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的宗教
人虽然向往无穷,却有却是有限的存在,每个人都必须根植于某一传统之内,通过自己时空的限制去表达无穷。人的宗教中阐述了各个宗教的意义产生的背景等知识点,对宗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2-11-03 10:14:07人的宗教 人虽然向往无穷,却是有限的存在。每个人都必须植根于某一传统之内,通过自己时空的限制去表达无穷。
出发点
宗教的故事并不全是玫瑰色的;反而常是低级粗糙的。智慧和慈爱是间歇的出现,得到的结果则是极度的模棱两可。
我们处理肌肉、骨骼🦴、细胞和肌腱,很多时候它看起来冷血得令人害怕。但是永远不要忘记。它是活的!
印度教(hinduism
我成了死亡,世界的粉碎者;等待世界毁灭的时刻到来。《薄伽梵歌》
人们要什么
享乐并非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太琐碎浅薄而不能满足人的整全人性。 印度教徒说,热衷的人被困在一时的新奇感中,而其他人呢,则是一而再地玩过游戏之后,想要另找世界去征服。 每一项收获似乎都煽动了新欲望的火焰。 宗教否定了自我可能拥有终极性。
印度教认为人们需要四样东西:享乐;俗世的成功:(财富名誉权力)➡️不稳定+永远无法被满足+集中在自我的意义但是自我的意义过于渺小+成就转瞬即逝。【这二者是欲望之路】 社会责任【这属于弃绝之路】
人们真正要什么
生命究竟是否拥有更多的东西,大概是比任何别的问题更尖锐地区分了人们。
解脱:首先,人们要“存在”。其次,人们要“知道”。第三,人们要“妙乐”。
内在的超越
妙乐上的束缚:肉体上的痛苦+欲望无法满足的挫折感+对生命一般的厌倦
走向目标的四条道路
西方追求的是力量和美,印度则是精确和控制;理想在于完全控制身体的每一种功能。 如何达致梵天(梵文中的神)并继续与梵天保持接触,如何变成与梵天合而为一,并依之而生活;如何仍然留在尘世上却变成神圣——生活在地球上,气质却变化了,而获得了重生;这便是在印度世世代代启发并神化人类精袖的追求
反省性+情绪性+行动性+实验性 (全部四种途径都由道德准备开始)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
“知的瑜伽”是通过知识而与真神合一的途径,是一种直觉式的辨别力,具有转化力量。
修行之🔑:辨识⬅️学+思想+把自己想象成精神
最短也最陡峭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爱的瑜伽🧘♀️”目的:引导那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爱朝向神。
神的他在性+以本人存在的每一个成分来崇拜神
“爱者”的方式有三个特点:亚帕姆+反复述说爱的变化+崇拜个人选择的理想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每一件工作都变成神圣的仪式,以爱心去完成它以作为荣耀神的活祭祀。
“业的瑜伽🧘♀️”:可以使用两种模式——知的(知识),爱的(献身的服务)
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修的瑜伽🧘♀️”:对心灵进行试验 目的:带领探究者去体证个人对“内在的超越者”的直接经验,来说明人类对自我四层评估的有效性。⬅️方法:有意识地进行内省
自我是一个多层次的存有:身体+心灵的意识层+个人下意识的领域+存在本身
实验本身的8⃣️个步骤: 一和二:(头两个项目关涉到全部四种瑜伽的道德准备)联系五种戒绝+联系五种教规(p52) 三:身体训练(主要目标:心灵在专注时,不让身体来干扰,如莲花式) 四:身体的活动如呼吸仍在进行(通过控制呼吸来阻止类似于咳嗽、清咳的干扰) 五:从容沉着、身体轻松自在、呼吸均匀(专心于一件事把其他的事摈除) 六:瑜伽信徒独自与他的心灵共处 七:专注深化为冥想(能知与所知的二元性消融变成了完美的统一) 八:看见了那不可见者
