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节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思维导图,包括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内容。
编辑于2022-11-05 21:10:51 贵州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21版教材新增)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1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在人类思想史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人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包括对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意志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实践客体
是否为实践所创造
天然客体
人工客体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角度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物质性和精神性角度
物质性客体
精神性客体
实践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机器系统、动力能源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突出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二)从实践到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条件
1投身实践,获取感性材料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特点:直接性)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二者关系:辩证统一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
理性因素
三)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
最后一个环节: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
四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
客观性决定一元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 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绝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3不能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否则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4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三)真理与谬误
关系: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对立统一
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绝对的)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又是全面的)
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真理转化 (失败是成功之母)
3)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形式
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逻辑证明的补充作用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
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价值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 价值的主体性依赖于价值的客观性
客观性
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存在都是客观的
多维性
(客体)一对多(主体)
社会历史性
应用社会的和历史的眼光考察价值现象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
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人类认识
知识性认识(客体是“什么”,以求“真”为目的)
评价性认识(即价值评价,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主体(个人、群体、阶级...)
主体的需要(个人需要、群体需要...)
处理好个体评价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如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
4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历史规律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利益和需要为根本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真理尺度
实践的价值尺度
二者关系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
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二者关系:辩证统一
改造世界
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统一)
客观世界-自然存在,社会存在
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知情意的统一体)
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改造世界观
意义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状态
条件:认识条件,实践条件
必然性(规律性):客观规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
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