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十大宗教 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世界十大宗教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十大宗教的由来,信仰以及传播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编辑于2022-11-03 10:12:19世界十大宗教
序
宗教分类
宗教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
原始宗教
时间:公元前3~前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后期 分类:直接崇拜或人格化为神灵的崇拜;精灵🧚♂️崇拜🤩或者灵魂的崇拜🤩
古代宗教
(此时进入阶级社会) 前期:公元前4000~前2000年初 后期:公元前1千世纪末至1千世纪中叶
中世纪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分别取得了主导地位)
佛教: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 基督教: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9~11世纪形成了西方天主教会和东方的正教会 16世纪从天主教会分裂出了新教 伊斯兰教:7世纪的阿拉伯
近、现代宗教
激进神学+进化🧬神学+希望神学+本色神学
朝鲜🇰🇵:圆佛教
伊斯兰教国家:复古主义运动+泛伊斯兰主义运动+现代改良主义运动+伊斯兰教社会主义运动
犹太教:思想启蒙运动:哈斯喀拉(大概唐时来中国🇨🇳)
流传范围:氏族—部族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崇拜神灵的性质、位数、变化等划分为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交换神教
宗教职能:自发宗教、人为宗教
第一章 古代埃及宗教 (起源于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和部落宗教)
第一节 古代埃及的历史和社会
第二节多神崇拜
公元前4千纪中叶:生命之神太阳神🌞瑞和死亡之神冥王奥西里斯
上下↕️埃及🇪🇬统一:太阳神🌞成为最高保护神
第一、第二王朝:霍鲁斯成为全国信奉的太阳神
第三王朝:普塔神(对全埃及的神权统治)
第五王朝:阿图姆-瑞神
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 阿慕恩-瑞神(阿蒙-拉神)
瑞神: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按照他的旨意建立世界的秩序 麦特:把世界秩序人格化(瑞神的女儿👧)
第三节 灵魂观念与来世思想
人具有四个灵魂:卡、巴、心、人的影像、人的名字
罪:对神犯下方的错+对人所犯的错
古代埃及人关于死后审判和复活的宗教观念,是基督教关于末日审判教义的源泉。
第四节 巫术、占卜和宗教仪式
常见巫术活动:祛病武术+禳厄巫术+天候巫术+致厄巫术
第五节 神庙和祭司
第六节 埃及宗教的演变及其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公元641年,伊斯兰教就成为了埃及🇪🇬社会的上层建筑和官方法定的国家宗教
第二章 古代巴比伦宗教 (一般指西亚巴比伦尼亚地区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摩利人和迦勒底人等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古代巴比伦的历史和社会
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美索不达米亚,又称巴比伦尼亚)
文明开化最早的苏美尔祭司已经建立了以神庙为中心的城市国家
第二节 巴比伦宗教的演变
第一阶段:公元前4千纪或更早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宗教范畴) 第二阶段:公元前4~2千纪(类似长老议事会的天国结构) 第三阶段:公元前2千纪以后(军事民主制的天国政府逐渐演变为由主神控制的君主专制机构)
第三节 神与神灵世界
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安努【主位神】、英利尔、伊阿就被合称为天、地、水三位大神。❓
古代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社会是奴隶制社会
古代巴比伦宗教常常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
第四节 神庙和祭司
神人关系:人必须依赖神、敬畏神,但神也有依赖于人的需要
祭司是城邦统治集团的核心,城邦统治者通常称为“恩希”
第五节 礼拜和祭仪
1⃣️对神的礼拜和祈祷🙏 2⃣️季节性祭祀
第六节 巫术与占卜🔮
星占(古代世界最早发展起来的占星术)
专职的天象预测官“巴鲁”
占星术士于公元前1千纪后期就创立了算命天宫图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有惩治此类黑巫术活动的专门条款,违者处以死刑
第七节 神话与传说
1⃣️创世神话 《埃奴玛·埃立希》 在一张叫做“安:阿纳姆”的神名表🀄️有更完全的表现形式。
2⃣️人类起源神话 以草的形式从地上长出 or 由神创造
3⃣️复活神话
4⃣️洪水神话
第三章 琐罗亚斯德教 (在中国🇨🇳被称为“祆教”、“火祆教”、“拜火教”。以《波斯古经》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论
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创立,以后传播到亚非许多地区。 7世纪后,在印度🇮🇳波斯移民帕西族中还很流行。 大概于6世纪由中亚传入我国汉地,隋唐时期很流行,宋以后中国史籍不再提及。
第一节 琐罗亚斯德的生平
第二节 《阿维斯陀》及其他
《阿维斯陀》又称为《波斯古经》 时间:公元前4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 内容:耶斯那+维斯帕拉特+耶斯特+库尔达+其他零碎和片段的颂歌
《那斯克》 :《阿维斯陀》的提要 《宗教行事》:琐罗亚斯德百科全书 《创世纪》 《赛犍传奇》
第三节 教义和神话
一神论
把世界进程划分为4个时期
个人是自己命运的决定者
把三善、三恶与天堂地狱的说教结合 承认灵魂转世和末日审判(善 恶者可共同进入真理或光明王国)
第四节 祭祀、仪礼和教阶
圣火 新生礼 葬礼 节日(季节性) 教阶
第五节 起源和发展
