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地理学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第4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城市规划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5节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综合自然地理》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综合自然地理》第11章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方论
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
【背景】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研究方法】
采用演绎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间秩序 提出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关系,以及在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二、基本概念
1. 中心地
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 中心性
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 货物的供给范围
上限/外侧界线
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
下限/内侧界限(空间距离)
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门槛人口(人口数量)
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4. 中心地的等级
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K=3的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
【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K=4的中心地系统
【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
(三)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K=7的中心地系统
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
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
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 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
行政原则
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 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
四、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首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理论地理学之父”
2. 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1. 只重视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的; 对下限缺乏详细分析; 对各种货物如何获得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2. 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
3. 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
4. 忽视集聚利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
5. 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加以论述。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一)消费市场状况
消费者的数量、收人、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购物空间的接近性
(三)零售业间的竞争
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
(四)地价的作用
地价——土地价值的经济反映,是指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
二、零售业空间模型
【类型】
空间分布和职能结构模型
从空间角度研究零售业集聚的形态和职能
区位模型
以中心地理论和地价理论为基础研究商业活动的区位模型
(一)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二)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中心-边缘模型
核心部(core)
边缘部(frame)
三、零售引力模型 【考】方法论
赖利(W.J.Reilly) 类似牛顿引力定律
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对C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一、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营利性服务业)
1. 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
2. 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
3. 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
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1. 对不同城市的选择
(1)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3)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
(4)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5)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6)竞争程度,等等。
2. 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
(1)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2)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3)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
(4)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
(5)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
(6)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等。
3. 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1)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2)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3)停车场的充足性。
(4)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等。
三、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集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