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性代数矩阵、向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知识点笔记
线性代数矩阵、向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知识点笔记。矩阵对角化:矩阵对角化:对n阶矩阵A,寻求相似变换矩阵P,使,则称矩阵A与对角阵相似(矩阵A对角化)。
编辑于2022-11-08 09:27:51 广东线性代数矩阵、向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知识点笔记
矩阵
定义
由m´n个数aij (i=1,2,…,m; j=1,2,…,n) 排成的m行n列的数表  
同型矩阵
行数、列数分别相等的矩阵,称为同型矩阵。
相等矩阵

特殊矩阵
行矩阵

列矩阵

零矩阵
元素全是零的矩阵叫做零矩阵,简记为Om´n
方阵
行数和列数相等的矩阵,称为方阵。
上(下)三角形矩阵

对角(线)矩阵

数量矩阵

单位矩阵

对称矩阵
反对称矩阵
矩阵运算
基本运算
加减法
定义

注意事项
只有同型矩阵才能相加减
运算法则
A+B=B+A
(A+B)+C=A+(B+C)
A+O=O+A=A
负矩阵
A+(-A)=(-A)+A=O
数乘
定义

运算法则
(λμ)A=λ(μA)
λ(A+B)=λA+λB
(λ+μ)A=λA+μB
乘法
定义

注意事项
相乘前提:左矩阵的列数应与右矩阵的的行数相等
乘积矩阵的行数与左矩阵相同,乘积矩阵的列数与右矩阵相同。
不满足消去律
当AB=AC时,不能消去矩阵A
不满足交换律
AB有意义,BA不一定有意义
AB与BA有意义时,两者可能不同型
AB与BA都有意义,且同型,但AB与BA不相等
满足交换律时(AB=BA)
A、B为同阶方阵
AB=O时
可能其一为零矩阵
可能都不是零矩阵
运算法则
(AB)C=A(BC)
λ(AB)=(λA)B
A(B+C)=AB+AC
EA=AE=A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示
线性方程组的一般形式为   系数矩阵 未知数列矩阵 常数列矩阵 则记为 
方阵的幂
定义

条件
矩阵必须为方阵
转置
定义

运算法则

分块矩阵
定义

特殊的分块方法
列分块

行分块

运算法则
加减法

数乘

乘法

转置

应用
矩阵的分块运算分两步完成,首先,视子块为元素,按矩阵的运算法则作第一步运算,然后,在子块的运算中,再进行实质上的矩阵运算。
在对矩阵进行分块时,必须遵守相应运算的前提条件。
分块(准)对角矩阵
定义

定理

逆矩阵
定义

定理
如果A是可逆矩阵,则A的逆矩阵是唯一的

若|A|≠0,则A可逆,且
性质
逆矩阵的唯一存在性
如果矩阵A可逆,则AB=I等价于BA=I。反之亦然

如果方阵A可逆,则A的每一行都不能全为零,A的每一列也都不能全为零。

方阵可逆的三个充要条件
1.存在一个n阶矩阵B,使AB=BA=E
2.存在可逆矩阵P,使PA=E,即
3.|A|≠0
求逆矩阵方法
1.矩阵的初等变换(行变换或列变换)
2.利用行列式及伴随矩阵
伴随阵
定义:行列式|A|的各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所构成的矩阵称为矩阵A的伴随矩阵
排列规则
应用
共轭矩阵
条件:A为复矩阵
运算规律
矩阵方程
描述

求解
AX=B→
XA=B→
AXB=C→
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
初等变换
引入: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三种初等变换
初等行(Row)变换
交换i,j两行
第i行乘数k
第i行乘k后加到第j行
初等列(Column)变换
交换i,j两列
第i列乘数k
第i列乘k后加到第j列
运用初等行变换解方程组
初等矩阵
定义

三种类型



性质
初等矩阵可逆,并且其逆矩阵也是同一类型的初等矩阵
矩阵A左乘一个初等矩阵,相当于将A作相应的初等行变换;右乘一个初等矩阵,相当于将A作相应的列初等变换。
定理
有限个初等矩阵的乘积必可逆
可逆矩阵A可以经过有限次初等行变换化为单位阵E,即可逆矩阵A与单位矩阵E等价.
A为可逆方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有限个初等矩阵P1,P2,...,Pl,使A=P1P2...Pl

