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子生物学
这是一篇关于分子生物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及其相互作用、遗传物质的分子本质、基因与基因组等。
编辑于2022-12-24 19:45:48分子生物学
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及其相互作用
核酸(DNA/RNA)
核苷酸
碱基:ATCG/AUCG
核糖(戊糖)-5糖
磷酸(P04)
蛋白质
组成
必需氨基酸(8种):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
半必需氨基酸
精氨酸
组氨酸:生理功能:心血管及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br>主要用于:贫血、胃溃疡、过敏等治疗
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天冬氨酸、谷氨酸、硒代半胱氨酸(古)、毗咯赖氨酸(古)
化学结构
元素组成:c、H、0、N、S等,其中N含量约为16%;
凯氏定氮法检测氨基酸的含量<br>-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1g)=检测数值x 6.25(100/16)
多糖
分类:把一个糖元单位的糖称之为单糖,两个糖元单位的糖称之为双糖,3-10个糖元单位的糖叫做寡糖,而10 个以上糖元单位组成的糖则称之为多糖。
子主题
生物学功能:主要能量物质(葡萄糖)、结构物质(细胞壁-肽 聚糖and细胞外基质-糖蛋白)、信息分子/生物识别(糖蛋白)
脂类
分类:脂肪、磷脂、类固醇及脂溶性维生素
生物学功能:细胞结构(细胞膜组成-脂质双分子层),能量物质(脂肪)、调节身体(激素-类固醇)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化学力
共价键:共价键是通过成键原子间电子对的共享形成的。如:0-H、H-H、P-0、C-H、C-C等。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较大而半径较小的原子靠近时,两个原子就有可能共享一个质子。
疏水键(疏水作用):非极性基团在水溶液中排除水分子,聚合在一起的倾向,是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和磷脂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硫键:该化学键对稳定蛋白质空间构象具有重要意义。
构型与构象
构型:D型、L型
构象
生物分子的自组装
定义:在不依赖于外力直接作用的支配下,自行聚集、组织成规则结构的现象。
举例:1、核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酸蛋白复合物。<br>2、病毒核酸在细胞内自行包装在蛋白质外壳。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与核酸:组蛋白使 DNA在染色体中紧密地堆积在一起
蛋白质与蛋白质:多个蛋白可形成大蛋白,其优点为因相比小蛋白很难形成一个很大很复杂的分子结合的位点,而大蛋白质很容易办到。
糖与蛋白质:糖蛋白(glycoprotein):是糖类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形成的蛋白质。<br>主要存在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酶(enzyme)、 干扰素、毒素、膜表面某些抗原、细胞标记等。<br>功能:通过改变蛋白质疏水性、电荷、溶解度、粘度、修饰蛋白 质理化性质进行生理功能(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识别)。
脂与蛋白质:脂蛋白(Lipoprotein):由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生成的复合物。<br>血浆脂蛋白分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遗传物质的分子本质
DNA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 一 基因型(genotype)。
分布: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 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等。<br>
RNA
分布:细胞核、细胞质。<br>
功能: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 病毒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br>
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将有何生物学意义?(提示:动物遗传物质为DNA、新冠病毒为RNA。)<br>DNA作为最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自我复制在物种的上下代之间进行传递,是维持物种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使物种不断繁衍与发展的必要条件。<br>
DNA与RNA比较
DNA-般为双螺旋结构,RNA-般为单链。
从结构层面RNA更容易变化,因为2' 位置上有OH。<br>
酶层面:DNase(DNA分解酶)高温 下易失活,相反Rnase相对比较稳定。
