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下)思维导图式教案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新课导入、课程标准、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编辑于2022-12-08 23:26:36 河南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新课导入
二战混剪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1)法西斯运动的开端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士、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亚洲战争策源地
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手段:日本法西斯分子声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既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举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欧洲战争策源地
背景: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手段: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举动: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纳粹德国的扩张与英法绥靖政策
(1)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课堂探究】比较德国与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不同点
依靠势力
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手段
德国: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日本: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相同点
①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局部战争
(1)二战发生的亚洲阶段(1931-1938)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③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课堂探究】东方主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作用。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主体的东北局部抗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②七七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③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也是亚洲大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唯一陆地战场。
④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以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6000亿美元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二战发展的欧洲阶段(1939-1941)
①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全球战争
(1)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的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3.二战的结束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二战的影响
①改变了世界各国的力量对比,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②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④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等等。
(3)评价
①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的成立
(1)成立
1945年10月24日成立,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
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
体现意志
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个国家的意志
协调关系
凡-华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格局
雅尔塔体系: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国际格局
凡-华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基础
凡-华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雅尔塔体系: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主要矛盾
凡-华体系: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雅尔塔体系: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相同点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