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课程
《国际教育字典》中的课程解释:指"学习的进程”,即学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定义: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或一 类活动。
教育学知识整理总结,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内容充实,逻辑清晰。
教育学知识整理总结,包括怎样实施教学、课程组织的内容、教学的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我国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育学知识整理总结,包括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的心理特征和教学效能感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第五章 课程
教育者(实施者) ↓媒介(手段/方法) 受教育者(学习主体)
课程
怎样理解课程?
《国际教育字典》中的课程解释:指“学习的进程”,即学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课程定义: 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论(赫钦斯)
1.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2.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3.强调名著的优越性(名著课程) 4.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
要素主义课程论(巴格莱、科南特、里科弗等)
1.课程目标:传授社会文化遗产和进行理智、道德训练 2.课程内容:选择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3.课程组织: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 4,课程实施:接受教学 5.课程评价:高标准、严要求
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皮亚杰)
1.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 2.强调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 3.主张螺旋式编制课程 4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法” 5.强调课程评价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三个任何”论断: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发现法”:在学习学科概念与原理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事例和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实验、思考等探究活动,独立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杜威)
1.课程即促进学生经验增长的经历和体验 2.课程目标:是通过“做”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程内容: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4.课程的实施:注重学习过程 5.课程学习结果:即培养社会生活能力、态度等
社会主义改造课程理论(2013年发布的教育学名词)
1.以社会核心问题来考虑课程问题 2.课程目标: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科目开设目的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 3.课程内容: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4.学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 5.课程实施:侧重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单元为主要呈现方式,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
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
1.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2,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3.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4.“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和统合化的课程组织 5.“非指导性教学”的课程实施 6.提倡学生自我评价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课程设计的"4R ”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2.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课程目标的非预成性与生成性 4.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5.课程方式的隐喻性、阐释性 6.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动态性与模糊性
课程编制
内容:1、课程目标 布鲁姆的三维目标 2、课程内容 选择原则、呈现方式、层次表现 3、课程实施 取向、影响因素 4、课程评价 功能类型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1、普遍性目标(范围大) 2、行为性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课程内容
(一)内涵 1.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二)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三)呈现方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四)层次 1.课程计划:①课程类型和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内容标准;④实施建议;⑤术语解释 3.教材:动机—效果原则 能力—适切原则 练习—应用原则 引导—持续原则
课程实施
(一)内涵 (二)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课程创生取向 (三)影响因素 1、课程变革的特征 2、学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证 4、外部环境的特征
课程评价
(一)内涵 (二)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管理功能 4.研究功能 (三)类型 1、按评价作用分 ①诊断性评价(课前) ②形成性评价(过程性) ③总结性评价(终结性、结果性) 2、按评价采用的标准分 ①绝对评价 ②相对评价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