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典园林史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绪论、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c-220年)、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等。
编辑于2022-11-26 15:09:24 河南中国古典园林史
绪论
中国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萌芽时期园林,依赖、崇拜自然;感性适应、亲和关系
第二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理性适应、亲和关系
第三阶段 工业社会时期——现代城市公共园林,人定胜天、控制自然;对立、敌斥关系
第四阶段 后工业社会时期(信息时代)——现代生态园林,自然共生、可持续;和谐共生、亲和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隶属关系
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使用
离宫御苑: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地带,或远离都城的风景优美地带
私家园林(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
宅园:城镇里的私家园林:
游憩园:不依附于邸宅,郊野山林风景地带:
寺观园林:佛寺、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园林化环境
三大主流类型园林
衙署园林
祠堂园林
书院园林
公共园林
非主流园林
基址选择与开发
人工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话的情趣
四、意境的蕴涵
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c-220年)
中国古典园林风景式的起源
物质条件
囿:王室集中圈养禽兽供狩猎之场所,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兼顾游憩功能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兼有游观功能
园圃:人工栽植树木(多为果树)、蔬菜的场地,兼有观赏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雏形
社会条件——山水审美观的确立
意识形态条件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协和”思想:利用、尊重、保护、自然
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秦儒家,从功利、伦理德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和人的品德相联系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一池三山
商周
社木——象征民族、部落的“社稷之木”;松(夏)、柏(商)、栗(周)
最早两处贵族园林
沙丘苑台(商纣王)
灵台 灵囿 灵沼(周文王)
贵族园林实例
章华台(楚):云梦泽以北,高台榭之典型,大型水体工程之首
姑苏台(吴):山地园林,居高临下,赏太湖之景
秦
大咸阳规划:渭南渭北两区、星宿排列、南北中轴
上林苑:当时最大的皇家园林,以阿房宫为主要中心建筑群
兰池宫:筑山理水并举之首例,开启求仙之先河
两汉的皇家园林
西汉
上林苑
1.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相当于大型植物园与动物园 2.建筑呈疏朗随意的“集锦式”布局 3.具有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多功能皇家园林
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的“蓄水库”
未央宫
1.内、外两重城垣 2.沧池及其附近是园林区 3.凿池筑台的做法显然受到秦始皇在兰池宫开凿兰池、筑蓬莱山的影响;而它本 身无疑又影响着后此的建章宫内园林区的"一池三山”的规划经营。
建章宫
1.南宫北苑总体布局 2.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3.与未央宫飞阁相连
东汉:皇家园林相对较少,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
两汉的私家园林
富商大贾——茂陵袁广汉园
王侯贵族园林——梁园(兔园)
隐士庄园——张衡庄园、仲长统庄园
小结
一、园林类型: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二、园林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三、审美意识:园林里面所进行的审美的经营尚处在低级的水平上,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时代背景
1.历史:持续战乱,社会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 2.社会:思想解放、文化多元;贪婪奢侈、玩世不恭 3.意识形态:山水诗、山水画涌现
皇家园林
曹魏
邺城:文昌中轴;南北分区;漳河引水
铜雀(爵)园:紧邻宫城,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略具大内御苑性质的皇家园林
玄武苑:位于邺城北郊的离宫别馆,也是训练水军的基地
北齐
邺城
仙都苑: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北魏
洛阳:中轴线规划体制(干道---衙署---宫城---御苑);三套城垣;供水设施完善
芳林园(华林园):大内御苑,历经东汉--曹魏--西晋--若干朝代建设,西北有土石山----景阳山,总体已有全面缩移模拟大自然山水景观之意图
南朝
建康: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建都之地;干道---宫城---御苑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宫城位于中央
华林园:始建于三国,历经东晋、宋、齐、梁、陈成为南方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东吴引玄武湖之水,东晋开凿天渊池,堆筑景阳山
特点
1.规模: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 2.功能:功能由狩猎、求仙等趋向于以游赏为主 3.创作方法:创造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4.园林要素: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其性质完全改变成为点缀园景的园林建筑了 5.称谓:除了宫苑,称“园”的更多,御苑在都城规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结束
私家园林
北方(以洛阳地区最为繁华)
城市私园(城市中心区)——张伦宅园
庄园、别墅(野外山水风景地带)——石崇金谷园、陶渊明庄园
南方
城市私园(城市中心区)——湘东苑
庄园、别墅(野外山水风景地带)——谢灵运庄园
特点
1.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 2.设计精致化 3.规模小型化
寺观园林
北方:白马寺(第一座寺庙)、少林寺、永宁寺、崇岳寺
南方:鸡鸣寺、栖霞寺、灵隐寺、庐山东林寺
三种类型
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兰亭: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兰亭集序》中记载举行“曲水流觞”修楔活动的地方
小结
一、园林类型: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①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意,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经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②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③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二、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为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