生命的阶段
学徒期(8-12岁)+ 家居期(个人婚姻之后)【从家庭👪、职业、社区三方面的发挥得到满足】+ 第三阶段(对快乐、成功、责任的期望减少)+ 退休阶段+ 云游者阶段(一个既不恨也不爱任何一切的人)
生命的位置
四个种姓: 婆罗门(见者)+刹帝利(行政人员)+吠舍(制造业者)+首陀罗(跟从者)⬅️:为各自的服务作出适当的补偿(p65)
在汝之前一切话语都消退了
最高的真实:梵(神是存在、觉识和妙乐)
有属性的神(Saguna Brahman)
印度教鼓励信徒把“梵”想成是人格性或者超人格性的,这完全要看对信者的心灵来说哪一种带来最强大的意义,
但是神不会有意地去渴望这个世界,也不会被世界固有的暧昧、不完美和限定所影响。
在宇宙中成长了
它让了解业这个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全部道德宇宙的印度🇮🇳教徒去完成个体的责任
业判定每一决断必然有其决定性的后果,但是决断本身,在最后的分析中,却是自由地达成的。
世界—欢迎和再见
当我们从此世在时空中的位置转向它的道德品格时,第一个论点已经在…它乃是一个正义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其中得到他该得的,也创造了他或她的未来。
它乃是一个中间世界。(好与坏、甘与苦…互相之间以大致相等的比例交织在一起。)
乌托邦的梦注定要破灭,因为世界并不是要与天堂竞争,而是要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训练场地。
非二元论者区分出世界得以出现的三种意识模式: 幻觉+对于人的感觉正常显露出来的世界+无需把世界当真
在他们日常的生活中,照样有笑声、喜乐、疲乏或愤怒,只是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既沉醉其中又无动于衷。
印度教的世界: 一个多样的世界(横 纵 时间 一个业报法则永不休止运作的道德世界 一个永远也不会取代天堂来作为精神目的地的中间世界 一个maya世界,把它事实上是暂时的多样性、物质性以及二元性,虚假狡猾地当作是终极的来贩卖出去。 人们可以在其中发展他们最高潜能的训练场地。 一个lila的世界,是神以其宇宙之舞来表演的戏。
走向同一顶峰的许多途径
对于锡克教的补偿
锡克教出现于伊斯兰教统治之下的印度文化
支持轮回教条
在保留伊斯兰教的启示上,它扬弃神的化身、种姓差别、把形象作为崇拜的辅助手段以及神圣化吠陀的观念
《圣智集》
5k:不剪的发、一把梳子、一把剑或者匕首🗡️、一个钢手镯、裤裙
Singh 锡克教男人 Kaur/公主👸 锡克教女人
最终目的:与神结合
佛教
醒悟的了人
五趣:地狱 恶鬼 畜牲 人 天
六道:地狱 恶鬼 畜牲 人 天 阿修罗
沉默的圣人
反抗的圣人
与印度教的不同:佛教在短期内就完全成形地出现+反对印度教的堕落而兴起的宗教
宗教经常出现的六个特征: 权威+仪式+玄想+传统+恩宠+奥秘
佛教: 佛陀传扬的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宗教+没有仪式+绕过玄想+没有传统+高度自力+没有超自然
原始佛教: 经验的、科学的、实用的、治疗性的、心理的、平等的、直接针对个人的
四圣谛
苦 集 灭 道
生命脱序的六个时刻:生之创伤+病患的病理学+衰老的病状+死亡的病态恐惧+跟不喜欢的东西捆绑在一起+跟吾人之所爱隔绝
集:色(身体) 受(感官) 想(思想) 行(感觉) 识(意识)
八正道
理想在人的生命中至少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它虽不一定有诱人的力量,却明显有否决的力量。
正见+正思+正言+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教的基本概念
神: 人格性的存在,用有意的设计来创造宇宙; (与第一种区分开的)神性
涅槃是神吗❓
转世要旨: 因果; 现世的意志虽受影响却不被控制; 并不是说有某种实体被留传下来了
