文》等
(4)诗歌类。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 等
(5) 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如方逄辰的《名物蒙求》等。
3.蒙学教材的特点
(1)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开始出现按专题分类编写的现象。
(2)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
(3) 一些学者亲自编写教材,提高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4)注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5)重视汉字的特点。
(6)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八、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了解) (模板:孔子、董仲舒道德教育方法)
1. 立志:他要求学者树立远大的志向
2. 居敬:朱熹要求从“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两方面努力
3. 存养: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4. 省察: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
5. 力行:敲掉身体力行,反对言行脱节。
九、朱子读书法(M)
朱熹酷爱读书,她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1.内容(心智体力渐熟)
(1)循序渐进。按照顺序一步一步前进,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3)虚心涵泳。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见之于具体行动。
(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时间,发愤忘食。
(6)居敬持志。读书时精神专一 ,注意力集中;有坚定的志向,用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
心智体力渐熟
2.历史影响:朱子读书法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局限性:
(1)朱熹提倡读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2)他的读书法主要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末曾注意到知识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