三、创作方法: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由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致力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致力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凋
四、造园要素: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融糅关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二个特点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经形成
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
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时代背景
1.经济:均田制恢复地主小农经济发展,大运河促进商业繁荣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取士 3.意识形态:道、儒、释共尊,以儒家为主,儒学重获正统地位 4.文化:诗、画互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科技:木构技术趋于成熟,装修装饰规范;观赏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可以引种驯化、移花接木。
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唐 长安:南北中轴(御街---皇城---宫城---外城);宫城居北,三套城垣;居住区坊里制(108坊,棋盘式布局);四水入城(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曲江)
西内太极宫:中轴布局;宫苑分置,南宫北苑;苑林三池(东海、南海、北海),山水池阁
东内大明宫:宫苑分置,南宫北苑;南北中轴;苑林下降,太液两分
南内兴庆宫:北宫南苑,轴线布局;三路跨院,龙池中心;沉香亭前,贵妃牡丹
大内三宫
禁苑(隋大兴苑):大内御苑性质;占地大,建筑疏朗;功能多样
东内苑
西内苑
大内三苑
唐 洛阳:南北中轴,三套城垣;宫城皇城位于西北,地势较高,便于防御;居住区坊里制(103坊,棋盘式布局)
洛阳宫:中轴布局;南宫北苑,宫中有苑(九洲池);北侧即大内御苑陶光园;平面长条状,水渠横贯
行宫御苑
1.工程浩大的人工山水园,仅次于西汉上林苑; 隋西苑(东都苑): 2.总体布局以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 3.水渠曲折萦回注入海中,沿水渠建置十六院,形成完整的水系
隋仙游宫
离宫御苑——华清宫:南倚骊山之北坡,北向渭河;北宫南苑,南半部为温泉汤池区,八处汤池,贵妃汤最好;苑林区在天然植被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长安八景之一——骊山晚照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白居易履道坊宅园:寄托精神,陶冶性情;位于坊里西北隅,洛水流经;前宅后园;清纯幽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
牛僧孺归仁里宅园
郊野别墅园
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优美地带——李德裕平泉庄(花木繁多)、成都杜甫草堂
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李泌衡山别业、白居易庐山草堂
依附于庄园而建置——辋川别业(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文人园林的兴起
1.把他们对人生的哲理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2.文人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寺观园林
慈恩寺(大雁塔)
元都观
大兴善寺
灵隐寺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
乐游原(青龙寺):一处以佛寺为中心的公共游览胜地
曲江:一处大型的公共园林,曲江宴游---杏园探花---雁塔题名
小结
一、皇家园林:“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园林规模、建筑体量巨大;园林的总体布局大多呈现前宫后苑格局,有明显中轴线。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二、私家园林: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唐人已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己见端倪。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的境地,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文人造园家把他们的思想感情融于造园之中,形成文人园林观。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文进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三、寺观园林:寺观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四、公共园林:开始受到重视,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
五、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园林中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了。“假山”一词开始用作为园林筑山的称谓,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土石山),但以土山居多。园林的理水,除了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之外,更注意于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园林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园林建筑丰富多样。
六、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虽然第四个特点——意境的含蕴尚处在朦胧的状态,但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
成熟期:宋代(公元960-1271年)
时代背景
1.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发达,商业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牙,人们拥有了兴造园林的资本 2.政治:国势羸弱,家亡人亡,人们沉溺享乐、苟且偷安,从而大兴土木,广营园林 3.科技:科技迅猛发展,园艺艺术达到成熟境地。 4.社会:科举制度完善,文官执政,文人园林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5.文化:空前繁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开始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
皇家园林(无离宫御苑)
大内御苑
北宋 东京: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护城河环绕);商业、政治中心,宫城延申南北中轴;取消坊里,改为街巷;四水入城(蔡河、汴河、金水河、五丈河)
艮岳:艮岳又名华阳宫,人工写意山水园;造园技术超前人,宋代园林第一名。 左山右水的格局,山环水抱姿态好;北东南面包水体,模仿杭州凤凰山。 万岁山系居首位,南边寿山列宾位;宾主分明有呼应,众山拱伏主山尊。 理水完整罗万象,置石太湖灵壁主,建筑植物形式多,诗情画意韵味足!