如果有一个持续着的自我,亦即永远是主体而不是客体的,那么它从不展露自己。❓
存在的特征: 无常 苦 无我
大乘和小乘
为何分化: 人是独立的抑或是相互依赖的问题; 人跟宇宙的关系; 人自身最好的部分是什么
原始佛教(小乘): 进步是靠个人的理解以及坚决的应用意志; 人类在宇宙中得靠自己; 佛教悟道的第一特性是智慧; 僧伽是原始佛教的中心; 理想的人是阿罗汉,专注地朝目标走去; 佛陀是圣人; 忠实于其创始人有关佛教文明的见解。
大乘佛教 : 个人命运与一切生命的命运是相连的; 慈悲是一个事实; 慈悲优先于智慧; 为俗世人的宗教; 理想是菩萨,其本质是完满的智慧; 佛陀是救世主; 一种可以移植到社会基础稳定的文明中去的模型。
花🌹的㊙️密
禅与理性关系的论点: 禅的逻辑和描述只有出自与日常经验非常不同的一种经验观点才有意义; 禅师决心要让门徒获得经验本身,而不许只用言谈取代。
佛心的修炼: 坐禅+公案+参禅➡️见性或悟的直觉经验+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客观看法+把人送回世间
金刚霹雳
因陀罗的霹雳➡️佛陀的金刚(钻石💎)权杖
金刚乘的本质是密教
西藏佛教的深处乃是密宗的佛教❓
密教:有两个梵文字根➡️延伸+穿透
达赖喇嘛:佛教的同情原理
渡河的形象
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儒家
第一教师👨🏫
孔子所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力量: 有防止反社会行为的非凡能力; 用其自发的、不假思索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化
群体期望之强烈和不妥协,使得年轻人将之内化了,而毫不怀疑和深思。
未经反省的团结乃是一件属于过去的事了。
儒家对手的答案
现实主义者: 对人性的评价很低➡️假定低劣的冲动压倒了高贵的+它判断人是短视的(要安全,却痛恨产生安全的手段)
墨子: 墨子完全不同意别人对他的攻击,说他强调爱是感情用事,不切实际。 “如果它没有用的话,连我都不会赞成它。但是一件东西果是好的,怎么可能是没有用的呢?” 可能因为墨子的极端立场,使他相信他是受到上帝支持的,那高高在上的天君,一位人格神——“热爱着人民,安排了日、月和星辰,设下了雪、霜、雨和露,设下了丘岭和河流、沟壑和山谷,指派了公侯和君主来赏赐有品德的人处罚邪恶的人。上天普遍地爱整个世界,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设。”
孔子的答案
在转变的时期,一个有效的主张必须符合: 它必须是过去的延续; 所提出的新答案必须对旧答案不可行的当前发展,采取清楚明白的说明
把传统从不自觉的转成自觉的⬅️声誉的模式
有意的传统的内容
教育的主要目的: 当受到愈见增加的个人主义威胁着要腐蚀有意传统的时候,要如何去维系其力量。
教育的内容(应该形成具有何种特征的社会生活): 仁➡️指指涉一种对他人的仁爱之情以及对自己的自尊(对人的生命尊严有着不可分割的意义),辅助以——宽宏大量、善的信念以及慈爱🧑🍼 君子➡️仁是人与人的理想关系,君子是指在这种关系中的理想项 礼➡️规矩(正名、中庸、五伦【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 君臣】、家庭👪、老年👴的教诲)+礼仪(把正确✅改变成——在什么是该做的这个意义上——仪式 德➡️这个字的字面意义是权力,特别是统治人的权力。但真正的德乃是道德典范的力量 文➡️指“和平的艺术”,即音乐🎵、艺术🎨、诗歌以及文化在其审美的与精神的模式之总和
孔子的方案
离开人际关系根本就没有我,自我是关系的中心,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组成,而由它的社会角色之总和来定义的。
内外合一: 当仁和心❤️扩充时,内在世界得到深化,礼的可能性就逐渐得以实现(在人海中练习那五项恒常的关系)
