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杜氏利什曼原虫
这是一篇关于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免疫、流行、防治。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直到回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杜氏利什曼原虫
引起人与动物的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又称黑热病。
形态
无鞭毛体(利杜体)
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虫体卵圆形。经瑞特染液染色后,细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内有一个较大而明显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
动基体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更高倍数放大时,可见虫体前端从颗粒状的基体发出一根丝体。基体及根丝体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区分
前鞭毛体(成熟的虫体)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成熟的虫体呈梭形或长梭形,前端有一根伸出体外的鞭毛,为运动器官
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在动基体之前,鞭毛由此发出。活的前鞭毛体运动活跃,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体外培养的虫体有时也可见到粗短形前鞭毛体和梭形前鞭毛体
生活史
宿主
特点,具有两个宿主
白蛉
雌性白蛉叮咬宿主——无鞭毛体入胃——(24h)早期前鞭毛体形成——(48h)粗短或梭形前鞭毛体——(3-4天)成熟前鞭毛体(二分裂法繁殖)——(数量剧增)虫体通过消化道逆行运动,移向口腔——叮咬健康人+唾液
人
前鞭毛体随白蛉唾液进入人体皮下组织
被多型核白细胞吞噬消灭
进入巨噬细胞——向无鞭毛体转化——巨噬细胞形成含虫空泡——无鞭毛体分裂增殖——巨噬细胞破裂——进入其他巨噬细胞
致病阶段
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
感染阶段
前鞭毛体
感染方式
传播媒介
保虫宿主
犬科动物、野生动物
致病
潜伏期4~7个月,最长10~11个月
致病机制
巨噬细胞被大量破坏
巨噬细胞代偿性急剧增生
浆细胞急剧增生
免疫性溶血
临床及病理表现
内脏利什曼病
长期不规则发热
致热源:大量的无鞭毛体+代谢产物
脾、肝、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最常见。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代偿性急剧增生,浆细胞也大量增生//细胞增生
全血细胞减少性贫血
原因:脾功能亢进+免疫溶血——>全血细胞被破坏、贫血、出血
表现
全血细胞减少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
肝脏受损,白蛋白合成减少
肾小球淀粉样变、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而致肾功能受损,尿排出白蛋白增加(蛋白尿、血尿的原因)
浆细胞大量增生,导致球蛋白量增加
并发症:走马疳(坏死性口腔炎)
淋巴结型内脏利什曼病
无内脏利什曼病病史
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
淋巴结活检可查见无鞭毛体
皮肤型内脏利什曼病
多为红色斑疹和结节,常见于面部和颈部,黑热病后皮肤结节型利什曼病酷似瘤型麻风
皮肤活检可查见无鞭毛体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穿刺检查
涂片法
骨髓穿刺涂片法最常用,检出率高,最常用髋骨,淋巴结也可,脾穿刺较少
培养法
将穿刺接种物接种于NNN培养基,有活动的前鞭毛体长出为阳性
动物接种法
将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
皮肤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检
免疫学检查
抗体
Dip-stick法
简单易行、携带方便,2-5分钟即可得出结果,不宜用于疗效考核
循环抗原检测
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实验McAb-AST,可进行定量测定,可确定现行感染,宜用于疗效考核
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
检测效果好,敏感性、特异性高
快速试纸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1.利什曼流行区内的居民,或在白蛉活动季节(5-9月)曾在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2.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减少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症状;3.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反应,或应用其他方法检测呈阳性反应;4.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或将穿刺物注入NN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若满足12,则视为疑似病例;若满足123,则视为临床诊断病例;若满足1234,则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免疫
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辅助
感染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必须人工干预
无自愈倾向,有并发症
治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流行
分布
世界性分布,在亚洲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国、孟加拉和尼泊尔,东非、北非、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国家,中亚地区,中南美洲的部分国家。非洲国家较重
我国西部多发
防治
治疗
治疗病人用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治疗抗锑病人可选择戊脘脒、二脒替、羟脒替
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可考虑手术切除
预防
查治病人和杀灭病犬,减少和消灭传染源
消灭白蛉,阻断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