延福宫:宫城以北,前宫后苑,植物造景为主,用以分区
后苑
南宋 临安:南宋政治、文化中心,最大的商业都会;中轴格局(御街---衙署---大内,宫廷在前,衙署在后——“倒骑龙”);紧邻西湖,苏轼整治
行宫御苑
北宋 东京
琼林苑:植物为主,又名“西青城”
玉津园:动物丰富,植物茂密,又名“青城”
金明池:略近方形,训练水军;《金明池夺标图》
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花圃
南宋 临安
德寿宫:亭子居多,花木尤盛,景色分区;大水池——“小西湖”,飞来峰——“壶中天地”
琼华园
玉津园
聚景园
特点
1.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眩远不加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2.规划设计上更精宓细致,历史卜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
中原(以洛阳为主)
富郑公园:两山夹一水格局,南北轴线,借景
环溪: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
湖园:湖中有大洲“百花洲”,洲上建堂
独乐园:司马光的游憩园
归仁园:唐代宰相牛僧孺的宅园,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
李氏仁丰园: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
宋代洛阳私家园林特点
1.除依附于邸宅的宅园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的栽花木著称 3.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4.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园中筑"台",有的作为园景之点缀,有的则是登高俯瞰园景和观赏园外借景之用。
江南(以平江为主)
临安(杭州)——南园
吴兴(湖州)——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
平江(苏州)——沧浪亭
润州(镇江)——米芾:研山园、沈括:梦溪园
绍兴——沈园
三、文人园林的兴盛: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简远、疏朗、雅致、天然。这四个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文人园林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它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1.简远 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创作方法趋向写意的表征。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2.疏朗 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其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就园林总体而言,虚处大于实处。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作故意的大起大伏,园林水体面积较大。植物配置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出隙地。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而且个体多于群体。 3.雅致 (1)多运用有象征性寓意的植物。园中种竹十分普遍而且呈大面积栽植,《洛阳名园记》所记19处园林中绝大多数都提到以竹成景的情况,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2)多运用单块的“特置”石,特置石遭型奇特、多为全园主景,宋代园林用石盛行以“漏、透、瘦、皱"作为太湖石的选择和品评标准,表现了文人爱石的高雅情趣。(3)建筑物不同流俗,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园中有流杯亭的建置,象征一向为文人视为高雅韵事的“曲水流觞”。(4)景题的命名,通过诗化来创造意境.这种由“诗化”的景题而引起的联想又多半引导为操守、哲人清高等的寓意,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脱俗和孤芳自赏的情趣。 4.天然 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绝大部分都以花木种植为主多运用成片栽植的树木而构成不同的景域主题,如竹林、梅林等,往往借助于“林”的形式来创造幽深而独特的景观。
寺观园林: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唐代的不同之处,即出现了大量的“灯录”和“语录”(东京梦华录)
灵隐寺、净慈寺
伽蓝五大必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经堂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
临安西湖:一座由许许多多小园林集锦而成的特大型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公共园林。著名的“西湖十景”南宋时就已形成了 西湖十景(南宋形成):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映月、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曲院风荷
浙江楠溪江苍坡村: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农村公共园林
山西晋祠:现存最古老、规模很大、园林氛围极其浓郁的祠堂建筑群
辽、金园林
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飞雨、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小结
一、园林类型: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士流园林全面地“文人化”,文人园林大为兴盛。文人园林的风格风格特点,就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在某些方面的外延。文人园林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这种倾向冲谈了园林的皇家气派,某些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定期向社会开放,亦多少发挥其公共园林的职能。