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希腊🇬🇷和波斯混合的神祗,如宙斯·奥尔穆兹特 罗马统治时期,形成了米特拉教 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 琐罗亚斯德教成为国教 公元642年 琐罗亚斯德教衰败(留在波斯本土的称为“伽巴尔”,迁移至孟买的称为“帕西人”)
第六节 在中国的传播📣
波斯于公元518年通北魏,波斯邻近的滑国( 今阿姆河南昆都斯城,Kunduz)于公元516 年通梁,这二国皆信奉火袄教,因之火袄教传人汉地的时间当在公元516~519年之间。 火袄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的时候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为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琐罗亚斯德教传人中国后就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 隋唐两代在中原地区有了新的传播。唐朝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东京有两所,西京有四所。 公元845年唐武宗罢黜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同时,火袄教也受到了排斥。 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 北宋末南宋初,汴梁和镇江等地都有祆祠,民间也仍流行奉祀火神的习惯,但南宋以后,中国典籍中很少提到,13世纪以后,火祆教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基本上就停止了。
第四章 摩尼教 (公元3世纪在波斯兴起的世界性宗教,我国译为明教、明尊教、二尊教等等,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
3~15世纪,一直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
第一节 摩尼的生平
“明使的受难”
第二节 经典和史料
7⃣️种根本经典:
第三节 教义和神话
二宗三际论: 二宗:光明和黑暗,亦即善和恶(世界的两个本原) 三际:初际 中际 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最终目的:建立一个绝对至善的光明王国
摩尼自称是“光明的耶稣”即真的耶稣
第四节 戒律
三封:口封、手👋封、胸封 十诫:不拜偶像 不妄语 不贪欲 不杀生 不奸淫 不偷盗 不欺诈或托言魔术 不二心或不疑念 不怠惰 每日进行4或7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
第五节 寺院组织与教阶
全盛时期:7~8世纪以后的中亚和新疆地区 一般认为,摩尼教在汉族地区最早建寺时间在唐武周以后。
教阶:教师👩🏫+教监+长老+僧尼或选民+听众 (摩尼教徒一般分为俗信者【听众】和选民)
第六节 在亚非地区的传播📣
第七节 摩尼教在中国的兴衰
约6~ 7世纪间从波斯传入中国新疆地区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 乞玄宗为其置法堂供奉传教 唐肃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 摩尼教正式传入回鹘,并被尊为国教 唐王朝 排斥回鹘 五代时期 摩尼教汲取佛教、道教的东西,成为组织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工具🧰 北宋 攀附道教 南宋 东南一带摩尼教更加活跃 元朝初期 复允许✅其传教,东南一带摩尼教得以恢复发展 明太祖 尊奉儒释道三教 清初沿袭明律🈲️摩尼教
第五章 婆罗门教 (以吠陀经及其有关文献为基本内容,因崇拜🤩梵天而得名)
第一节 起源和演变
印度最早的文明:公元前30~前15世纪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10世纪,印度🇮🇳最初的国家形成了 以《梨俱吠陀》为中心内容的吠陀宗教出现了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的婆罗门教。
公元前6、前5世纪,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
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文化空前繁荣
基本法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最后形式+哲学开始系统化+《往世书》
第二节 经典及文献
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吠陀(后成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
吠陀➡️ 广义:西北印度文献汇总,包含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狭义: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
第三节 基本信仰和教义
多神崇拜🤩+主神崇拜🤩+教义(梵我一如)+轮回业报(三道四生)
第四节 祭祀和礼仪
家庭🏠祭+天启祭
第五节 社会思想及伦理原则
婆罗门教认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有四:即解脱😮💨、达磨(法)、实利、欲爱
种姓制度+四行期(梵行+家住+林栖+遁世)
第六章 印度教 (也称新婆罗门教,教徒绝大部分居住在南亚次大陆,为尼泊尔🇳🇵国教)
第一节 起源和发展
印度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印度原始公社瓦解时期的吠陀的宗教。
中世纪印度教: 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摩拏法典》、《耶闍纳瓦尔基耶法典》和《那罗陀达法典》等是婆罗门教和后来印度教的基本法规 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最后形式也在这个时期完成 以承认吠陀为权威的正统派哲学(数论、胜论、吠檀多、瑜伽、正理论、弥曼蹉)由于制作了大批经论,使婆罗门教的哲学开始系统化。 这个时期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也极繁荣。 与此同时,神学家们还编写了印度教的不少早期神话集《普罗那》(《往世书》或《古史谭》)。湿奴、湿婆两位神衹被当主神另外,还认为最高神灵在创造宇宙过程中有着创造、破坏和护持三种不同的职能,因而又提出了对梵天、昆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的崇拜。这些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过渡。 