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马工程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导图,包括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等内容。
编辑于2022-12-09 19:49:03 云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观是关于哲学本身的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
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重大)的问题
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表现其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世界观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and根本看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常识
常识
本质特征
自发的
零散的
非理论性的
部分包含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具有某种世界观的意义)
人可以通过将常识上升为自觉的、系统的世界观-上升为哲学
宗教
也是一种世界观(“颠倒的世界观“)
本质特征:对神的信仰(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
艺术
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人与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部分作品蕴含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为哲学的形成发展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科学
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
哲学与科学
哲学和科学成熟=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
哲学概括和总结各门学科(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思维任务和思维方式不同-把握规律在范围、层次上不同
哲学必须
立足于具体科学
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
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
随科学的发展变革自哲学自身
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
解决人应当怎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质问题
从总体上规范和指导人的全部活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
世界观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目标、人生道路方向、对待生活态度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理论的意义
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
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发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激发人的理性和追求
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塑造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内在地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基
哲学的世界观理论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人生观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
人源于自然存在、同时超越自然寻求自由的社会存在(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现实的人不满足于现实,总要把现实变成向往的现实(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生命有限的人力图追求和超越有限的人生,显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矛盾推动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人对自己的理解,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主要包括
认识人的本质、生存方式
理解人生目的、人生价值
(具体表现: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社会性存在
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生意义从处理基本关系中得到体现
价值观(核心问题)
哲学观
求索天、地、人的人与自然之辩
探索你、我、他的人与社会之辩
反省知、情、意的人与自我之辩
追寻真、善、美的人与生活之辩
肯定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
人对世界的关系的性质与状态,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
阶级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每个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脱离自己所依存的时代和社会状况
每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形成正确观念需把握的现实问题
以当代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为基础
以当代科学为中介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人们认识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畴
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人们评价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意义框架(体现哲学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实践活动
主体:人
主观见之余于客观
知与行相统一
始终蕴含根本性的世界观问题
哲学根本方法论意义
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根本准则
引导人们深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力求“合规律““合目的“地改造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
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中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本体论)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认识论)
近代哲学
研究思想客观性的问题
以科学实践观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具体表现
主观与客观关系问题
认识活动的根本问题
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
能否正确认识世界的关键(方法论)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本体论
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可知论
坚持实践基础上能动的反映论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主要特征
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
肯定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主要缺陷
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具有明显“猜测”性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主要特征
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
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
确认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原则
费尔巴哈(德)创立人本学唯物主义(人的“感性存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
局限性
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过程最终归结为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主义
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
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子主题
哲学唯心主义
长期存在社会根源
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颠倒精神与物质关系
e.g 天子,天赋人权
可知论
唯物主义
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
唯心主义
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独立于人类精神之外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认知
不可知论
对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作出否定回答
形而上学
研究超感觉、超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
辩证法
黑格尔创立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
从正反面的矛盾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经验层面上描述世界变化)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和猜测的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凸显自然界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黑格尔第一个全面有意识地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阐述诸多辩证法范畴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批评继承人类思想优秀成果
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活动概括得出
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中国哲学
萌芽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佛教哲学)
先秦子学(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汉代经学传统确立(孔子儒学)
魏晋玄学(以道家思想为骨干、结合儒道、会通孔老)
隋唐(佛学发展鼎盛)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中国传统哲学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丰富思想资源
西方哲学
源泉:古希腊哲学
欧洲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繁琐哲学)
与宗教神学相结合
对教义进行极端繁琐的逻辑推论
近代西方哲学(欧洲15世纪~19世纪初哲学)
大陆唯理论哲学
英国经验论哲学
法国启蒙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英美分析哲学
欧陆人文哲学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发展规律
人类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发展
人类观念把握世界诸方式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哲学发展
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哲学发展
真正的哲学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