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似蚓蛔线虫
以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引起蛔虫病。是最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生活史简单,感染率高,呈世界性分布。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直到回肠下段寄生。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5周即可发育为感染期卵。这种虫卵随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等经口进入人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似蚓蛔线虫
概述
简称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引起蛔虫病。是最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生活史简单,感染率高, 呈世界性分布
形态
成虫
长圆柱形,似蚯蚓,活体呈淡红色或微黄色,固定后乳白色。体表光滑有细横纹,体两侧各有一条白色侧线
雌虫
长20~35 cm ,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虫体腹中部之前
雄虫
长 15~31 cm,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镰刀状交合刺一对
虫卵
受精卵
宽椭圆形,棕黄色,大小约为(45~75)µm×(35~50)µm。卵壳厚,表面常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无色透明,壳内有一大而圆的受精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新月形间隙
未受精蛔虫卵
长椭圆形,棕黄色,大小约为(88~94)µm×(39~44)µm,蛋白质膜与卵壳均较薄,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
脱蛋白质膜受精蛔虫卵
虫卵无色透明,无蛋白膜。其他结构同受精蛔虫卵
感染性蛔虫卵
卵内可见一条盘曲的幼虫
生活史
人是唯一终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期:感染性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
成虫寿命:一年左右
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致病
幼虫致病
幼虫主要引起肺蛔虫症亦称蛔蚴性肺炎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哮喘、血痰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X线可见肺部阴影,常有游走现象,多在1~2周内自行消失
重度感染可引起肝、脑、肾、甲状腺、脾等器官的异位损害
成虫致病
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
损伤肠黏膜→消化和吸收障碍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间歇性脐周疼痛等。重度感染的儿童,可引起发育障碍
超敏反应
症状: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
可能是蛔虫变应原被人体吸收后,引起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
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成虫钻入胆总管引起
腹痛:突发性右上腹绞痛 间歇性加剧
放射痛:右肩、背部、下腹部
恶心、呕吐、极度不安
蛔虫并发症
蛔虫性肠梗阻
由大量成虫纽结成团,堵塞肠管引起,回肠多见
腹痛、 呕吐、腹胀: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移动性团块
发展 :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坏死。甚至肠穿孔、急性腹膜炎
诊断
粪便检查:查虫卵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沉淀法和浮聚法:提高检出率
痰中查蛔蚴:用于肺蛔虫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其他方法:如影像学诊断
流行与防治
分布
蛔虫感染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较差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的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据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我国人群平均蛔虫感染率为12.72%
在全国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建立的22个监测点数据显示,蛔虫感染率从2006年的10.10%下降至2013年的0.76%
流行原因
生活史简单
雌虫产卵量大
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
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防治
防治蛔虫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查治感染者、管理粪便和通过健康教育来预防感染
治疗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