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包括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二章艺术门类论、第三章艺术发展论、第四章艺术创作论、第五章艺术作品论、第六章艺术接受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六章虽独立成章,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章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思维导图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19-12-21 02:20:28艺术概论
填空选择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1.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P18
2.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他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P20
3.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中,有些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哲学,也包括艺术和文学等等;而另一些意识形态则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即那些直接反应基础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或比较密切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政治、法律以及道德。P23
4.“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P37
(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2)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3)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5.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P44
(1)“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方式
(2)“艺术”的方式
(3)“宗教”的方式
(4)“实践——精神”的方式
6.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P48
7.艺术形象有三大特性:P49
(1)具体性
(2)概括性
(3)感染性
8.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的转化成了艺术的美。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得非常美。.委拉斯凯兹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难——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玩物,一个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的苦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越显得美。P64
9.艺术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P77
(1)实践性和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1.原始的艺术活动没有离开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直接目的,因而也没有发展成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P83
2.中国戏剧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技艺表演,因而称为戏曲,形成于北宋时期,史称宋南渡时期。P84
3.艺术门类的划分(具体分类见P85、86)
4.美术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感知方式上是属于视觉的,在 存在方式上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同时它所创造的艺术形态又是静态的,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状态,而且形象一经完成就固定不变,因此又具有静止性,瞬间性和永固性。这六个特点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造型性和静止性,其它特点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P87
5.工艺美术涉及日常用品的许多方面,对于美化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它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一般的说,实用性是其主要方面,美化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的。P93
6.戏剧有四个要素P105
演员
导演
剧本
舞台美术
7.文学的类型P123
(1)二分法
分为韵文和散文。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一种方式。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有韵”和“无韵”来划分的。
(2)三分法
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这是欧洲传统的划分方式。
(3)四分法
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种,这是中国现代主要使用的方法。
8.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P129
(1)空间与实体统一
(2)艺术与技术结合
(3)风格性与象征性
9.结合:这种方式,是两种以上的艺术节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例如原始艺术中诗、歌、舞的“三位一体”,就是这种情况。P138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1.游戏说 由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P142
2.巫术说 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 法国史前艺术家雷纳克等人首先用巫术理论去揭示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发生的原因。
3.艺术发生的动力:P146
(1)艺术发生的动力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想象、幻想等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推动着艺术的发生。
(2)第二,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并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展的根本根本动力,这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
4.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P154
(1)原始造型艺术的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这是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的。
(2)高度的写实性。这也是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的。高度逼真的造型艺术的产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是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力,二是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这两个条件都是在狩猎生活中获得的。
5.“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至三万年以前。‘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P159
6.否定之否定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范畴。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由绝对观念决定的。绝对观念的运动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世界的运动也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艺术的运动必然遵循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发展过程。P164
7.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解释艺术,探求艺术发展的原因时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又是由环境所决定的,环境又是由种族所决定的。P166
8.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之所以否定艺术,因为宗教与艺术确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方面:
(1)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3)宗教的对象是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人们在神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艺术面前感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美。
(4)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劝人到彼岸世界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它是对人的心灵的麻醉;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鼓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它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5)第五,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费尔巴哈说:“艺术认识它的制造品的本来面目,认识这些正是艺术制造品而不是别的东西;宗教则不然,宗教以为它幻想出来的东西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9.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1.艺术家的修养P208
(1)进步的世界观与深刻的见解
(2)广博的文化素养
(3)丰厚的生活积累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P212
(1)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感受力
(2)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记忆力
(3)卓越的创造力与精湛的技能技巧
3.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P219
4.艺术创作过程:一般的来说,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既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从“眼中之竹”――体验艺术;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竹”――艺术表现。P221
5.习惯无意识是一切无意识中最高级最重要最富有熟练性和创造性作用的一种心理活动P240
6.即兴诗、即兴画、即兴乐曲等所表现出的艺术心理定势中的习惯无意识的重要作用,那就更明显了。P241
7.形象思维的特征:P248-250
形象思维是运用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四种思维形式进行思维的。上面所说的形象思维逻辑的四种思维形式,从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和范围来看,基形意象和完形意象是在进行任何一种艺术形象思维过程中都必须用的。P252—P254
(1)形象性
(2)想象性
(3)情感性
(4)艺术个性
(5)审美性
8.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P262
(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9.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P264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1.在我们分别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的时候,根据上述这几种因素的主要特点去而把主题与题材划归内容的范畴,把结构和艺术的语言、体裁划归形式的范畴。P279
2.针对题材的作用和价值,在艺术理论中曾有过两种著名的观点“题材无差别论”和“题材决定论”。 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很明显都是违反艺术的原理的。P283
(1)题材无差别论:对题材的价值和作用是漠视的,不承认题材之间存在意义上的差异,所以选材无关紧要;
(2)题材决定论:明确地用题材的价值代替作品的价值,把题材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到越界的程度。
3.艺术作品的形式基本上是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的。通常称结构为内部形式,艺术语言为外部形式。P288
4.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P300
第一个层次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第二个层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相当于潘诺夫斯基所说的艺术作品中第一方面的意义,即自然的意义。