在6、7世纪以后,印度教中出现了密教的派别,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它拥有一套特有的哲学、神学和祭祠仪式。经典称为坦多罗。 笈多王朝时,在民间信仰中流行着对湿婆的妻子难近母或时母的崇拜,以后逐渐形成了性力派。 在印度佛教末期,大乘佛教的密宗中出现了左道密教或易行乘,它对孟加拉印度教中的毘湿努信徒有相当的影响,因而在印度教中也出现实行同样原则的易行派。 8世纪➡️鸠摩哩罗重新解释了《弥曼蹉经》,确定了吠陀的绝对地位+商羯罗:印度教徒有组织的开始 在伊斯兰教统治下,从11世纪开始,印度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另一种是在印度教中出现了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虔诚派运动 虔诚派运动最早出现于南印度泰米尔地区。虔诚派理论的奠基人是罗摩努闍,他的后继者罗摩难陀,以贝纳勒斯为中心,建立了以崇拜罗摩为中心的罗摩派,以后还有查伊塔尼亚、杜尔西·达斯等
近代印度教: 在印度启蒙运动中,印度教中出现了很多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主要有1828年在孟加拉由罗姆.摩罕.罗易创立的梵社;1875 年在孟买由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创立的圣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中,国大党的不少领袖把印度教引人政治,竭力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础之上,宣传印度教的理想就是印度民族和社会解放的理想。 在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后,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国家,印度政府为了消除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陋习作了种种规定并采取了措施。
第二节 基本信仰
种姓分立+业报轮回及其解脱+承认吠陀的权威+实质是一神论的多神崇拜+纵欲主义与苦行主义并行
第三节 神与神灵世界
“三位一体”的梵天+毘湿努+湿婆
第四节 教派与组织
毘湿努派+湿婆派+性力派+伽比尔派+梵社+圣社+罗摩克里希那教会
第五节 祭祀和礼仪
家庭+公共 再生族:梵天祭+诸神+生灵+祖灵+人间
第六节 宗教行事和节日
行事 教徒一般行事有读经、施舍、祭供、舞蹈、诅咒、占星、净斋、消罪、苦行、瑜伽、施食、沐浴、行列(参加节日游行)、巡礼等。巡礼是各个教派大都奉行的一种仪式,巡礼的圣地都是与史诗、往世书中神话有关的场所,或者是几条河流汇合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有恒河河畔的瓦腊纳西(旧名贝纳勒斯或伽尸),朱木那河上的摩吒罗,恒河与朱木那河汇合处的阿拉哈巴德,比合尔的伽耶,伽蒂瓦尔的特瓦伽,奥利萨的普里等。瓦腊纳西是湿婆派教徒朝拜的首要圣地,也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文化中心。 春节亦称洒红节。印度教最大的节日; 新年印度新年的开始; 难近母节亦称九夜节。纪念难近母战胜牛魔的节日。
第七节 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向东南亚传播 婆罗门教大概在公元前后传播到了次大陆附近的一些地区,并且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结合起来成为政治和宗教上的巨大力量。 印度教向东南亚的传播经过海陆两条通道:一条是由印度的科罗曼德耳海岸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马来群岛; 另一条是由阿萨密进人上缅甸,再由缅甸传入湄公河盆地。
向欧美传播📣 印度的奥义书大概在16世纪通过波斯文的译本传入欧洲,以后又被译成拉丁文和欧洲各种文字。
第八节 在中国的影响
相关史料: ①流传在中国不少的印度教的梵文经典。如《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莲花往事书》、《摩醯姆那赞》等。这些梵文原典大都是11世纪以后的抄本 ②我国翻译或记录的印度教经典、教义和行事,印度教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对我国影响的史乘 ③婆罗门教-印度教与佛教相互斗争和渗透的历史记录 ④印度教在中国边疆或沿海地区建寺和活动的记述和遗迹 ⑤印度教在中亚、东南亚传播经过的历史
我国道家的著作《道德经》在7世纪曾应东印度王尸鸠摩的请求,由玄奘译成梵文,在印度传播。
第七章 耆那教
第一节 名称和传说
产生并流行于南亚次大陆
创始人:筏驮摩那(大雄) 【认为耆那教对祖师的崇拜是原始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遗迹】 《仪轨经》(《劫波经》) 23祖巴湿伐那陀 ➡️四条戒律: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戒私财 (后大雄+“不奸淫”)
第二节 教义和信仰
七諦说:命、非命、漏人、系缚、制御、寂静、解脱
可以肯定: 提倡极微说(原子论) 否认有创世之神,反对偶像崇拜 对抗婆罗门三大纲领 局限: 固守灵魂转世 因果报应 轮回解脱 将禁欲和苦行视为解脱的最佳途径
宇宙万物由灵魂和非灵魂构成: 灵魂➡️ 受物质约束(又分为动【人 兽 蜂 蚁 虫 植物】+不动【地 水 风 火】) 不受物质约束(获得解脱的灵魂) 非灵魂➡️ 定形的物质(极微和极微复合体)+不定形的物质 业➡️ 可以依附于灵魂 (解脱的障碍),这种依附作用称为“漏入” 分类:愚业、不见业、受业、痴业、寿业、名业、种业、遮业 ⬅️制御:抑制⬅️正信 正智 正行
或然说(非决断论): 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七种判断形势
第三节 分派和演变
第八次分裂:形成白衣派和裸体派 (公元7世纪中叶耆那教已经传播到印度全境,西北部为白衣派的集中地,中部、东部和南部为裸体派的集中地) 耶波尼耶(被白衣派和裸体派驱逐后那些离散教徒的组织) 郎迦派运动➡️斯塔纳迦瓦西派 毗娑般提派🆚特罗般提派
第四节 耆那教现状
第五节 各派主要经典
“十四前”(已失传) “十二支/十一支”(目前留存最古老) 白衣派➡️十二支 裸体派➡️四吠陀(大雄的传说+宇宙结构论+戒律和仪式+哲学著作) 共认《真理证得经》
第六节 主要古迹、圣地与节日
节日:如高摩德希沃尔节、灯节 圣山⛰️:如阿卜、阿斯塔巴德
第八章 佛教 (公元前6~前5世纪在印度诞生)
第一节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沙门思潮的兴起
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不可知论
