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耳、鼻与鼻窦、颌面部CT扫描
耳,鼻与鼻窦,颌面部CT扫描的结构思维导图,详细的阐述了个部分的扫描技术,适应症等内容。框架清晰,知识点全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CT扫描:CT最早用于颅脑检查,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消化系统常见病
数据结构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耳、鼻与鼻窦、颌面部CT扫描
耳
(一)适应证 1.先天性耳道畸形,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内耳道畸形等。 2.肿瘤,如听神经瘤、表皮样瘤等。 3.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等。 4.外伤,如听小骨骨折、鼓室气房血肿等。
(二)扫描技术 耳部重要结构大都隐藏在颞骨内,其结构细微复杂,在行CT扫描前应详细了解临床资料和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程序和参数。 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病人仰卧于扫描床中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使患者的体位成标准的头颅前后位。 (2)扫描基线与X线入射角度:由于耳部结构细小且排列复杂,不同的扫描基线显示的颅底及中内耳结构各有差异。因此,扫描角度应根据临床要求选择。颞骨横断位扫描常用0°和30°断面。0°轴位扫描时,头稍仰,使听眶线与床面垂直。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断面图像对锤骨和砧骨关系、鼓窦入口、舌下神经管、耳蜗、前庭、半规管、咽鼓管、颈动脉管和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显示较好;30°轴位扫描时,头稍前曲,使听眉线与床面垂直,扫描基线为听眉线(与听眶线夹角呈30°)。其断面图像对锤砧关节、面神经管水平段和膝部、鼓窦、外半规管、前庭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 (3)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4)扫描方式:螺旋或非螺旋扫描。 (5)扫描参数:中内耳结构的层厚与间距用1~2mm,内听道的层厚与间距用3~5mm。 (6)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2.冠状位扫描: (1)扫描体位:视病人具体情况或病情,选用颏顶位或顶颏位。 (2)扫描角度:冠状扫描,常用70°与105°断面。70°冠状位扫描,其断面平行于枕骨下坡长轴方向,X线与听眶线夹角呈70°,可较好显示上鼓室、鼓室盖、耳蜗、颈动脉管、颈静脉孔、面神经水平段等结构;105°冠状扫描,其断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垂直于蝶骨平板。扫描平面与听眶线夹角呈105°,可较好显示面神经鼓室段、垂直段、前庭窗与镫骨的关系、锥隆起、鼓室窦及耳蜗神经等结构。 (3)扫描范围:从下颌髁状突后缘至岩锥后外侧,包括颞颌关节后缘至乙状窦,也可根据病变大小适当调整扫描范围。 (4)扫描参数:层厚1mm,间距1mm。小儿扫描剂量为120kV,40~60mAs。 (5)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3.增强扫描:仅观察中内耳骨性结构,平扫即可。临床疑有听神经瘤或血管病变时,须做增强扫描。
鼻与鼻窦
(一)适应证 鼻和鼻窦CT检查,适用于鼻窦占位病变、炎症及外伤等。
(二)扫描技术 1.横断位扫描:患者仰卧,先扫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从硬腭至额窦。扫描层厚5mm,重建间距5mm。 2.冠状位扫描:鼻窦冠状位图像,能整体观察鼻腔、鼻窦及其周围的详细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能清晰显示。 (1)扫描体位:头部颏顶位或顶颏位。 (2)扫描棊线:扫描层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与听眦线垂直。 (3)扫描范围:从蝶窦后壁起至额窦前壁止。 (4)扫描参数:层厚5mm,临床怀疑脑脊液鼻漏者,可用层厚1~2mm,以寻找和显示漏口。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3.螺旋扫描:鼻与鼻窦CT常规检查,用非螺旋扫描方式即可。但若要使用仿真内镜观察鼻腔及各鼻窦内情况时,必须采用螺旋扫描。病人体位与扫描范围同横断位扫描,单螺旋CT扫描层厚1mm,间距1mm,螺距为1;多层螺旋CT的准直器宽度为0.5~0.75mm,层厚1mm,间距0.7~1mm。
颌面部
(一)适应证 1.肿瘤及放疗后复查,如鼻咽癌和腮腺肿瘤等。 2.炎症,如化脓性腮腺炎。 3.外伤,如颌面部骨折。 4.整形,如颜面部的美容整形等。
(二)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下颌稍内收。 (2)定位像: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腮腺,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鼻咽部,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 (4)扫描范围:腮腺,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部;鼻咽部,从蝶鞍床突上扫描至硬腭上缘。 (5)扫描参数:腮腺,扫描层厚2~3mm;鼻咽部,扫描层厚5mm。 (6)重建间隔:与层厚相同。 2.增强扫描: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60~10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扫描范围、层厚及重建间隔同颌面部平扫。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距为1的螺旋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