三、筑山理水: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的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墓拟大自然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
四、创作方式: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这是由于禅宗哲理以及文人画写意画风的直接影响,美学观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五、总说结语: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元明和清初虽然尚能秉承其余绪,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就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势头了。
成熟后期:元、明、清(公元1271-1911年)
时代背景
1.政治: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2.经济: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元、明、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 2.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 3.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的出现 4.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
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 3.公共园林有了长足发展 4.娱于园”的倾向显著。园林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5.造园理论停滞不前 6.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著名的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造园家
工匠的文人化
缩移摹拟派——张南阳(次子张然)
平岗小坂派——张南垣
文人的工匠化——计成
造园理论著作
计成《园冶》—— 好的园林判断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条设计原则(“景到随机"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地段分类(山林地最好,园林唯山林最胜,城市地要闹中取静);借景的原则(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五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文震亨《长物志》—— 一峰则太华干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李渔《一家言》—— 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尺幅窗,无心画
皇家园林
都城规划
元 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两条供水(玉泉山、昌平神山)
明清 北京:四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引玉泉山水
大内御苑
西苑(历史变迁改建)
元——“—池三山”的传统模式,万岁山、圆坻、屏山南北一线布列
明
第一次:圆坻变半岛,改名为”团城",西岸木吊桥改建为石拱桥“玉河桥”;往南开凿南海,奠定了北、中、南三海的布局;增建若干建筑
第二次:建牌楼升级,堆云积翠桥,金鳖玉桥;南海中堆筑大岛“南台”,水乡田园野趣
清
清初:改建永安寺、小白塔;改南台之名为“瀛台”
乾隆:建筑面积增大了,水面占去三分之二;北海与中海之间加筑宫墙改建后主要形成了琼华岛景区、濠濮间---画舫斋景区、园中之园---静心斋景区
琼华岛:岛、桥、城轴线关系的确立;东、西、南、北四面因地制宜创设不同景观
濠濮涧---画舫斋:四大序列;登山临水;丘陵建筑;步移景异
园中之园---静心斋景区:收放收空间序列;多层次空间处理;主次轴线的控制;小环境的营造;借景的处理手法;四小庭院的丰富
明大内六苑
御花园
前宫后苑有格局,总体布局成方形; 中轴对称有主体,建筑密度比较高; 严整之中求变化,皇家园林气氛好。
西苑
慈宁宫花园
万岁山
兔园
东苑
清乾隆三园
慈宁宫花园
前宫后苑有格局,总体布局成方形; 中轴对称有主体,建筑密度比较高; 严整之中求变化,皇家园林气氛好。
建福宫花园
中轴突出,主辅分明; 三进院落,密度较高; 山石取胜,沿墙建筑。
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
横向分隔为院落,五进院落有特色; 轴线贯穿有错中,幽闭有余阔不足; 中轴对称有主体,建筑密度比较高; 严整之中求变化,皇家园林气氛好。
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集群——三山五园
香山 静宜园(行宫御苑)
一、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名胜区,乾隆题28景。 二、园中的“西山晴雪”景点是燕京八景之一。 三、园中之园---见心斋:园中之园见心斋,静宜园内最精致; 总体布局顺地形,山水东西两部分; 东边水面为中心,椭圆延伸曲尺口; 建筑定厅堂为主,轴线分布有借景。
玉泉山 静明园(行宫御苑)
一、总体布局:山景为主水景辅,山嵌水抱五水绕,客山拱伏主山尊,景随境异江南情。 二、三山景区:南山建筑群荟萃,玉峰塔影椅角势;东山镜影湖为主,沿湖环列水景园;西山西麓平坦段,全园最大建筑群。
畅春园(离宫御苑)
一、地位:离宫御苑第一座,人工写意山水园,叠山工程张然建,江南艺术引进来; 二、特点:左右对称中轴线,岛堤划分两水域,建筑布局较疏朗,西花园是小附园。
圆明(三)园(离宫御苑)
一、地位:长春绮春圆明园,规模五园之首位,平地造园大成者,万园之园广流传。 二、特点:园林理水有章法,后湖突出福海翼,重心南北中轴线,皇家气派随之来; 规划布局集锦式,大园之中有小园;山水地貌有骨架,山复水转江南韵; 建筑环境相协调,丰富多彩景各异;植物为题命景点,武陵春色看桃花。
万寿山 清漪园/颐和园(离宫御苑)