提出:自然因说、偶然因说、结合因说、宿作因说、生类因说
第三节 释伽牟尼的生平
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
第四节 基本教理的确立与发展
原始佛教(佛陀及其直传弟子): 四諦说➡️八道:❓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缘起说➡️哲学基础:无知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五蕴说➡️色 受 想 行 识 无常、无我说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前后)
派别: 中观派(空宗)➡️
瑜伽行派(有宗)➡️
密宗(7世纪中叶成为有组织的信仰)➡️ 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的混合物 三密(真言咒语+手结契印+心作观想)同时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第五节 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释迦牟尼在世时佛教传播的地区主要是在恒河中部流域,特别是几个新兴的大城市周围。 在佛陀逝世后,他的直属弟子把佛教推广到了东部的恒河流域下游,南部的高达维利河畔,西部的阿拉伯海岸,北部的泰义尸罗地区。 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开始向次大陆毗邻的地区发展东至缅甸,南及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国,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贵霜王朝兴起后又传至伊朗、中央各地,复经丝绸之路传人我国并由我国传人朝鲜、日本等国。
蒙藏地区: 佛教传人我国的西藏大概是在7世纪左右。 当时西藏的执政者赞普松赞干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布丽库蒂公主为妻,这两公主分别从中国内地和尼泊尔带去了一些佛教经典、佛像和佛教用具。佛教受到松赞干布的重视,开始在西藏地区传播。 公元8世纪天竺僧人寂护、莲花生等到西藏传播大乘佛教和密教,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汉僧应邀去藏地讲经说法。由于西藏统治家族的提倡和扶持,佛教在和西藏的民间信仰——本教(黑教)相互斗争和吸收过程中形成了藏地佛教或俗称喇嘛教。 公元9世纪赞普朗达磨(约公元838~842年在位)为了恢复本教原有的地位,在一部分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一度废佛,禁止喇嘛教的流传。 公元10世纪后叶,在吐蕃新兴统治阶级的扶持下,喇嘛教又得到复兴。 公元11~13世纪,西藏地区出现了许多僧俗结合的封建地方割据势力,因而在喇嘛教中也出现了不少教派,其中主要的有红教(宁玛派)、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圣教(噶当派)。 13世纪萨迦派领袖八思巴被元朝册封为“帝师”后,喇嘛教的上层僧侣和封建主、贵族建立了联合专政, 逐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地方制度。 14世纪末,宗喀巴(1357 ~ 1419)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喇嘛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立了黄教(格鲁派),成为解放前西藏地区的执政教派。这派在15、16世纪中从西藏传播 到西康( 今四川西部地区)、青海、甘肃、蒙古和内地。
第六节 当代世界佛教发展形式和佛学研究特点
佛教传播特点: 趋于神秘化+日益世俗化+原有的宗派界限正在缩小,普世的性质正在扩大 佛学研究特点: 研究领域扩大+着重研究佛教与亚洲政治的关系+禅、密的研究形成了热潮+注重实际调查统计+重视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且进行对比考察+历史唯物主义
第七节 大藏经及其变迁
大藏经
巴利文大藏经(南传上座部经典): 经藏、律藏、论藏、藏文典籍
汉文大藏经: 我国佛典翻译最早➡️东汉末年桓帝、灵帝➡️僧人:安世高+支娄迦讖
藏文大藏经: 在7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汉地传人西藏后渐次进行翻译、撰述和编纂起来的佛教经、律、论汇集。 内容:正藏(甘珠尔)+付藏(丹珠尔)+杂藏(松棚)
蒙、满、西夏文大藏经: 蒙文大藏经在我国先后有4次译刻,最早的译刻是元大德年间(1298 ~ 1307)由藏、回鹘、汉族僧人将西藏大藏经译为蒙古文的大藏经。最迟所见是清乾隆六年至十四年(1741 ~ 1749)的译刻,共收显、密两教的经典999部。
第八节 佛教的寺院制度、仪式和节日
僧伽制度: 三皈依(佛 法 僧) 僧迦:和合众(僧侣或修行者和合而成的教团)➡️六和(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意和同悦 身和同住 戒和同修 口和无诤) 僧伽四众:比丘 比丘女 居士 女居士
出家制度 持戒制度 丛林清规
寺院组织和僧阶
佛事仪式: 分类➡️个人行事+年中行事+与佛教有关的习俗 剃度 葬仪 布萨传召 水陆道场 放焰口 盂兰盆会 佛诞节🪢 成道节 涅槃节 敬佛节
第九章 锡克教 (16世纪初建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
第一节 锡克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锡克教的创建几乎与莫卧儿帝国的成立同时 是伊斯兰教(苏菲派)和印度教(虔信派)相互融合潮流中的产物 虔信派➡️ 出现于南印度 在民间行吟诗人和下层印度教徒中流行 宣传虔诚敬神、否定种姓的不平等制、人人可🉐️自我解脱、积极投入现实生活,不提倡苦行和禁欲 苏菲派➡️ 忘掉自我,与神同在、普爱众生、人人平等
第二节 那纳克的生平
套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方式借先知传言
那纳克的信徒最初大多数来自商人阶层
那纳克被信徒尊为“古鲁”(祖师)
第三节 主要经典
《阿底格兰特》(《格兰特·沙哈卜》) 第五代祖师阿尔琼编纂 + 《十祖圣典》 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
第四节 教义和信仰
一神论: 神是唯一的 神是宇宙的创造者 神是全知全能的 神是公正的、仁慈的
业报轮回说(解脱只能靠神的惠顾和祖师趵指导❓)
祖师的职责: 把祖师视为神的使者➡️享有威望和无上权力+神的仆从
