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识人体
这是一篇关于认识人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外感、内伤。
采用中医药物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证型来选择药物的使用剂量与方法。所以现在可以将具体的病情描述上传,然后才能帮助进行分析判断,给出合理的治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认识人体
脏腑学说
五脏
心“君主之官”
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藏神
3心主汗液
4心开窍于舌
5 心与小肠相表里
6心在志为喜
调理方法
1手心搓脚心
睡午觉
肺“相傅之官”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朝百脉
3肺主宣降
4通调水道
5肺主皮毛
6肺开窍于鼻
7肺与大肠相表里
8在志为忧(悲)
9在液为涕
1搓喉
2喝水吃梨为养肺之上方
3少吸烟不吸烟
保持好心情
肝“将军之官”
1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2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
3肝开窍于目
4肝在液为泪
5肝与胆相表里
6肝在志为怒
熨目
养肝血五红水
充足的睡眠
调情志
脾“仓廪之官”
1脾主运化
2脾主肌肉四肢
3脾统血
4 脾主升清
5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6脾与胃相表里
7在液为涎
8脾在志为思
1揉腹
2按时吃早饭,杜绝夜半进食
3少油炸少腌制少生冷少辣
4小米粥补脾胃效果佳
心态平衡积极乐观思 伤脾
肾“作强之官”
1肾藏精主骨升髓充于脑
2肾主水液
3肾主纳气
4开窍于耳司二阴
5肾在志为恐
6肾在液为唾
7肾与膀胱相表里
1提肛收腹
2搓肾
3鸣天鼓 塞耳
4叩齿法
5手心搓脚心补肾水
六腑
胆“洁净之腑”
肝与胆共同发挥疏泄功能
A贮藏排泄胆汁
B主决断
胃“水谷之海”
受纳 腐熟水谷
小肠
受盛变化 分清别浊 生清降浊
大肠
1传导糟粕
2主津液体渗出不能倒流
膀胱
贮藏 排泄尿液
三焦
1六腑之一
2孤腑
是人体部位和脏腑的划分
A通行元气
B运行水液
C运行水谷
气血津液经络
概念
精微物质
生理活动
气
先天精气
水谷精气
清气
运动形式
气机:气的运动 基本形式:出入升降
气的分类及特点
元气
是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 源于先天藏于肾 又称原气 真气
宗气
是肺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 积于胸中 推动心肺行气血
营气
由水谷化生 行于脉中 贯五脏 经六腑
卫气
为水谷之悍气 护卫肌表 控制汗孔的开阀 调节体温 温煦脏腑 润泽皮毛等
基本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6营养作用
血
概念 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化血
肾精化血
血的运行
血生成后 循行与脉中 布散全身 环流不息
血液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本
津液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是指机体一切正常的总称
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
2参与血液生成 调节血液浓度
3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4排泄废物
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总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组成
经脉
络脉
经筋
皮部
脏腑络属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命名
脏为阴 腑为阳
上为手 下为足
内为阴 外为阳
走向
十二经加上任督二脉称为十四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肥肠未脾心尝 光身包饺单干
奇经八脉
概念和功能
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关系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奇经八脉与肝肾 好胞 脑髓的关系密切
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上下内外
通行气血
感应传导
调节机体平衡
经络学说的应用
病理方面
诊断方面
用药方面
针灸方面
认识疾病
外感
六淫
风邪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邪善行而数变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风性主动
2常见风证
外风 风寒 风热 风湿 风疹等
内风 热级升风 高热神昏 角弓反张 血虚生风 视力减退 四肢抽搐
寒邪
寒邪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主痛
寒性收引
常见寒证
外寒
风寒感冒
内寒
指机体阳气虚衰 温煦功能减退
暑邪
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常见病证
中暑
暑湿
湿邪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邪重浊
湿邪黏滞
湿为阴邪 易伤阳气
湿邪趋下 易袭阴位
常见病症
外湿证
内湿证
燥邪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外燥
内燥
火邪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为阳邪 其性炎上
火热伤津耗气
热级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易致疮痛
火热易扰心神
实火
虚火
疠气
概念 六淫之外的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发病急病情重
内伤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内脏气机
加重病情
饮食
饥饱失常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劳逸
过劳
劳力伤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