运用初等矩阵求解逆矩阵
原理

初等行变换和初等列变换不能 混用
矩阵的秩(Rank)
定义
1.由初等变换给出的定义
给定一个m×n矩阵A,标准形  由数r完全确定。这个数也就是A的行阶梯形中非零行的行数,也就是矩阵A的秩
2.矩阵A中不为零的子式的最高阶数称为矩阵A的秩,记为R(A)
子式
定义:在m×n矩阵A中,任取k行与k列(k≤m,k≤n),不改变它们在A中所处的位置次序而得到k阶行列式,称为矩阵A的k阶子式
0≤R(A)≤min{m,n}
性质
1.可逆矩阵≡满秩矩阵 不可逆矩阵≡降秩矩阵
对n阶方阵, 如果|A|≠0,则称A为满秩矩阵; 否则,称A为降秩矩阵.
1)当矩阵A的秩等于它的列(行)数,这样的矩阵称为列(行)满秩矩阵
2.零矩阵的秩为0
3.如果矩阵A中有一个r阶子式不为0,而所有的r+1阶子式都为0,则矩阵A的秩等于r.
4.矩阵的转置、初等变换不改变秩
1)对于行阶梯形矩阵,它的秩等于非零行的行数
2)若P、Q可逆,则R(PAQ)=R(A)
5.max{R(A),R(B)}≤R(A,B)≤R(A)+R(B)
6.R(A+B)≤R(A)+R(B)
7.R(AB)≤min{R(A),R(B)}
8.若Am×nBn×l=O,则R(A)+R(B)≤n
求解矩阵的秩
1.定义法:求矩阵的子式的行列式
2.用初等变换把矩阵化为行阶梯形矩阵求解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定义:设A是n阶方阵,如果数λ与n维非零列向量x使关系式Ax=λx成立 那么,这样的数λ称为矩阵A的特征值,非零向量x称为A对应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特征方程与特征多项式
特征方程
特征多项式:|A-λE|是λ的n次多项式,记作f(λ),称为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
性质
1.A的特征值就是特征方程的解。特征方程在复数范围内恒有解,其个数为方程的次数。
2.n阶矩阵A在复数范围内有n个特征解
性质与命题
1.非零向量λ是n阶方阵A的特征向量≡向量Ax与向量x共线 ≡(A-λE)x=0≡|A-λE|=0
2.如果x1,x2是方阵A的对应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则k1x1+k2x2也是方阵A的对应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其中,
3.矩阵A的任一特征向量所对应的特征值是唯一的。
4.如果n阶方阵A的全部特征值为λ1,λ2,...,λn,则 (1)λ1+λ2+...+λn=a11+a22+...+ann (2)λ1λ2...λn=|A|
5.0是方阵A的特征值的充要条件是|A|=0
6.矩阵A与它的转置矩阵有相同的特征值
7.如果矩阵A的特征值为λ,则 (1)kA的特征值为kλ (2)A^k的特征值为λ^k (3)A的可逆矩阵的特征值为1/λ
8.重要定理

9.设x1,x2,...,xn是矩阵A对应的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则x1,x2,...,xn线性无关
求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一般步骤
S1.求矩阵A的特征方程|A-λE|=0
S2.求特征方程的根,即特征值λ
S3.对每个特征值λ解方程组(A-λE)x=0
用解齐次线性方程组解出所有非零解
已知矩阵A的特征值,求 转置矩阵、逆矩阵、矩阵表达式的特征值
矩阵对角化
相似矩阵
定义:设A和B为n阶矩阵,如果存在n阶可逆矩阵P使得, 则称A相似于B(A和B相似 )。
性质
1.基本性质
1)反身性:A相似于A。
2)对称性:A相似于B,则B相似于A。
3)传递性
2.若n阶矩阵A与B相似,则 ①R(A)=R(B) ②|A|=|B| ③tr(A)=tr(B)(迹相等) ④|A-λE|=|B-λE|(特征多项式、特征值相等)
3.(推论)如果n阶方阵A相似于对角形矩阵Λ 则λ1,λ2,...,λn是A的全部特征值
推广:如果n阶方阵A相似于三角形矩阵B 则λ1,λ2,...,λn是A的全部特征值
4.设f(λ)是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则f(A)=O(用A与对角矩阵相似来证明)
矩阵对角化:对n阶矩阵A,寻求相似变换矩阵P,使 ,则称矩阵A与对角阵相似(矩阵A对角化)。
定理
1.矩阵A能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1)推论:如果n阶方阵A有n个不同的特征值,则方阵A相似于对角矩阵。
2)当A的特征方程有重根时,不一定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值,从而不一定能对角化
3)对于矩阵A有重根时,如果能对角化,则对每一个ni重特征值λi,对应ni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ni个基础解系)
求解矩阵对角化
S1:解特征方程得λ1,λ2,...,λr
S2:求出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1.当r=n时
2.当r<n时
S3:将n个特征向量按行排列成矩阵P,则有
利用对角化求矩阵的乘幂
S1:求解出与矩阵A相似的对角阵Λ
S2:利用公式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向量的内积
定义式
 