解脱(最终目的): 痛苦的分类:爱别离苦、饥饿之苦、生死轮回与暴政之苦、疾病之苦、精神之苦 主张积极入世、承认有彼岸世界(天堂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精神世界)
第五节 伦理思想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违背神的意志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事各种社会劳动 尊重妇女,提高妇女的地位 一夫一妻制
教规: 禁止抽烟+婚姻神圣,一夫一妻制+不拜偶像🤩+终身遵行“五k”(蓄长发、戴发梳;佩短剑🗡️;戴铁手镯;穿短裤🩳、长衫至膝;保护弱小和随时准备战斗)
第六节 发展与演变
第七节 神权统治与改革
19世纪初期兰季特·辛格➡️强化神权政治,建立了真正统一强盛的锡克教王国 锡克教改革运动➡️神名派、尼兰卡里派(宣传恢复原始锡克教义,过简朴生活) 启蒙运动➡️标志锡克教内部已经形成资产阶级阶层 1966年印度政府被迫将旁遮普划分以锡克教徒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为主要居民的哈里亚纳邦,承认旁遮普语为邦标准语。
第八节 圣庙与礼仪
圣庙的显著标志是锡克教的黄旗 锡克教的寺庙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各地教团建立的寺庙,为教徒从事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场所; 一类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圣庙,这些圣庙建在锡克教的著名古迹或历史遗址上,如祖师的诞生地或殉难处等。 锡克教最著名的圣庙是阿姆利则城的金庙(因寺顶和门镏金而得名。也叫哈蒙底儿寺)。金庙是锡克教的总部和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锡克教徒每天都要去圣庙作礼拜。这种传统起源于那纳克祖师。在去圣庙之前,无论是早晨或晚上,都要先沐浴,使身心洁净。到了圣庙前先向庙顶的黄旗行礼,然后脱下鞋子,拾级而上,到门前俯身,以手触地,再把沾上坐十的手贴在额上,以示对祖师的尊敬。
第九节 风俗及节日
命名仪式+献身仪式+婚礼💒仪式+葬仪
达瓦利节+祖师诞辰日
第十章 神道教 (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教派神道并存)
第一节 神道的定义和特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河野省三的解释,他说:“神道是神之道。神道是日本民族祖先以来的生活原理。日本民族以尊奉、赞美、体现和发扬皇祖天照大御神的御神德作为生活原则,作为国家的理想。”(《神道研究》) 这种解释,除了具有宗教神学的意义外,还有伦理学的意义,即把神道看作国民道德的根本原理。
特点和性质: 主张多神+重视人的神圣使命+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教育的明善思想+现世中心主义
第二节 神道教的起源和演变
天武天皇(?~686)时,伊势神宫的斋宫制、式年迁宫制等制度逐渐完备起来,祭祀逐渐国家化、定型化。 随着国家制度(律令)的逐渐完备,在公元701年的《大宝律令》和公元718年的《养老律令》中,在设置太政官、下辖三局、八省的同时,设置了神衹官(长官称“神祗伯"),管理神祗、祭祀及祝部、神户的名籍,总揽神社行政大纲。《大宝律令》里,还区别了大尝祭(大祀、年祀、月次、神尝、新尝)、中祀及各种小祀的祭仪之轻重,各神社的等级差别,在神衹官处建立了登记神社名称的“官社帐”。 这个时期,虽然神道教在形式上越来越完备,也已经形成了地区的特点,但没有理论内容,尚未形成不同的流派。把此时以前的神道教,称为“原始神道"。
进入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 神佛结合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为“本地垂迹说”。 此时的神祗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和确定✅
镰仓时代(1184~1333): 恢复庶民信仰的时代 本地垂迹说➡️佛主神从 伊势神道➡️神主佛从
室町幕府(1336~ 1573): 在神衹行政方面承袭了镰仓幕府的制度,并且设立了寺社奉行,掌管有关寺社的人事、杂务、诉讼的管理。 在一般民众中继续流行神佛结合的信仰,或兼有两种以上的信仰。 此时,继承伊势神道反本地垂迹说及神国思想的,是吉田兼俱创立的吉田神道,亦称卜部神道和唯一宗源神道。他以祖天儿屋根命神为唯一宗源,批评旧有神道。吉田神道把神作为先于天地而立的超绝阴阳而感阴阳的绝对存在。主张在天地叫神,在万物叫灵,在人叫心,神即灵,神即心。所以神道是守心之 道,为了守心,必须务内清净、外清净。虽然他主张唯一宗源, 与儒佛根本不同,并且反对本地垂迹说,但仍然可以看到有儒佛的影响。
江户时代(1603 ~ 1867),儒学最终斩断了与佛教的联系,从五山僧侣那里独立出来,成为江户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此时期出现了结合神道倡导儒学的神儒结合神道。 在整个江户时代,儒学盛行,但在许多儒学家那里,如贝原益轩、山鹿素行、中江藤树、熊泽蕃山、浅见纲斋等,或多或少地在道德伦理与政治思想方面,有神道的影响。 其中作为神儒结合的神道的主要代表,有排斥佛教影响,以儒学和易经为主要论据的“度会神道"; 把理学与吉田神道相结合, 推崇儒学伦理,强调忠君之道的“理学神道" (亦称吉川神道); 集神儒结合之大成,彻底排斥佛教,主张道德主义的“垂加神道"; 还有与这些完全不同的“复古神道”(国学)。
明治维新(1868) : 建立新政府阶段,复古神道对于新政府及其要人的思想曾有过较大的影响。为了利用神道作为恢复皇室权力和统一国家的工具,1868 年强令神佛分离,1870 年发布《大教宣布之诏》,建立了“祭政一致”的国家神道,并被定为国教。 战后: 1945年12月,发布了《宗教法人令》(神道指令),废止国家神道,实行政教分离。停止了国家对神道的监督和保护,停止了对神道的财政援助。撤消一切有关神道的指令,撒消神祗院。
第三节 派别
皇室神道
最早形成于奈良朝初期 最大神社是伊势神宫(祭祀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的地方)
学派神道
学派神道可分为前后两期,从平安朝到室町时期为前期,德川年间为后期。 前期主要以受佛教影响为主,形成了山王一实神道、两部神道、伊势神道、吉田神道。此外还有神祗伯白川神道(白家神道),受阴阳五行说影响的安倍神道(安家神道),及以贺茂神道、春日神道为代表的社家神道。 后期以儒学影响为主,形成了度会神道、吉川神道、垂加神道及复古神道。
国家神道
