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
大学思政原理知识归纳总结思维导图!下图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导论、理论基础、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务、环境等内容,值得收藏学习。
编辑于2018-12-31 07:29:22思政原理
导论
思政教育的作用和现状分析
作用
维护国家的统治
促进社会和谐
利于个人成长
现状及分析
道德失范、教育失效、 队伍不稳定
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
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问题)
价值取向扭曲
思想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关系
概念界定
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德育
研究对象
研究领域
研究如何做人工作的学问
研究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是思政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
贯穿全过程,推动发展
制约思想政治领域的其他矛盾
研究规律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学科特点
党性
实践性
综合性
基本范畴
个人与社会
思想与行为
内化与外化
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
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学科建设的进程
初步探索阶段(1978至1984)
系统建设阶段(1984至1999)
全面建设阶段(1999至今)
学科建设的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博采众长相结合
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学科科学化、和谐社会、社会成员思想素质
方法
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坚持什么
~本质规定性
基本原理
基本特征
怎样坚持?
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直接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历史的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关于政治,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
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
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进步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
地位及功能
定位问题
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被经济基础决定,又为其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基础有重要的反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条件
是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培育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
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的基本环节
功能
个体性功能
个体生存功能
人作为自然生命的载体而存在,人又具有追求精神生活充实的欲望。在引导人们了解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
思政教育有助于人的物质生活的顺利进行
思政教育是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个体的发展功能
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目标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
约束规范行为
激发精神动力(民主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奖励激励)
塑造个体人格(提高自身素质,塑造个体健全的品格。)
个体享用功能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个体实现个体的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
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
传播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
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再产生社会的政治关系。
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
经济功能
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市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心理调适,人际调适,情绪调控,利益调节)。
文化功能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创造功能
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与任务重要性
是根本问题和重要方面
反映本质和方向
规定基本内容
影响载体和方法
目的
含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设定。
体系
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具体目的
二者关系:整体与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确立依据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其目的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对象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其思想实际(重要依据)
多层次多角度,思想状况实际,时代
功能
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
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动力
恒亮思想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
资本主义国家德育目的
确立依据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内容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泛政治化
理想化,缺乏层次性
缺乏时代性
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
任务
根本任务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确立依据
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条件和根本条件。
“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
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增强人们的法制纪律观念
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
法律知识缺乏
权利意识缺乏
法治信心和追求不强
守法意识浅薄
措施
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
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坚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突出主旋律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环境概述
环境、环境与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和环境是相互创造的,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辩证统一于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含义: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特点
广泛性
动态性
特定性
可创性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良好环境的作用
感知作用、促进作用、约束作用
优化
经济环境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理顺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从而通过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政治环境
健全民主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机构改革
加强反腐
文化环境
首先,要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要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再次,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军营文化等亚文化。
最后,要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大众传播环境
加强建设和管理,促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坚强阵地。
加强对舆论的评析和监督
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媒体自律
教育环境
优化家庭环境
优化学校环境
优化社会组织环境
优化社区环境
优化同辈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其规律
思想品德
含义: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特点:阶级性、中性概念
思想品德结构
含义: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来说是以三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构成要素
心理子系统
思想子系统
行为子系统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内在矛盾转化过程
外在因素影响制约的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
精神力
精神力在社会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才素质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重视精神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给市场经济提供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对象看
生产力的功能
与经济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