公式1
向量的模 定义式
公式2
1.如果||a||=1,称a为单位向量
2.将a方向的单位向量记作
向量夹角 定义式
 
公式3
向量间的距离 表达式
公式4
性质
1.运算率
①[x,y]=[y,x]
②[λx,y]=[x,λy]=λ[x,y]
③[x+y,z]=[x,z]+[y,z]
2.非负性:当x≠0,||a||>0;当x=0,||x||=0
3.齐次性:||λa||=|λ|·||a||
4.施瓦兹不等式
5.三角不等式
正交向量组
正交向量的定义:

正交向量组的定义:如果n维向量组α1,α2,...,αs中的向量两两相交就称为正交向量组,简称正交组
标准正交向量组的定义:如果一个正交向量组全部由单位向量组成,就称其为标准正交向量组,简称标准正交组。

正交矩阵的定义:
正交变换的定义:若P是正交矩阵,则称线性变换Y=PX为正交变换
性质
1.零向量与任意同维向量都正交
2.如果n维向量组α1,α2,...,αs是正交向量组,且不含零向量,则α1,α2,...,αs线性无关

3.

4.正交矩阵A是可逆的,且
5.如果矩阵A是正交矩阵,则
6.如果矩阵A是正交矩阵,则其逆矩阵(转置矩阵)、A的m次幂也是正交矩阵
7.如果矩阵A,B是正交矩阵,则AB也是正交矩阵
8.矩阵A是正交矩阵的充要条件是A的列(行)向量是标准正交向量组
9.正交变换不改变向量的内积,因而不改变向量的长度、夹角及距离。
施密特正交化

判断矩阵是否为正交矩阵:利用性质8,判断A的列(行)向量是否构成标准正交组
对称矩阵
 
定义:若方阵A与其转置矩阵相等,则称矩阵A是对称矩阵
基本性质
1.对于任何方形矩阵X,X+X^T是对称矩阵
2.对角矩阵都是对称矩阵
3.两个对称矩阵的积是对称矩阵,当且仅当两者的乘法可交换
4.矩阵A是对称的,则有
5.任何方形矩阵X,如果它的元素属于一个特征值不为2的域(例如实数), 则可以用刚好一种方法写成一个对称矩阵和一个斜对称矩阵之和
6.每个复方形矩阵都可写作两个复对称矩阵的积; 每个实方形矩阵都可写作两个实对称矩阵的积
7.若对称矩阵A的每个元素均为实数,A是Hermite矩阵。
8.一个矩阵同时为对称矩阵及斜对称矩阵当且仅当所有元素都是零
9.如果X是对称矩阵,那么 也是对称矩阵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设A是n阶对称矩阵,则必有正交矩阵P,使得P'AP=Λ, 其中Λ是以A的n个特征值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正交矩阵P的列向量是A的特征值所顺次对应的单位正交特征向量。
性质
1.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必为实数。
2.实对称矩阵的不同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正交。
3.设A是n阶对称矩阵,λ是A的特征方程的r重根,则对应特征值λ恰有r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用正交变换把对称矩阵对角化
S1.求矩阵A的特征值
S2.求特征向量
S3.将特征向量正交化、单位化
注意:只需对重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施密特正交化。
S4.构造正交矩阵,写出对应的对角形矩阵
二次型
引入
考虑平面中二次曲线的方程 其左端的函数 满足 这样的函数称为二次齐次函数
定义

