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复习大纲
建议收藏!下图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详细地梳理了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
编辑于2020-01-10 14:30: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马克思主义一般与总体解说)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主观条件 1、理想信念 2、政治立场 3、严谨治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2、基本观点 3、基本方法 为人民服务,实现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自然观)
1.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4、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5.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6.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7.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 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0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1.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12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供了对于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二深刻的思考。 世界的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物质 物质的存在形态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社会活动长期发展的产物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世界的两大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规律:规则限定,确定的内容;个别规律、普遍规律(有必然性)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的结果: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事物都是否定的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矛盾思维能力、矛盾运动规律(根据),用矛盾分析处理问题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规律)、质量忽变、否定之否定 “质变、量变”:事物质量忽变性,度的边缘(根据)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论)
一、辨析题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科学理论可以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这是以意识作为标准,用主观的认识来检验认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代替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7、被社会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被社会公认的认识不一定就是真理。认为被社会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的观点,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会把错误的认识当成真理,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错。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8世纪末的法国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是领先的。 4.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5.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错。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6.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本质论)(剩余价值学说)
一、辨析题 1.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4.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5.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6.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换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论)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历史总趋势理论)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一、遇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