伦理或宗教
天和地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祭祀➡️地对天说话💬的主要方式 占卜➡️天回应地的渠道
早期中国🇨🇳宗教中:重点在“天”而不在“地” 孔子:把人民的关怀,从“天”转移到“地”,而没有完全把“天”抛弃,体现为——从祖先崇拜🤩转移到孝道
人与天地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组合 (成为完人的方案要包括逐次超越利己主义、裙带关系、地方观念、种族主义,以及军国主义、人文主义。)
对中国的冲击
每一个中国人在伦理和公众生活上是儒家,在个人生活和健康上是道家,而在💀死亡的时候是佛家。
道家
老子
道的三种意义
道是终极真实之路
道是宇宙的道(道虽然在终极上是超越的,它同时也是内在的)【道是背后的秩序原则】
道是人类生命的道
三种探讨力量的进路以及随之而来的三种道家
三种探讨德或力量的进路: 哲学的道家; 宗教的道家(道教); 流动的道家❓(自创)➡️他们都从事于增强活力的课程,想要借此使道的力量(德)在流经人体时产生更大的作用。
有效的力量:哲学的道家
以有效的使用方法来保存他们的德
德是可输出的
主张“无为”(指纯粹的有效性)
扩大的力量:道家养生与瑜伽🧘♂️
称“熟手”(努力增加“德”的有效供应)
达成扩充气的极限的目的: 物质+运动+心灵
道家的瑜伽行者们想直接控制“道”,先将之吸进自己的心中,然后再发射给别人。⬅️冥想🧘♂️
替代性力量:宗教的道家
道教在公元2世纪成形。
道士把宇宙的生命力提供给一般平常的村民来使用
经文都是对仪式的描写
力量的混合
哲学的道家➡️心智的直接智慧 活力的道家➡️神秘主义的深刻性(道家瑜伽) 道教➡️魔术🪄的创生力
创造性的静
无为➡️纯粹的有效性和创造性的静🤫(无上的活动和无上的松弛) 个人👤的自我和有意识的努力,让位于一种非出于自己的力量。 存在的自然状态即是行动的完美结果。
道家的其他价值
反对🙅一切形式的自我肯定和竞争❓
主张一切价值的相对性,及作为其相关项的对立之统一。
万物是1⃣️ 一切都是顺适的
厌恶暴力
这阴阳两极总结了所有生命的基本对立性:善/恶,主动/被动,正/负,光/暗,夏/冬,男/女。 不过虽然两者在紧张状态之中,却并非截然相反;它们是彼此互补平衡的。每一方都侵入到对方的半球内,长住在其伙伴领域中最深的隐蔽处。而最终两者都发现自己被环绕着它们的圆圈所消融了,道就在共同永恒的整合之中,在这整合的脉络中,对立者只不过是在无尽的循环过程中的面向罢了。
结论
伊斯兰教
背景
神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创造了人。创造的第一个人是亚当。亚当的后代到了诺亚,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Shem(闪)。这就是Semite(闪族)这个字的由来;从字面上来看Semite是Shem的后裔。正如犹太人一样,阿拉伯人认为他们自己是Semite人。Shem的后裔传到亚伯拉罕(Abraham),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中。 的确,正是亚伯拉罕在这个最重要的试探中的顺从——是否愿意牺牲他的儿子以撒?一—为伊斯兰提供了它的名字。亚伯拉罕娶了撒拉。撒拉没有生子,因此亚伯拉罕为了延续后代,娶了夏甲做他的第二位妻子。夏甲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以实玛利(Ishmael),而此时撒拉怀孕了,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以撒。然后撒拉就要求亚伯拉罕把以实玛利和夏甲赶出部族。此时我们来到《古兰经》与《圣经》描述之间的第一个分歧点。按照《古兰经》,以实玛利就去了麦加。他的后代在阿拉伯地区繁生起来,成了穆斯林;而以撒的后代留在巴勒斯坦,是希伯来人,变成了犹太教徒。
先知的封印
穆罕默德
