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知识梳理,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2-11-27 22:22:11 江西第 一 章 教 育 与 教 育 学
第 一 节 教 育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概念
词源
中国 “教”“学”
《孟子·尽心上》
《说文解字》许慎
《中庸》
《荀子·修身》
《学记》
1902年,教育成为常用词
西方 “引出”
定义
我国:《中庸》、《学记》、荀子、蔡元培、杨贤江
外国:苏格拉底、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
广义: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要素
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教育内容: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教育手段:主要指各种教育工具、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物质手段/精神手段)
属性
本质属性/根本特征: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社会特有,偶然和本能不属于)
社会属性
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历史共始终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不同步性
继承性
阶级性
长期性
起源
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法)《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英)《教育原理》
心理起源论/模仿起源论
孟禄(美)《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
米丁斯基(苏联)
凯洛夫(苏联)
发展 历程
古代 教育 形态
中国
奴隶
五帝:原始社会末期,萌芽状态的学校,“成均”“庠”
最早记载
夏:出现了尚未发展成学校形式的非专门教育机构,“庠”“序”“校”
最早出现
商:学校教育正式产生,划分了大学(瞽宗/右学)、小学(左学)
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
国学(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
百家争鸣(儒道法墨),稷下学宫
夏萌芽 商正式 周六艺 春秋兴私学
封建
两汉 (道统性)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魏晋南北朝 (等级性)
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在选士方面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 (等级性)
采用科举制
建立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二馆
宋(道统性):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明:八股文
清: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汉罢黜 魏九品 隋科举 宋四书 明八股 清废除
外国
奴隶
古埃及
宫廷学校: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官职(书吏)学校:以吏为师,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
文士学校:书写、计算、律令、数学、天文、地理 (门槛最低,设置最多)
僧侣学校:以僧为师,注重科学教育
以僧为师 以吏为师
古希腊
雅典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
军体训练、政治道德灌输
培养军人和武士
古罗马
早期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封建
中世纪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教育
原始 教育 特征
❶ 非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机会均等
❷ 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❸ 简单性: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极为简单
古代 教育 特征
❶ 教育生产劳动相脱离
❷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❸ 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❹ 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❺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❻ 教学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❼ 形成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等级性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近代 教育 特征
❶ 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❷ 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❸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❹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义务化)
❺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国家化)
❻ 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法制化)
❼ 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现代 教育 特征
❶ 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教育手段
❷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❸ 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❹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内容
❺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有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目的
❻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❼ 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❽ 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❾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
第 一 章 教 育 与 教 育 学
第 一 节 教 育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概念
词源
中国 “教”“学”
《孟子·尽心上》
《说文解字》许慎
《中庸》
《荀子·修身》
《学记》
1902年,教育成为常用词
西方 “引出”
定义
我国:《中庸》、《学记》、荀子、蔡元培、杨贤江
外国:苏格拉底、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
广义: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要素
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教育内容: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教育手段:主要指各种教育工具、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物质手段/精神手段)
属性
本质属性/根本特征: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社会特有,偶然和本能不属于)
社会属性
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历史共始终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不同步性
继承性
阶级性
长期性
起源
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法)《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英)《教育原理》
心理起源论/模仿起源论
孟禄(美)《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
米丁斯基(苏联)
凯洛夫(苏联)
发展 历程
古代 教育 形态
中国
奴隶
五帝:原始社会末期,萌芽状态的学校,“成均”“庠”
最早记载
夏:出现了尚未发展成学校形式的非专门教育机构,“庠”“序”“校”
最早出现
商:学校教育正式产生,划分了大学(瞽宗/右学)、小学(左学)
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
国学(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
百家争鸣(儒道法墨),稷下学宫
夏萌芽 商正式 周六艺 春秋兴私学
封建
两汉 (道统性)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魏晋南北朝 (等级性)
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在选士方面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 (等级性)
采用科举制
建立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二馆
宋(道统性):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明:八股文
清: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汉罢黜 魏九品 隋科举 宋四书 明八股 清废除
外国
奴隶
古埃及
宫廷学校: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官职(书吏)学校:以吏为师,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
文士学校:书写、计算、律令、数学、天文、地理 (门槛最低,设置最多)
僧侣学校:以僧为师,注重科学教育
以僧为师 以吏为师
古希腊
雅典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
军体训练、政治道德灌输
培养军人和武士
古罗马
早期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封建
中世纪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和僧侣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教育
原始 教育 特征
❶ 非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机会均等
❷ 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❸ 简单性: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极为简单
古代 教育 特征
❶ 教育生产劳动相脱离
❷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❸ 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❹ 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❺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❻ 教学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❼ 形成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等级性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近代 教育 特征
❶ 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❷ 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❸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❹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义务化)
❺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国家化)
❻ 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法制化)
❼ 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现代 教育 特征
❶ 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教育手段
❷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❸ 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❹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内容
❺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有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目的
❻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❼ 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❽ 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❾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