1870 年发布《大教宣布之诏》,把国家神道定为国教。全国的神社都划归伊势神宫管辖。这时国家神道的教义以崇拜天皇为核心。 1889年宪法颁布,标志近代天皇制已经确立。 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以后,又加上了宣扬军国主义和神国主义的任务。 本世纪10年代,日本大体上完成了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1940年将内务省神社局升格为神衹院,更加强化了国家神道,国家权力也具有了宗教的性质。 1945年战败以后,根据“神道指令”,废止了国家神道,实行政教分离。国家神道解体,改为神社神道,恢复了民间宗教的性质。
教派神道
从江户末期开始,陆续兴起了一些信仰神道的教团教派神道。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教祖、独立的教义和比较严密的组织,并且立有教名,又称教祖神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共有13派,它们是神道大教、黑住教、神道修成派、出云大社教、扶桑教、实行教、神道大成教、神习教、御岳教、神理教、禊教、金光教、天理教。二次大战后又陆续分出许多新教团,共有82个。
第四节 祭事和神社
大尝祭 新尝祭 祈年祭 迁座祭 例祭 式年祭
伊势神宫 明治神宫
第十一章 犹太教
第一节 古代犹太民族史与犹太教的形成
古代犹太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中叶到12世纪期间,以色列人及其他一些半游牧民族从美索不达米亚进人当时已发展农业生产的迦南(现在的巴勒斯坦),经过战争,定居下来,形成农牧社会。 公元前12-前11世纪间,以色列人逐渐繁行,在与外族冲突及内部纷争中,各氏族形成12个部落(在犹太教经典中称为以色列12支派),都共同信奉一个神衹雅畏(后来称耶和华),以木制约柜象征神的居所。
基本信仰: 信仰一神+以色列🇮🇱是与神立约的选民+神的旨意体现在它所启示的律法中,遵行神的旨意就要遵行犹太教的律法+指望救世主拯救以色列族,并全人类
第二节 经典《塔纳赫》
犹太教的经典就是现在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希伯来文称作《塔纳赫》 因为犹太教经典包含三部分: 第一部分“托拉”( Torah)通常译作“律法书”,实际它还有“信条”、“训诲”、“指导”等含义 第二部分“先知书”( Nebiim) 第三部分“圣著”( Chetubim) 把这三个词的第一一个字母取出,便称作“塔纳赫” ( Tanach)。
《五经》
《先知书📖》
关于这些先知的言行记载构成犹太教经典中第二部分《先知书》的主要部分。 其中又分为3部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12部小先知书。它们之分为“大”“小”,并不是由于重要性有大小,而完全是由于各卷篇幅长短。 在犹太教中,还有6卷书《约书亚记》、《士师记》、《 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被列为前期先知书,实际是古代以色列民间传说的民族历史。 犹太教传统认为先知书的重要性仅次于五经,每星期除朗诵《五经》篇章外,还要选读先知书片断,勉励信徒向往致力于没有战争、饥饿和压迫的社会,这是犹太教的又一特点。
圣著
第三节 从《塔纳赫》到《塔木德》的发展
公元70年~630年伊斯兰教形成,这一时期的犹太教根据社会生活需要,通过祈祷和重新研究律法,确定指导教徒的伦理原则,对后世犹太教的思想、礼仪、典制有巨大影响。这5个多世纪的犹太教,史称“拉比犹太教”。直到19世纪以前,犹太教的思想、礼仪、典制还大都沿袭拉比犹太教的传统。 拉比犹太教将自公元前2世纪编定《塔纳赫》到公元500年间近7个世纪的文献汇集成为《塔木德》经,其中不仅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还有关于社会道德等各种问题的讨论、辩论,著名犹太教师的生平传略等。
拉比犹太教与古代犹太教在教义上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在于对救世主弥赛亚的信仰,不强调救世主弥赛亚因神的旨意降世,而是强调当以色列人都遵行神的律法时,就是救世主弥赛亚在地上实现了统治。这个改变使犹太教更趋向现世,更注重教徒的 道德伦理生活,成为一种伦理道德生活方式, 而以遵行“神的律法” 为主要形式。它成为此后犹太教的一个重要宗教思想。
宗教思想的特性在于它是以宗教的、另一世界的形式来思考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常常容易被人们忽略之处。像上面所谈的救赎论,在任何宗教都是中心部分。犹太教的救赎论思想再次表明它的现世色彩。 犹太教的这种现世色彩,还可以从与救赎论相关联的死后另一世界问题上看出来。 对于死亡,犹太教并不强调死后的天堂乐园,也不重视地狱火湖。《约伯记》中把死亡看作一场灾难,因为它切断了生命与光明,它的唯-好处 只在于它是个人一切苦难的结束。 古代犹太教信仰中,并不包含对死后世界的憧憬,死后的另一世界是什么样子, 死人复活是什么意思,死人怎样复活等等,在《塔纳赫》中都没有涉及。
第四节 圣日、节期、仪礼、教规
逾越节 律法节 住棚节 赎罪日 审判日
安息日的宗教仪式: 经训+礼拜
割礼与成年礼
婚姻
丧葬
象征
严格遵守不能立神像的律法,认为立像就是拜偶像,违反十诫 内容: 六角星 🔯+九臂烛台+律法小匣
第五节 犹太教与世界文化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渊源关系
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的渊源关系
对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第六节 近现代犹太教
正统派:(现代科学+犹太教信仰) 极端正统派+现在正统派+哈西迪教派
改革派
保守派(协调科学与犹太教): 不同➡️ 重要的是在地上建立公义而不在于出现一个救世主+不坚持以《五经》为永恒真理
重建主义派(犹太教是一种民族文化,需要随着民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第十二章 基督教✝️ (最早见于公元2世纪初安提安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
第一节 基督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最初出现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
犹太人🆚罗马➡️ 萨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艾赛尼派(基督教可能脱胎于此)
第二节 耶稣的生平和传说
第三节 古代基督教
外邦人的使徒: 保罗(主张“因信称义”和“靠恩典得救”)
早期教会的信仰特点: 耶稣不仅是基督,而且是复活的救世主; 圣灵带着一种神圣的力量; 基督很快就会再来。
