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在历年教资笔试中几乎占有重要成分,是一个必背的知识点,本篇导图内容详细全面,涵盖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理论以及教育方针等知识点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思维导图,包括:学习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原则整理,包括: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包括三方面,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上好一堂课,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等等;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课外辅导有三种形式:个别辅导,集体辅导,团体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鼓励学生提高学业成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两者的联系
为社会主义培养人
两者的区别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调控作用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客观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荀子 柏拉图 涂儿干 凯兴斯泰纳 巴格莱 那托尔普 孔德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个人本位论
孟子 卢梭 罗杰斯 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齐 马斯洛康 萨特 马利坦 奈勒 爱伦·凯 帕克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一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其他教育目的的理论
生活本位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
为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
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宗教本位论
西欧中世纪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
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坚持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质量标准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数据。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德育
智育
体育
正常,学生体质是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促进
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 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 美育协调各育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
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