二次型的矩阵及其秩
矩阵形式
矩阵与二次型的关系
二次型的秩:即对应对称矩阵的秩
二次型的标准形
定义:如果二次型f(x)=x'Ax经过可逆线性变换x=Py 变成y的二次型(1),则称此二次型为原来二次型的标准形
性质:经过可逆线性变换后,二次型的秩不变
二次型化标准形
法一:配方法
S1:含有平方项时:将平方项与交叉项依次配方
S2:不含平方项时:先做一次变换(可逆的),得到平方项
法二:将对称矩阵正交变换(对角化)
S1:将矩阵正交化:
S1:求特征根
S2:求单位特征向量
S3:得到标准形
S2:对应相应二次型f=x'Ax作正交变换x=Py得
例题
 
合同矩阵
定义:设A,B为n阶方阵,如果存在可逆矩阵C,使得B=C'AC,则称矩阵A与B是合同的,称矩阵C为合同变换矩阵
性质:实对称矩阵一定与对角形矩阵合同
惯性定律
描述:对于同一个二次型的标准形,非零项的个数是固定的(称为二次型的惯性指标)
1.惯性指标=非零特征值的个数=R(A) 负惯性指标=正特征值的个数;负惯性指标=负特征值的个数
2.正项的个数称为正惯性指标;负项的个数称为负惯性指标
二次型的规范形
定义:以1或-1为系数的标准形称为二次型的规范形
性质:二次型的规范形是唯一的
正定二次型
定义:设有二次型f(x)=x'Tx,如果对任何x≠0,都有f(x)>0(显然f(0)=0), 则称f为正定二次型,称对称阵A为正定的
其他定义:半正定、负定、半负定、不定类似
定理 (性质)
1.实二次型为正定二次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二次型的标准形的n个系数都为正 即它的规范性n个系数都为1,亦即正惯性指数为n
推论1.对称阵A为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的特征值全为正
推论2.存在可逆矩阵P,使得A=P'P
2.(hurwitz定理)判定A正定的充要条件
①二次型为正定的充要条件是各阶主子式都为正
②二次型为负定的充要条件是奇数阶主子式为负,偶数阶主子式为正
判别正定二次型的方法
法一: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
法二:求出二次型矩阵的特征值
法三:计算二次型矩阵的顺序主子式
定理.对于任意可逆矩阵C,令B=C'AC,如果A为对称矩阵,则B亦为对称矩阵,且R(A)=R(B)
行列式
二阶、三阶行列式
计算:对角线法则
n阶行列式
引入概念:排列与逆序数
排列
定义:由自然数1,2,...,n组成的一个有序数组称为一个n阶排列
奇(偶)排列:逆序数为奇(偶)数的排列称为奇(偶)排列
逆序数
定义:在一个n阶排列j1j2...jn中,若两个数的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称这一对数构成一个逆序。该排列中逆序数总数称为逆序数,记为τ(j1,j2...jn)
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排列中每个元素前面比它大的数码个数之和,即算出排列中每个元素的逆序数,这每个元素的逆序数之总和即为所求排列的逆序数.

定义

n阶行列式共由n!项组成
要计算n阶行列式,首先作出所有可能的位于不同行不同列元素构成的乘积
把构成这些乘积的元素的行下标排成自然顺序,其符号由列下标所成排列的奇偶性决定
n阶行列式的定义是二、三阶行列式的推广
展开定理
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

描述:n行列式等于它的任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
公式
性质
1.行列式转置后,其值不变
证明: 记的转置行列式  即的(i,j)元为,则,按定义   故 证毕
2.互换行列式的两行(列),行列式变号
2.1如果行列式D有两行(列)相同,则D=0
3.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所有的元素都乘以同一数k,等于用数k乘此行列式
3.1行列式中如果有一行(列)元素全为零,则此行列式为零
3.2行列式中如果有两行(列)元素成比例,则此行列式为零
4.行列式任一行(列)的元素与另一行(列)的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等于零
5.如果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元素都是两项的和,则可以把该行列式拆成相应的两个行列式之和
6.把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元素都乘以同一个数后,加到另一行(列)的对应元素上去,行列式的值不变
7.乘法定理:设A,B为n阶方阵,则有|AB|=|A||B|
推广到m个n阶方阵
运算规律
计算
1.用定义求解
2.用行列式展开定理
3.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再结合展开定理
特殊行列式
范德蒙(Vandermonde)行列式
向量
定义
  实际上,行向量即为一个行矩阵,列向量即为一个列矩阵。
同维向量:分量个数相等的向量称为同维向量。
相等向量:如果向量α与β是同维向量,而且对应的分量相等,则称向量α与β相等。
零向量:分量都是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记作O。
负向量:称向量(-a1,-a2,...,-an)为向量(a1,a2,...,an)的负向量,记作-α
向量组:如果n个向量是同维向量,则称为向量组α1,α2,...,αn
向量的线性运算
加减法
数乘
向量的运算规律