一、兴建原因:地理位置优越;向往江南景色;乾隆大显身手 二、前山前湖景区: 1.一池三山,北实南虚 2.佛香阁建筑群:(1)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减少建筑物密度和分量,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 (2)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来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 3.造景手法:反衬烘托、借景、对景、意境含蕴 4.植物 三、后山后湖景区:1.园中之园---惠山园:(1)建园基址 (2)仿寄畅园: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 水面的大小和形状差不多,横跨水面的知鱼桥与七星桥的位置、走向亦大致相同 2.惠山园改建为谐趣园:仿照无锡寄畅园 四、一园建成,全园皆活:1.香山静宜园为纯山地园 2.玉泉山静明园取胜于山景、小水景,缺少大水面 3.圆明园、畅春园半地起园,尤山水之景色。 4.清漪园有天然山(翁山)、水(西湖),稍加改造即可成园,建成同时便盘活了整个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的体系。
特点
1.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眩远不加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2.规划设计上更精宓细致,历史卜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
承德 避暑山庄(离宫御苑)
一、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建筑集中,洲、岛、桥、堤划分水域 二、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建筑密度低,植物配置丰富 三、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山体为主,建筑少且只起点景作用
清乾隆、嘉庆年间皇家园林的特点: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私家园林
江南
扬州
影园
影园计成来设计,山影水影柳影间; 湖中有岛岛中池,山水格局真奇妙; 主山障隔外城墙,客山收摄来借景; 建筑疏朗而朴素,恬淡雅致少胜多。
休园
山水之景取胜,文人气息浓厚
瘦西湖
丁字河道四座园林,依水造景因水成趣; 对景规划整体性强,公共性质水上览区。
小盘古
入园收放有对比;建筑山石隔水观; 理水处理有章法,曲桥分隔水尾成; 观景借景尺度好,对比手法真奇妙。
个园
一、四季假山:扬州个园叠石盛,分峰用石有特色; 石笋竹子为春景;太湖松树为夏景; 黄石柏树成秋景;宣石如雪成冬景。 春山宜游夏山看,秋山宜登冬山居; 四组假山配圆孔,隆冬虽届春在即。 二、造园特色:三度空间成画理,意境营造有氛围; 观景借景尺度好,对比手法真奇妙。
无锡
寄畅园
一、总体规划:无锡名园寄畅园,江南人工山水园;山为重点水中心。 二、造园特色:叠山匠心有独运,假山宛若真山脉,首迎惠山接锡山; 理水布局有章法,七星廊桥分层次,南聚北散水尾流; 建筑布局真疏朗,嘉树堂可观全园; 园址选择借景佳,层次丰富观山形。
苏州
网师园
一、总体规划:总体布局丁字形,动定结合来组景,空间众星来拱月。 二、造园特色:尺度处理有特色,缩小拱桥衬假山,增加廊榭尺度佳; 意境含蕴有诗意,小山则从桂留人,濯缨水阁自屈原。
拙政园
一、总体规划:苏州园林拙政园,整体布局分三部,补园中园和新园。 二、造园特色:理水布局有章法,聚散有致有水尾,疏水若为无尽意; 叠山东西两岛山,雪香云蔚亭在中,江南水乡气氛胜; 雪香云蔚远香堂,对景构成主轴线,幽居洞天次轴线; 建筑布局以次衬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游览路线动定结合,意境含蕴诗情画意。
留园
一、总体规划:留园建筑分空间,中部山水来见长,东部建筑来取胜,西北山林野趣足。 二、造园特色:空间对比真明确,入口空间有序列,串联式放-收-放,虚实相生既隔又透; 冠云特置石闻名,瑞云岫云衬神秀; 理水布局有章法,疏水若为无尽意。
狮子林
一、总体规划:总体布局水为中心,山石造型天然神趣。 二、造园特色:理水蜿蜒形式丰富;植被种植错落有致; 建筑讲究疏密对比,长廊曲折渗透空间; 大量窗洞互相渗透,步移景异绚丽动人。
沧波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艺圃:背面以建筑为主,南面以水景为主
退思园:贴水园林
环秀山庄:以山为主,以水为辅;叠山名匠戈裕良之作
南京——瞻园:南、北、西三座假山;池面处理方面则采用开与合的对比法以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上海——豫园: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座黄石假山,出自名末上海叠山巨匠张南阳之手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特点
江南园林的深厚的文化积淀、高雅的艺术格调和精湛的造园技巧,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足以代表这个时期民间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1.叠山: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 2.理水:江南多水,园林常以水池为中心,水体留出水尾,宛若有源有流。 3.园林植物:江南气候温和润湿,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植物配置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形成四季景观。花木也往往是某些景点的观赏主题,讲究树木孤植和丛植的面意经营及其色、香、形的象征寓意。 4.园林建筑:建筑形象玲珑轻盈,空间通透,色彩素雅。 5.园林空间:多样而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北方
北京
清华园: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
勺园:可以看出明代北京园林摹仿江南园林的明显迹象
半亩园:体现了浓郁的北方宅园性格
山东
萃锦园:分中、东、西三路。园林的东、西、南三面呈群山环抱之势
十笏园:于北方的浑厚中又透露出江南的柔媚
清代北方私家园林特点
1.叠山:北方不像江南那样盛产叠山的石材,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地要小一些。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北方叠山技法深受江南的影响,既有完整大自然山形的墓拟,也有截取大山一角的平岗小坂。 2.理水: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因而水地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置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 3.建筑: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 4.植物配置: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 5.园林布局: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格调。