带来胜利✌️的迁徙
先知之城:耶斯里布(后简称为“麦地那”)
持续的奇迹
《古兰经》是神意志的最终以及无误的启示
神最终是用阿拉伯语以无比的力量和直率说话
《古兰经》是直接涉及教义间接涉及历史
基本神学概念
创新: 从宗教的场景中驱除偶像,而让每一个人把神圣性集中在那独一的看不见的神上。
人与神之间的通道是打开的
由真主意志有意的行为创造天地: 物质世界是真实的也是重要的+物质世界也必须同样地美好
生命是造物主的礼物🎁: 对所接受的生命感恩+持续性的人类责任
灵魂: 个性+自我(人被赐有足够的自由和责任,来作出真正道德的和精神的决定。)
最后的审判日: 死后经验的情况
五根支柱
神对人类的启示通过四个伟大阶段进行着: 第一,上帝通过亚伯拉罕启示了一神论的真理,上帝的单一性。 第二、上帝通过摩西启示了十诫。 第三、上帝通过耶稣启示了黄金法则一我们要爱 人如己。 这三位先知都是真正的信使;每一位都引介了上帝指导的生命要点。
内容: 信仰的告白 正规的祈祷🙏 遵守斋 慈 朝
社会的教义
伊斯兰教是闪族宗教中社会意涵最为明显的
经济
妇女的地位
种族关系
武力的使用
否认: 第一,他们否认伊斯兰教不宽容和侵略的记录大过其他主要宗教。(佛教可能在此处是一个例外。) 第二,他们否认西方历史学家在说到使用武力这个问题上,对伊斯兰教是公正的。 第三,穆斯林否认他们记录上的污点应该拿来反对他们的宗教,在对人的标准招呼“和平降临于你”中他们肯定了他们宗教中的主导理想。
苏非教派
主要派别➡️逊尼派+什叶派
穆罕默德去世1个或2个世纪之后,那些伊斯兰社区内,承担伊斯兰教内在信息的人 教团份子被称为“法基尔”
途径(企图直接到达神那里): 爱➡️心知 狂喜(意为“立身于自身之外”)➡️视觉的或视象的知识 直觉的神秘主义➡️精神知识
绝灭说: 结束那塞满了个人计划的分离自我的自我意识
重复安拉的名字是把他们的注意力朝向神的最好办法
伊斯兰教何处去
犹太教
神的意义
他者: 没有人认真地自称是自我创造的; 每一个人在某一时刻都曾发现自己力量的有限。 将其人格主义集中在单一的、至高的、超越自然的意志上。
一神论 (犹太思想的最高境界:并非在一神论本身,而是在其归之于他们直觉为一的神的性格上)
创造的意义
宇宙是神创造的: 世界产生的方式+无可怀疑的价值(力量和价值聚集在一个存在上,其意志不能被阻挠而且其意志是善的)
物质主义的宗教: (1)生命的物质面是重要的(因之西方强调人道主义和社会服务) (2)物质得以参与在拯救情况本身之中(由“耶稣”身体复活的 教义而确立) (3)自然能够款待神(神的国度会来到“地上”,基督教在其上又加上了道成肉身的教义)。
人存在的意义
我们是尘土和神性的混合体
人通过自己的决定来铸造自己的命运
人是神的挚爱的儿女
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神有目的的活动场所。
历史是重要的: 任何事件都有深厚的前后处境关系; 强调集体,即社会行动; 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场地; 生命的机会并非单调地相同
把神与自然区分开来,因为它意味着“应然”不能化为“实然”——神的意志超越于内在的现实
道德的意义
四个危险⚠️区域: 暴力+财富+性+语言
十诫
公正的意义
任何人民的未来大都有赖于其社会秩序的公正⚖️+个人要对其社会的结构以及个人直接的行为负责任
先知(为神说话的人)运动的三个阶段: 先知行会 前书写✍️期的先知 伟大的书写✍️先知
受难的意义
领取教训+代人受难
救世主信仰的意义
犹太人的希望被人格化在即将来临的救世主身上
救世主观念的特征: 希望+复国+世界的提升
生命的神圣化
目标: 神圣化所有的生命
我们应该享受生命的美好,同时我们与神共享以增加它的乐趣
神性和历史是分不开的(通过传统保存神圣的意识)
启示
神是陈述的主体,神显示给犹太人看他的本性
神的本性: 强大+爱+对人类事务的关怀
选民
被选出来服务并承受那服务所带来的考验
以色列
构成犹太教精神组织的四个部分: 信仰+仪式+文化(语言、口头传说、对一片土地的密切联系)+民族
