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学文学概论
学习笔记分享!这份《大学文学》概论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这份思维导图整理了第三章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 文学本身所具有的 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 内在特性。建议收藏学起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 文学本身所具有的 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 内在特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意义: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 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认识性 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 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 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 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 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作家所具有的特定 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所包含的政治和思想内容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 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文学的真实:文学立足于真实的生活 并能够反映生活这一属性 真实性是文学的生命
实践性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 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 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 经常体现为 对政治实践 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 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 通过改变人精神和观念 间接实现的
鲁迅把文艺比作引导国民精神的“灯火”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 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 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情感性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 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 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 基本特征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审美是情感评价
审美价值评价有三个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情理交融是 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在文学中,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应遵循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 不是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应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
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这样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性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何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合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之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认为,文学与抽象的书本知识和理性观念无关,需要一种“别材”和“别趣”
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 文学创造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的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文学的形象性突出的表现
超越性(理想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 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
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
陆机《文赋》 杜甫《望岳》
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郦道元《水经注.山水注》 孟浩然写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表明文学可以传达 人对自然的彼此亲如知己的体验 由此实现人对自然现实关系的能动超越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文学的超越性还表现为 在艺术世界里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屈原《离骚》 巴金《家》 高尔基的经历:优秀的文学在帮助人树立远大理想 超越现实苦难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
间接性 文学的间接性又称为非直观性 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 间接地在内心换及形象画面的特性
精神性 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 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韵律性 是指作家,艺术的运用语言 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誉美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