岭南
番禺 余荫山房:粤中四大名园之首,受西方造园的影响
东莞 可园
佛山 梁园
顺德 清晖园
清代北方私家园林特点
1.叠山:叠山置石多用英石。 2.理水:理水的手法多样丰富,不拘一格,少数水池为方整几何形式,则是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 3.建筑:建筑的意味较浓,建筑形象在园林造景上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以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如栏杆、柱式、套色玻璃等细部,甚至整座的西洋古典建筑配以传统的叠山理水,亦别饶风趣。 3.植物:岭南地处亚热带,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尤为宜人,亦堪称岭南园林之一绝。 4.园林布局: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
寺观园林
北京:大觉寺、白云观
承德:普宁寺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1.利用城市水系——什刹海 2.利用前朝寺观、祠堂、纪念性建筑、历史名迹旧址,稍加园林化向公众开放——杜甫草堂 3.农村聚落公共园林
衙署园林:天下第一县衙——河南 内乡县衙
书院园林: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崇阳书院
少数民族园林:1.云南大理 2.日喀则:东南郊”功德林园林”;南郊“德谦园林” 3.藏族:藏族园林最完整的代表作——罗布林卡
小结
元、明、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它上承两宋第一阶段的余绪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 1.皇家园林: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保持大自然生态的“林泉抱素之怀”,为下一个时期--成熟后期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之兴起打下了基础。 2.私家园林: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 3.公共园林: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它们多半利用水系而加以园林化的处理,都具备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绿化空间的性质。 4.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的出现:明末清初,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有的出身于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而文人则更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的甚至成为专业的造园家。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成为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境地的另一个标志。 5.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山技艺、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进步发展开辟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 6.建筑:地方建筑有了较大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公共建筑的类型相应的多了起来,居住建筑质量不断提高。建筑形象更加丰富,群体的布局更加多样灵活,功能上更多的适应园主人园居生活的各种要求。
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特点:清中叶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的迹象。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世盛衰消长,乾隆、嘉庆两个时期无论园林建设的规模或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 2.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宅园是这个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别墅园林失去了上代兴旺发达的势头,文人园林的风格虽广泛地涵盖私家造园活动,但它的特点逐渐消融于流俗之中。 3.公共园林:有了长足发展,但多半处于自发状态。 4.宫廷和民间的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想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同时又受到封建末世的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的艺术思想的影响。 5.造园理论:停滞不前,再没有像明末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园林雏形的理论著作,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发展。 6.外来园林融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5.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山技艺、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进步发展开辟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 6.建筑:地方建筑有了较大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公共建筑的类型相应的多了起来,居住建筑质量不断提高。建筑形象更加丰富,群体的布局更加多样灵活,功能上更多的适应园主人园居生活的各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