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关于研究生流行病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述、研究设计与实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优点与局限性、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概述
概念
暴露: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具有某种研究的特征或行为。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因素。
队列: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组人群(如出生队列或暴露队列)。根据其变化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
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危险因素的反面称为保护因素,两者可统称为决定因素。
基本原理
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或非暴露组。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主要特点:观察法、设立对照、由因到果,符合时间顺序,能确证暴露和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
评价预防效果
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研究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现在
根据研究对象现在的暴露分组
需要随访
结局在将来某时刻出现
优点
时间顺序增强了病因推断的可信度
直接获得暴露与结局资料,结果可信
能获得发病率
缺点
所需样本量大,花费大,时间长
影响可行性
应用条件
有明确的检验假设
所研究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一般不低于千分之5
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和结局变量
有可靠的测量手段足够的观察人群和暴露情况
能完成随访的人群
足够的人、财、物力
历史性队列研究
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时点的暴露情况的历史材料做出的,不需要随访,开始时结局已出现。
短期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时间顺序仍是由因到果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资料积累时未收到研究者的控制,内容上未必符合要求
需要足够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双向性队列研究
研究队列的确定在过去,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需要随访,部分结局可能已出现
研究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因素
主要的暴露因素: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
可能影响结局的因素:混杂因素及人口学特征等
因素的测量:需测量暴露的水平、时间,及方式
性质:定性。定量
方法:访谈,实验室检查,查阅记录
确定研究结局
研究队列中预期的结果时间,是队列研究的自然终点。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研究现场
有足够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领导重视、群众支持
医疗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
发病率较高
有代表性
研究人群
从目标人群钟抽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人
未患所研究疾病
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
暴露人群的选择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
外对照
总人口对照
多重对照
确定样本量
计算样本量时需考虑的问题
抽样方法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
失访率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
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
第一类错误α值
把握度1-β
样本量的计算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基线资料
暴露的资料
个体的其他信息
血清、肝炎史、家族史、职业、吸烟、饮茶、饮酒等其他可以危险因素及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资料。
随访
随访对象、内容和方法
随访间隔
随访者
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截至的时间)
资料收集方法
查阅记录
调查询问
健康或疾病检查
环境监测等
质量控制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基本整理模式
累积发病率资料
人时资料
人时的计算
精确法:逐人逐天计算
近似法:按年平均人口数计算
寿命表法:当年内进入或退出队列的个人均作1/2人年计算
率的计算
常用指标
累计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样本大
人口稳定
整齐的资料
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人时
观察时间长
人口不稳定
存在失访
资料不很整齐
标化死亡比SMR=研究人群中的观察死亡数/以标准人口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
预期死亡率计算:全人口某病的死亡率*观察人口数
SMR的意义
被研究人群死于某病的危险性时标准人群的多少倍
SMR=1 ,研究人群某病死亡危险=标准人群
SMR>1,研究人群某病死亡(发病)危险>标准人群,是标准人群的SMR倍
SMR<1,研究人群某病死亡危险<标准人群
标化比例死亡比
实际死亡数/预期死亡数
显著性检验
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即暴露组的危险度(累计发病率)或发病密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或发病密度之比。
意义:E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E1的多少倍
RR值高,暴露的效应高,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强
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
E与E1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
AR值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
RR对病因学的意义较大,AR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较大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占总人群的百分比
剂量-反应关系
列出不同暴露水平下的发病率
以最低暴露水平组为对照,计算各暴露水平的RR和危险度差
必要时,对率的变化作率的趋势性检验
优点与局限性
直接获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直接估计危险度
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易发生失访偏倚
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选择偏倚
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总体人群存在差异,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
失访偏倚
研究对象因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或拒绝继续参加观察而退出队列所引起的偏倚
设计:选择便于随访的人群在计算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扩大10%
信息偏倚
混杂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