基督教✝️
历史的耶稣
因此“耶稣的子民”的未来就置放在这广大的世界中。基督徒就会及时正面地来看待这个发展了。在他们看来,神对犹太人的启示是太重要了,而不能只限制在单一的民族团体中。耶稣的使命乃是把包裹着犹太教启示的外壳打破,而将那启示向一个预备好了的,以及在等待中的世界释放出来。这样说并非是要取消犹太人继续参与的需要。除非世界重生了,一个教士之国的见证仍然是有重大意义的。
信仰的基督
耶稣做了什么
耶稣说了什么
感受到耶稣是什么
终结与开始
信仰耶稣的复活就产生了教会以及基督神学。要掌握此一信仰的力量,我们必须了解它不单只关注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命运。其主张最终延伸到善在宇宙中的地位,坚持善是最强大的。如果十字架就是终结,耶稣所体现的善将会是美丽的,但是有多少意义呢?一朵柔弱的花朵飘浮在急流的河水中,很快就要被撞击得粉碎如果真实无法挣得,没有力量供其使用,善会有多大意义?复活让十字架安置了耶稣的善,而倒转了宇宙的位置。不再是柔弱的,门徒在他那里所经验到的慈爱是强大的;耶稣的善战胜了一切,甚至于战胜了那似乎是万物终结的死亡自身。
佳音
爱+喜乐⬅️消除了三种负担:恐惧+内疚+从自我局限的约束中解脱出来
基督的奥体
教会是基督教的奥体
教会的心灵
道成肉身
赎罪
三位一体
罗马天主教
教会作为宣教的权威
教会作为圣礼的媒介
东正教
拉丁教会强调基督教教义的发展 希腊教会强调其延续性
神的真理是通过“教会的良心”透露出来
密契主义 (比较活跃地鼓励神秘的生命)
新教
信仰
是整个自我回应的力量
新教的原则
反对偶像崇拜(因为要见证神在人生命中有最高主权)
保持未来的开放(把最后的忠诚只献给超越的神)
原初宗教
澳洲🦘经验
原住民宗教活动并非在于崇拜,乃在于认同,是一种“参与”和表演出原型的典范。
口述性、地点和时间
地点(具体的)不是空间(抽象的)
一切神圣的事物必须有它们的地方
“处身于它们的地点,”列维·斯特劳斯继续道,“乃是使‘物体’神圣的原因:因为如果把它们移开到其他地点,就算只是在念头中,宇宙的整个秩序就会被毁灭。”
原初的时间是非时间性的;是一种永恒的现在
倾向于按照万物跟其神圣根源的远近,来安排尊卑秩序。 (东亚人的孝顺和祖先崇拜🤩也是一样的)
原初世界
图腾崇拜🤩: 增进图腾物种的仪式,不是源自独立于自然之外并且企图去控制它的态度,相反,他们乃是人类需要的表达,特别是保护自然正常秩序的需要。
原初仪式主要是要保持正规和正常,它们乃是合作的仪式。
每一样东西都是活的,而每一样东西都以各种方式依赖着其他的一切。
原初的人们关心的是维持个人的、社会的、宇宙的和谐,以及获取特殊的物品——雨、收获、孩子、健康——正如人们的日常所为。 不过那宰制历史宗教的、凌越一切的救赎目的却全然不存在,至于死后的生命,则是朦胧阴暗的半存在着,共处于某个地点不明的单一领域中。
1⃣️在原初世界中尖锐区分的缺失 2⃣️缺乏一条线把这个世界,从一个监督它和对抗它的另一个世界分割开来
象征性的心灵
研究哥伦比亚的高安德斯(Andes)之慕西卡斯(Musicas)族人的一位专家,确定了这一观点:“所有的原初人都在“少”中看到 多' ,对他们来说,其意思是视像反映了一种‘包含'物质真实的更高真实;或者可以说,他们为物质真实加上了一个现代人看不见的‘精神向度'。 ”
结论
最后的考察
宗教间的关系
智慧传统
谦逊 仁爱 诚实
聆听👂
“了解”能导致“爱”。反过来亦然,“爱”导致“了解”;两者是交互为用的。因此我们必须聆听去了解,不过我们必须也聆听去把各个智慧传统都嘱咐的同情心付诸实行,因为没有去听对方是不可能彼此爱对方的。如果我们要对这些宗教真诚,我们就必须深刻而注意地倾听别人,就如同我们希望他们会这样倾听我们一样, 默尔顿(Thomas Merton)说明这一点,指出神在三个地方向我们说话:在经文中,在我们最深的自我中,以及在陌生人的声音中。我们必须有接受以及给予的雅量,因为再也没有比只说而不听更能把他人非人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