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体育与健康解读
这是一篇关于体育与健康解读的思维导图,体育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编辑于2022-11-17 18:17:53 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前言
一、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义务教育课程
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精选课程内容减负提质、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增强课程适宜性、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完善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设置
细化实施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着力培养核心素养、体现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
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业具体体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指导性(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考试命题建议)
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正文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二、课程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
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三、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1、围绕核心素养,2、体现课程性质,3、反映课程理念,4、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体育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体能状况
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
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
三个维度
2.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
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情绪调控
环境适宜
四个维度
3.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体育精神
体育道德
体育品格
三个维度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
(二)总目标
1、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运动乐趣、学练方法、各种体能练习、改善体形、掌握运动技能、认识体能和运动技能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规则。
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3、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理解参与体育学练(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遵守规则、诚实守信、履行职责、养成联合体以品德。
(三)水平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核心素养成度,分四个水平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
子主题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1、基本运动技能课程(水平一)
包括: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操作性技能
发展:学生身体活动能力,为学生发展体能和学练专项运动奠定基础。
2、体能课程(水平二、三、四)
针对:改善身体成分,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力等。
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
3、专项运动技能课程(水平二、三、四)
包括:*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体操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运动(六大类)
要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发展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
4、健康教育(水平一、二、三、四)
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
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
5、跨学科主题(水平一、二、三、四)
跨学科融合: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立足: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整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二)学业质量描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核心素养成度,分四个水平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
子主题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
1、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树立明确的课程育人意识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和课程的育人特点,设计各水平的教学单元
设计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教学
2、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和选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核心素养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编教学内容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练。
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
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科学设置运动负荷
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
(二)评价建议
依据学业质量对所有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
1、学习评价
(1)确定评价目的
(2)选择评价内容
运动能力的发展
健康行为的形成
体育品德的养成
三个方面
(3)选择适应的评价方式
方法多样化
过程性评价
加强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实时和精准的评价
合理利用评级结果
重点评价方法
2、学习水平考试
(1)以考查核心素养水平为测试目的
(2)创设贴近生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情境
(3)以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命题内容
(4)命题形式一实践测试为主
3、综合评定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水平相结合的评定方式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注重核心素养为导向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
重点
2、教材内容选择
(1)精选基本内容和最新成果
(2)重视运动和健康情境与活动
(3)突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内容
(4)重视跨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