向量间的线性表示

规律:向量α可由向量组线性表示的充要条件是对应线性方程组有解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1.含有零向量的向量组是线性相关的;单个非零向量是线性无关的。
2.向量组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是对应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 向量组线性无关的充要条件是对应齐次线性方程组只有零解

两个向量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是对应分量成比例
3.n维向量空间的单位坐标向量组
  
4.定理
  
5.m×n矩阵A的m个行向量线性相关性的充要条件是R(A)<m
1)任意m(m>n)个n维向量线性相关(向量个数大于维数,必线性相关)
2)m个n维向量线性无关的充要条件是m×n矩阵的秩为m(m≤n)
3)n个n维向量线性无关(相关)的充要条件是由它们组成的矩阵行列式不等于0(等于0)
求解(证明)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1.定义法:解x1,x2,...,xn
2.求解由行向量组组成的矩阵的秩:若R(A)<m,则m个行向量线性相关
向量组间的线性表示:设向量组β1,β2,...,βs可以由向量组α1,α2,...,αr线性表示,如果s>r,则β1,β2,...,βs线性相关
向量组的等价

1.两个等价的向量组的秩相等
2.等价具有传递性
向量组的秩
定义

最大无关组

性质
1.矩阵的秩等于它的行(列)向量组的秩
求解向量组的秩(最大无关组) (最大无关组并不唯一)
1.将行(列)向量组排列成矩阵并进行初等列(行)变换成最简(梯形)矩阵
行初等变换不改变列向量组的相关性; 列初等变换不改变行向量组的相关性
线性方程组
满足克拉默法则 的线性方程组
含n个未知数的n个线性方程组

克拉默法则
定理
1.如果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D≠0,则方程组一定有解且唯一
1'.如果线性方程组无解或有两个不同的解,则系数行列式D=0
2.如果齐次(右端常数项全为零)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D≠0,则齐次线性方程组没有非零解
2'.如果齐次(右端常数项全为零)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则系数行列式D=0
判断
齐次→方程组有零解
D≠0→方程组有唯一解
齐次线性方程组

定理
1.当其系数矩阵的R(A)=n时,只有唯一的零解; 当R(A)<n时,有无穷多个解
设R(A)=r,则在A中存在一个不为0的r阶子式D,在方程组中系数包含D的r个方程便是方程组的同解方程组。   
1.当m≥n,r=n时,方程组有唯一零解
2.当m≤n,r<n时,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3.当m<n时,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解向量:将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一个解构成的n维列向量称为一个解向量
解空间:全部解构成的集合称为解集合,也称为解空间
2.齐次线性方程组如果其系数矩阵的秩为r,则其基础解系含且仅含有n-r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定义
基础解系
定义:设α1,α2,...,αr是方程组的r个解向量,如果 (1)α1,α2,...,αr线性无关; (2)方程组任意一个解向量都可以由α1,α2,...,αr线性表示; 则称α1,α2,...,αr是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
1.基础解系不是唯一的,但是,每个基础解系所含向量的个数相同
通解定义:设R(A)=r<n,a1,a2,...,an-r是齐次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则α=k1a1+k2a2+...+kn-ran-r称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性质
1.若α、β都是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常数,则α+β,kα也是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向量

2.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全部解向量构成的向量组有最大无关组
3.设α1,α2,...,αr是方程组的解集合的一个极大无关组,则α1,α2,...,αr任意线性组合都是方程组的解向量; 反之,方程组的任意解向量都可以表示成α1,α2,...,αr的线性组合
求解齐次线性方程组
1.利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 先把系数矩阵A变换为它的行最简型矩阵,然后再解线性方程组
总结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系数矩阵  增广矩阵 
定理
1.线性方程组AX=b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系数矩阵的秩等于增广矩阵的秩,即

1.方程组有唯一解
2.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3.方程组无解
解的结构
如果η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特解,ζ1,ζ2,...,ζn-r是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 则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可表示为X=η+k1ζ1+k2ζ2+kn-rζn-r

求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S1.如果满足克拉默法则: 用克拉默法则求解[唯一解]
S2.列出增广矩阵A: 进行行初等变换成梯形矩阵,求解[无解/无穷多解]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