教会史上称新约时期之后的历史阶段为“后使徒时期”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 教会自称“公教会”约始于公元170年。2、3世纪间基督教组织体制基本定型化,已有较多的历史文献传留至今。后世史家多称这一时期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 所谓公教会,原指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而古代公教会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分化尚未表面化期间的正统派教会。
公元120~220年间,某些占优势的派别被斥为“异端”: 伊便尼派+幻影派+灵智派+孟他奴派
基督教的国教化: 公元313年2月,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和战败的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结束对基督教的迫害,联名发表“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宣布帝国境内所有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君士坦丁战胜李锡尼,进一步扶植、利用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尼西亚召开了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史称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世俗政权直接插手干预教会内部事务和教义,即由此开端。 到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为止,罗马皇帝在帝国东部共召开 政治和宫廷斗争交织在一起。392年,狄奥多西. 世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从3世纪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 西派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线和以西地区,通用拉丁语,故亦称拉丁教会,中心在罗马。 东派教会通用希腊语,也称希腊教会,开始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为中心,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一线和以东地区。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又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渐居首位。
4至7世纪,东部教会各派势力间争斗激烈,西部教会也时而介人。这种争斗在神学上的反映就是关于“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人二性”问题的教义之争。东部教会在这旷日持久达3个多世纪的争论中,形成了以亚历山大和安提阿为中心的两大神学学派,最后通过公会议,产生“尼西亚一-君士坦丁堡信经”和“迦西敦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后为多数基督教派别所接受。当时东部教会借助世俗政权将拒绝上述两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将之逐至帝国边陲地区。
哲罗姆(约公元345~419年),奉罗马主教达马苏一世(Damasus I)之命,整理校订《圣经》的拉丁文旧译本,他的新译本后称“通俗译本” ( Vul- gate), 16 世纪中叶被天主教特兰托会议定为法定本,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节 中世纪基督教
研究教会史的人一般把中世纪的范围定在6~15世纪,其中前半部分 ( (6~10世纪)通称“黑暗时期”,后半部(11~15世纪)则称“经院时期”。
东西方教会分裂:
教皇权势的兴衰: 丕平献土➡️标志“教皇国”的开始,也意味着教皇成为世俗的国君。 阿维尼翁之囚 1414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红衣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约翰二十三世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结果三位教皇中一位被迫引退,两位被废黜,由选举团选出新教皇马丁五世驻罗马。至此,延续几十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始告结束。
修会制度与经院主义: 基督教隐修制度相传始于3、4世纪间,首倡者为埃及的安东尼 (约公元251 ~356年)。中世纪初期盛行于欧洲、北非和西亚等地。 9世纪初,在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教会兴办大学,并从教会修院中发展出了“经院主义”
十字军东征
异端裁判所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运动
改革前夕的欧洲
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德国以外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余波
宗教改革后,新教(又名抗罗宗或更正宗)的三个主要宗派一马丁·路德创立的信义宗(即路德宗)、茨温利和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又称改革宗或加尔文宗),作为英国国教的安立甘宗(即圣公会)依次出现
第五节 近代基督教
理性法庭
理性批判
传教运动: (俄罗斯正教17世纪起也随着沙皇的侵略扩张而传入中国🇨🇳等地)
现代主义
第六节 现代基督教
神学思想: 自由主义神学30年代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英威廉 (1860 ~ 1954)和美国的富司迪(1878 ~ 1969)。 (在美国🇺🇸自由主义神学家常被称为现代派🆚基要主义神学
教会自立运动
普世教会运动
现代教会普世运动的起点一般认为是1910年在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宣教 大会( Missionary Conference),而1948 年成立的世界教会联合会( WCC,旧译普世教会协进会)则是这一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七节 《圣经》
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包括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和基督教特有的经典《新约》两大部分。
