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
编辑于2022-11-14 10:18:06 湖南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分期
十七年时期(1948-1966)
“文革”十年(1966-1976)
新时期(1976.10至今)
中国当代文学起点
1942年的《讲话》与整风运动(延安文学)
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味《野百合花》
第一章
第一次文代会
三大批判
1950-195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954-1955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5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小说《我们夫妇之间》
被批评的原因:作者以当时忌讳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表现“城市”日常生活,表现出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学的态度和趣味
所触及的政治问题
知识分子与工农的关系及知识分子的自身思想改造问题
城市文明与根深蒂固的农民意识之间的冲突问题
双百方针
反右运动
大跃进运动
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
三次会议
两个批示
第二章
主流的样板文学
文革文学的叙事和抒抒情模式
革命样板戏
浩然《金光大道》
文革的地下小说
张扬《第二次握手》
靳凡《公开的情书》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赵振平《波动》
郭沫若 臧克家 艾青
郭小川 贺敬之(建国后文革前的当红诗人)都热衷于创作政治抒情诗
相同点
充满强烈的时代精神
立意、形象塑造都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为主
都进行了诗歌艺术形式的多样式探究
不同点
郭小川诗中可看出诗人的个性—独具特色的小我形象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别具一格,具有革命+爱情+传奇性
贺敬之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抒情短章(感情真挚、篇幅短小、意境优美、感情凝练)
闻捷 李季
闻捷生活抒情诗的艺术特点
思想上,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思想、新风尚,歌咏青春、理想、奉献,把劳动,爱情紧密结合
篇幅短小,善于抓住片段,细节进行描绘,人物形象、心理细腻传神
结构回环往复,一唱三淡,格调健康明朗,热烈欢快
把当代爱情诗由传统主观抒情性转向了客观叙述性
李季
三边诗人
定边
靖边
安边
特点
叙事成分强
在叙事中抒情
李英 公刘 邵燕祥
第三章
伤痕文学
概念
1977-1980年间涌现出的以“人”的解放为核心价值观,描写十年“文革”在普通中国人心灵留下创伤.控诉“极左”思潮的小说.作品多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段艺术上略显单调粗糙,代表作有声新华《份痕》刘心或《班主任》,郑义《机》孔捷王《在小河那边》,从维照《大墙下的红五气》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等.
刘心武《班主任》的历史贡献与缺陷
贡献
通过谢德取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控诉“四人帮”对年轻一代所造成的思想僵化和心灵桎梏,这是小说中的思想意蕴的历史发现
缺陷
刘心武往往是站在社会的立场来调整自己,而从来不是从人的立场来审视和批判社会。作家否定的是谢惠敏式的人物对社会依附的极端性,但并不否定他她)对社会的依附性.他有关“人”的想象,不过是改造坏孩子(宋宝瑜)、拯救呆孩子(谢惠敏),争做好孩子(石红).
卢新华《伤痕》
伤痕文学文学史意义
重新承继五四以来形成的直面人生,大胆暴露社会弊端并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底蕴的批判现实义文字传统。重新激发了知识分3作为社会代言人的热情.勇气和使命感并逐渐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反思文学
概念
“反思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继“伤痕文学”之后的新时期又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它对共和国历史的回顾反省,重新认识和再评价,并着重对五十年代中后期至"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历史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两种叙事立场
一是将个人苦难与民族苦难相联,使个人苦难具备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如王蒙《布礼》《蝴蝶》《海的梦》)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叙事领域
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荒谬的历史留给人的创伤这一向度的书写按叙事对象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农村和农民,二是指向知识分子。如《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二是走出六七十年代历史创痛的人们,在新的时代肉体和精神的种种遭际.
主要作品分析
《绿》《男》对苦难历程的叙述,对畸形年代人性扭曲的揭示,都达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程度.
在这些小说中经常出现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往往成为落难主人公的救赎者.但这些爱情故事.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观念的烙印:强调女性对男性的全身心奉献,以及始乱终弃的爱情模式。
作为主人公的草永璘.在他矛盾复条的思想性杨中,占据王导地位的也仍然是传统文人的心态.
二是从民间立场和视角反思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悖谬与悲剧现象,(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道屋》,之《内奸》.古华《芙蓉镇》)
王蒙小说艺术的多种探索
意识流小说
《夜的眼》《春之声》《风筝飘带》《海的梦》《布礼》《蝴蝶》“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保留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基本技法。而抛弃了并不符合中国社会的精神意识,转而表达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变动和情感内涵。全力展示人物丰富夏杂的意识流动.将审美重心从传统的对故事性的追求转向人物的心灵的深度挖掘.以人物的心理逻辑而不是故事时空的物理逻辑来结构作品,使小说结构呈现出放射性特征,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
现实主义小说
从单一的社会致治视角深入和拓展到历史与文化的层面.(《相见时难》《活动变人形》)
其他类型小说
相声小说寓言小说.推理小说等(《坚硬的稀粥》等)
创作特点
王蒙小说的话语特征体现为,小说中大段的议论文字,这种旁叙语言汪洋恣肆,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叙事人形象.
写了不同时期的政策反思者.在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的困扰中,这些人物遭遇坎啊,但仍然怀有政治理想、前期的政策问题经由8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的苦难记忆,演变为对知识分子身份归属的关注。《活动变人形》即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焦店的集中体现,
他一直审慎地保持着历史反思的基本定位在政治默认范畴之内。进行着叙事话语的年狂式冒险,王蒙的后期作品叙事絮叨冗长,不乏调侃与戏谑,环 境、场景、故事
第四章
台湾文学概述
台湾现代文学的特性
与母体文学渊源很深
特殊政治文化环境下的独特风格
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台湾现代文学的发生
与祖国大陆新文学的关系
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以大陆新文学作品为典范.
台湾新文化运动
新民会的成立
台湾新诗的初步发展
张我军《乱都之恋》(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台湾小说的第一批硕果(赖和《一杆秤仔》张我军《买彩票》等)
新旧文学的争论
30、40年代台湾文学的初步繁荣
台湾文艺联盟的成立
皇民化运动中的艰难发展.
创作倾向
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乡土色彩
优秀作品
吕赫若《牛车》、吴浊流《亚细亚孤儿》等
新作家的涌现(杨逵、王锦江等)
《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的创刊
50年代台湾文学的发展
1950台湾文学的转折点
“反共文学”泛滥
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他文学类型
怀乡文学
乡土文学
纯情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发展
全面崛起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
崛起标志:《现代文学》创办
发展方式:吸收西方现代文学营养
辩证评价
丰富了文学表现力,记录了知识分子的心灵状态
思想艺术厚度不够,题材狭窄,形式主义倾向
不断升温的留学生文学
代表作家:於梨桦 白先勇等
通俗文学的创作热潮
代表作:琼瑶的言情小说 古龙的武侠小说
70年代台湾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崛起
背景
台湾社会的反思运动
乡土文学的思想文化立场
扎根本土 回归传统 立足现实
乡土派作家
陈映夏 黄春明等
小说 白先勇等
子主题
香港文学概述
通俗小说 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