第四个层次是文化意义,相当于潘诺夫斯基所说的作品中第二和第三方面的意义即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
5.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意境”是意与象、情与景、物与我的统一关系在作品中的整体呈现,风格是作品的总体倾向和艺术家创作个性的主要特征;而格调则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P307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1.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P321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P323-P324
伊加登在研究文学作品的结构时,把它分为六个层次
(1)语言现象层
(2)语义单位层
(3)表现的客体层
(4)图示化层面
(5)思想观点层
(6)形而上性质层
以美术为例,我们可以把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1)物质材料层
(2)形式结构层
(3)课题所指涵义层,它更多的体现在写实性和有形象的作品中
(4)意义集合层
3.艺术的认识功能P359
(1)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劳苦与追求、婚姻和爱情等
(2)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劳苦与追求、婚姻和爱情等
(3)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劳苦与追求、婚姻和爱情等
4.艺术的审美功能P362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也非常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如宗炳的“畅神”说,姚最的“悦情”说,张彦远的“怡悦情性”说,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艺术的审美功能。
5.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P368 a寓教于乐 b潜移默化
名词解释
1.艺术典型 P56 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2.艺术修养 P208 所谓艺术修养,是指艺术家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作品时所应具备的思想、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感受力,以及把生活转变为充满艺术意蕴的的艺术形象时所应具备的审美创造能力。
3.艺术直觉 P213 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直接面对观察的事物和对其的认识不经过惯常的逻辑思考的瞬间性认识。它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常水平。
4.艺术构思 P225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在头脑中孕育成主客体融合的艺术胎儿——完整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5.艺术的创作方法P261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意识思维中要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6.艺术流派P268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的群体。
7.意境P304 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意境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8.风格P304 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他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
9.艺术共鸣P355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就是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
论述
1.艺术与美的关系P60-P65
(1)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美与社会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美。
(2)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我们所谓的“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艺术作品的美即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3)艺术是审美的对象,艺术与美,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即:它还是审美对象。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2.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P339-P342
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什么才是艺术欣赏活动的性质与特征呢?
从性质上看,艺术欣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既包含着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认识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作品中的题材意义、主题思想、人生经验、道德判断等的认识与理解;更进一步说,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还能通过作品深入认识和理解广大的现实世界。其次,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阅读科学、哲学著作时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不一样,这是因为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欣赏者是通过感性的形式和形象来理解和把握真理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第三,与同样属于审美认识的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等艺术接受方式比较起来,艺术欣赏的特点还在于它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这就是说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总是处在一种直接的、不间断的交流和对话之中。我们认为,正是艺术欣赏的这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方式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性质和特征:
(1)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2)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3)在艺术欣赏重视中饱含感情
简答
1.如何认识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P32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艺术的视野之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
2.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呢?P39
首先,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如自由,自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但是,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这些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更为鲜明,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他所表现的,是主体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审美的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另外,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3. 如何认识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P55
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他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在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因此,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艺术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他根据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
4、 如何认识舞蹈的动作性特征P99
(1)众所周知,舞蹈表演是不使用预言帝,也就是不开口说话。但是,舞蹈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2)舞蹈更主要的是使用整个身体及其各个部分的动作。由于舞蹈语言的这种特殊性,舞蹈作品必须适合用动作来表现。
(3)舞蹈动作不是随意的动作,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它有一定的标准。
①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②舞蹈动作必须有内涵
③舞蹈动作要讲究形式美
④舞蹈动作要注重风格
5、艺术与哲学的本质的不同P177
(1)它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
(2)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
(3)反作用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通过情感的感染影响人的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哲学以理服人,通过方法论影响社会生活。
6、如何认识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P179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3)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7、如何认识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P257
艺术思维不管它如何复杂,归纳起来说,就是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运用的过程中,以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的大量表象做思维材料,围绕着特定的主题,以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审美理想为指导,自始至终地以形象思维特别是其中的艺术想象为主线和特色,配合以抽象思维,即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频繁地反复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逐步地构思成完整的艺术意象。然后才有可能据此物化为艺术作品—艺术形象。 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者反复交替、灵活多变地相互转换的矛盾运动,推动力艺术思维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双方彼此不断深化和提高,不到作品最后完成,这个相互转换和促进的思维矛盾运动就不会停止。
8、艺术作品格调与品位的区别P309
艺术作品既有格调高低、雅俗之分,也有不同品位之别。这两个概念的第一个差异在于,格调是一个从作品价值的两极(如高低、雅俗)把握作品不同属性的范畴,品位则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格调与品位的第二个区别是,格调虽然与艺术表达方式相关联,但更多地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品位虽然也涉及到作品的内容,但与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关系。
9、如何认识艺术美的根源P312
(1) 艺术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意识中固有的,而是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就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而言,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现实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现实事物的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和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1) 艺术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意识中固有的,而是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就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而言,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现实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现实事物的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和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