第八节 教义与神学
基督教信仰的依据是《圣经》,因此基督教各项教义都以《圣经》和教会传统为指归,不得偏离。 天主教认为有关教义的传述和教导,包括解释《圣经》和圣传”(教会传统)的权威属于教会,由教父、教皇、公 会议和主教等执行(拉丁文称为magisterium)。 东正教除《圣经》外,还以《尼西亚信经》和前7次公会议通过的决议作为信仰标准。新教虽然宣 称《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最高权威,但某些宗派也接受被称为“普世信经”的基本信仰纲要。 基督教各派共同信奉的教义,基本包含在从初期教会流传下来的《使徒信经》中。
基督教神学基本课题: 上帝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教会论+圣事论+恩宠论+终极论
第九节 派系与组织体制
教政体制: 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
基督教的重要礼仪称“圣事”或“圣礼”。神学上认为圣事是借助可见的形式或表象将不可见的神恩赋予领受者。举行圣事都有一定的仪式。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有7件圣事,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东正教称圣体血)、终傅、神品(封立圣职)和婚配。 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为耶稣亲自设立的圣礼,新教也有少数宗派根本不承认圣礼。
第十节 基督教现状
40年代的神学新流派
60年代以来的基督教新趋势
第十一节 基督教与社会
第十二节 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我国的年代: 1.公元1世纪由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多马传人。 2.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时传入。 3.认为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可能是原始佛教同基督教接触后产生 4.公元3世纪前传入。 5. 5~6世纪时传人。其根据是《洛阳伽蓝记》
景教与也里可温: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即中国所谓“景教”至迟已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人中国心脏地区了➡️9世纪中内地景教渐渐灭绝➡️唐武宗后,流传于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一般认为也里可温不仅指“景教”徒,也包括当时已来华的天主教徒。天主教教士来华传教始于1294年。
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的教会: 第三阶段开始(元朝的覆灭被看作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第二阶段的终结) 1807年马礼逊来华,标志着所谓“第四次对华传教运动”的开始,也是新教来中国大陆传教的起点。实际上早在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期间,新教传教士就开始在台湾传教并开办教会学校了。
解放前我国基督教徒的自立运动
三自革新和反帝爱国运动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督教的现状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
第一节 穆罕默德及伊斯兰教的兴起
伊斯兰教产生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多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多神,其 中拉特(太阳神)、乌札(万能神)和马纳特( 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
“希吉拉”事件
穆罕默德建立起以“乌玛”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第二节 基本教义
教义: 宗教信仰+宗教义务+善行 基本信条: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曾给每个使者“降示”过一部经典: 《古兰经》、《讨拉特》、《引支勒》、《则逋尔》
宗教义务: 念、礼、斋、课、朝
第三节 《古兰经》与圣训
在麦加颁示的为麦加篇章;在麦地那时期颁示的为麦地那篇章
圣训(又名“哈迪斯”) 尤以《布哈里圣训实录》和《穆斯林圣训实录》享有广泛声誉
第四节 传播与发展
第五节 主要教派
7世纪50年代后期产生的哈瓦利吉派是伊斯兰教中最早的政治派别。与此同时,什叶教派运动兴起,遂后发展为与逊尼派相对立的两大教派之一。
自1502年起,十二伊玛目派被伊朗🇮🇷历代统治者奉为国教。
什叶派中另外一个主要支派是载德派
逊尼派被称为“正统派”
苏非派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派别 产生于7世纪末8世纪初
第六节 伊斯兰教法
伊斯兰教法被称为“沙里亚”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法的根本依据和源泉
在早期的教法家中由于受教的背景和活动地域不同,形成了以伊拉克、叙利亚和汉志为中心的3个地方性的教法派。
第七节 近现代的伊斯兰世界
…… 19世纪兴起的赛努西运动是在北非影响最大的伊斯兰社会运动
泛伊斯兰主义
伊斯兰现代主义运动
第八节 在中国的传播
唐代传入
15世纪末、16世纪初,伊斯兰教已遍布今新疆地区,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介绍到西欧。总的说来,元朝当局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还设回回国子学进 13~17世纪,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相继接受了伊斯兰教。 清朝统治者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采取以歧视、压迫为主,怀柔为副的政策。在西北穆斯林聚居区利用伊斯兰教广为推行乡约制度,
明清之际 在教坊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门宦制度(封建宗法制度) 4个大门宦: 虎🐯非耶+库不林耶+哲合林耶+格底林耶
绝大多数穆斯林属于逊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