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自然地理 第7章 土地变化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第7章 土地变化科学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城市规划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5节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综合自然地理》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综合自然地理》第11章 应用研究思维导图, 考研、期末知识梳理必备,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7章 土地变化科学
7.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概念
土地利用(land use)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
土地覆被(land cover)
覆被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质。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
土地利用
发生在地表的过程
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土地覆被
各种地表过程(含土地利用)的产物
反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覆被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覆被的状况变化
渐变
同一种土地覆被类型内部条件的变化(森林疏伐/农田施肥)
转换
一种覆被类型转变为另一种覆被类型(森林变为农田或草地)
维护
让土地覆被保持一定的状态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之间的联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计划
LUCC研究的重要意义
(1)为气候变化的全球和区域模式以及陆地生态系统模式提供情景;
(2)有助于解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LUCC研究的原因
LUCC研究的科学问题
1.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全球变化
系统性变化
地球系统中显著的全球性变化(大气组成、土地覆被格局、气候波动和碳循环变化)
累积性变化
大量小范围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积累造成的区域性变化,但其累积效果影响到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失及土壤侵蚀)
2.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
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内容概括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认识的发展
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内容概括
(1)LUCC的监测研究
采用各种方法对区域或全球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监测、制图及其统计分析,研究地球陆地表层景观和功能的变化。
(2)LUCC的解释研究
采用各种模型和分析方法,对区域或全球的社会、经济因子进行筛选,分析造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动力和阻力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3)LUCC的环境效应研究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效应研究。
(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特点
1.论题的综合
监测-解释-效应的综合研究
|分析工具——CLUE模型
2.尺度的综合
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3.方法的综合
4.理论的综合
(五)从LUCC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研究
“压力-状态-响应”三段式的科学研究范式
土地变化科学(Land Change Science,简称LCS)
全球土地计划(Global Land Program,简称GLP)
7.2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背景
土地质量(land quality)
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
土地质量指标
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地的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LandQualityIndicators,简称LQIs)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
1.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
2.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使用者的桥梁
3.代表性区域的需求
4.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在中国的重要性
(三)土地质量指标模型
1.PSR(Pressures-State-Responses)模型/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基于因果关系的模型能够衡量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土地质量状态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此变化的响应。
(1)压力指标
描述人为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2)状态指标
描述土地资源状态及土地质量变化
(3)响应指标
环境变化对系统和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2.DPSIR 模型/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1)驱动因子
(2)压力因子
(3)状态状态
(4)效应效应
(5)响应
(四)国际上启动的相关项目
7.3 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一)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背景
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等传统土地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结合起来,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在生态方面应具有适宜性,经济方面应具有获利能力,环境方面能实现良性循环,社会方面应具有公平性。
.(三)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
1.时间尺度
1.空间尺度
(四)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
1.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步骤(5)
2.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1)生态指标
(2)经济指标
(3)社会指标
(五)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内容
1.生态评价
2.经济评价
3.社会评价
(六)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程序
评价步骤(8)
(七)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讨论
1.可持续性指标的选择方法
(1)枚举法
(2)综合法
2.关于可持续评价的对象
(1)评价状况还是评价过程
(2)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
(3)评价地块还是评价区域
3.显示过程的系统综合指标
(1)生产力
土地利用系统能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2)稳定性
系统生产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恢复力
系统对抗内外压力和冲击而维持生产力的能力
(4)公平性
土地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的收益是否被公正平等地分配
(5)自立性
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6)协调性
人类对土地产品的需求与土地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