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思维导图,包括:第1节唯物论、第2节辩证法、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问题: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
第1节 唯物论
世界的本原问题
物质观
演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金木水火土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原子,且不可再分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抽象“为物质
含义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运动观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的含义
相对静止是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空观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也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
有限性与无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绝对性与相对性
意识观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的产物
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
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和主观映像
三个比喻:加工厂、相机、镜子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从意识的作用来看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最重要)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2 节 辩证法
世界的状态问题
两大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
条件性
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律)
揭示事物为什么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关系: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特殊性:虽然事事有矛盾,但事事矛盾不一样;虽然时时有矛盾,但时时矛盾不一样;主矛、次矛、矛主、矛次。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量变质变规律(又叫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怎么样发展
质、量、度
量变、质变及其 关系
量变:数量的增减,次序的变动;质变:实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肯定因素和否定要素:(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2)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唯物辩证否定观:第一,自我否定;第二,发展环节;第三,联系环节;第四,实质“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1)内容上: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2)形式上: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
第二:吸收旧优点,增添新内容
第三:符合群利益,得到群拥护
问题: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前提: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论
小结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并反作用于物质
大结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