碱基:含氮的碱性集团
嘧啶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嘌呤
腺嘌呤(A)
鸟嘌呤(G)
119结合方式
戊糖的1号与嘌吟环的9号连接<br>
戊糖的1号与嘧啶环的1号连接<br>
核苷酸结构与命名方式<br>
核苷酸-AMP (adenosine mono-phosphate)、GMP、UMP、CMP。<br>
脱氧核糖-dAMP、dGMP、dTMP、dCMPo
连接方式<br>
脱氧核苷和磷酸以 磷酸二酯键(脱水)连接形成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
DNA双螺旋<br>
结构
两条主链为反向平行,呈现右手螺旋
DNA分子由3'- 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主链。
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直径为2nm的双螺旋结构,螺距为3.4nm<br>
螺旋转一周约为10个碱基对。
特点
1、 大沟内的DNA碱基团暴露于外面。<br>
2、 DNA与蛋白质结合依赖于DNA与氨 基酸间的氢键。
维持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主要作用力<br>
1、 氢键:弱键,可加热解链(横向);<br>
2、 磷酸酯键:强健,需要酶促解链(纵向);<br>
3、 碱基堆积力:疏水作用、范德华力;<br>
4、 正负电荷的作用:磷酸键之间静电斥力-通过阳性物质(生理条件Na+);<br>
5、 碱基分子内能:分子运动,温度相关。<br>
DNA空间结构
分类
一级结构:DNA序列or核苷酸组成与排序
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A型、B型、Z型、三链DNA、四链DNA等(除B-DNA外,还发现了其他结构参数有一 定差异的双螺旋DNA,如A-DNA、Z-DNA、 三链DNA和四链DNA等,这一现象称为<font color="#ba68c8">DNA 结构的多态性</font>)<br>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通过扭曲和折叠所形成的特定现象)超螺旋DNA(superhelix DNA) (高级结构)<br>
分类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双螺旋DNA处于松弛状态时所形成的超螺旋,称为负超螺旋 又叫右手超螺旋。<br>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右旋方向缠绕的双螺旋DNA,当外力使其向缠绕方向拧紧时,会产生一个左旋的超螺旋,以解除外力造成的胁变,这样形成的超螺旋为正超螺旋,又叫左手超螺旋。
DNA分子超螺的生物学意义<br>
1、 有利于基因组DNA包装入细胞核或类细胞核内;<br>
2、 赋予DNA结构的多态性和动态性,有利于DNA发挥其功能;<br>
3、 DNA超螺旋结构整体或局部的拓扑学变化及其调控,对于DN A复制和RN A转录过程具有关键作用。<br>
DNA结构的动态性:在天然DNA分子中,以B型结构为主,在分子的某些区段会出现A型、 Z型甚至三链、四链等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中,即条件 不同,不同结构之间会相互转变,并导致相应的功能发生改变。<br>B型在脱水条件下可转变为A型(水份95% -> 75%)<br>
DNA呼吸作用:双链DNA中配对碱基的氢键不断处于断裂和再生状态之中,特别是稳定性较低的富含A-T的区段,氢键的断裂和再生更为明显。DNA呼吸作用对于识别一些双链DNA开链成单链时蛋白质结合到DNA上具有重要作用。<br>
拓扑异构酶<br>
定义:细胞内能催化DNA拓扑异构体相互转化的酶
分类
I型拓扑异构酶<br>
1、 仅切断双链DNA的一条链,未被切断的互补链通过缺口穿过,然后 连上缺口。<br>
2、 不需要能量辅助因子(如ATP),因而不能催化需能的超螺旋 化结构。<br>
II型拓扑异构酶
1、 切断DNA双链,未断裂的DNA 双链穿过缺口后,再将断链闭合。<br>
2、 需要能量辅助因子。<br>
DNA变性<br>
当把DNA溶液加热时,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加剧,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不够 维持天然双链结构,这一双链解离分开的过程,称为变性(denaturation) 或溶解(melting)。
DNA复性
环境温度缓慢降低,则DNA又可以通过双链的互补序列配对,再次形 成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叫做复性(renaturation)。<br>
基因与基因组
基因(gene)
定义<br>
基因是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包括编码序列(外显子),编码区前后对于基因表达具有调控功能的序列和单 个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内含子)。
分类
结构基因:能决定某些多肽链或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基因
顺反子(cistron):又称结构基因,是指编码一个蛋白质全部 组成所需信息的最短片段,是功能单位意义上的基因。<br>
单顺反子:一条结构基因编码一条肽链
多顺反子:一条结构基因编码多条肽链
非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是不编码mRNA或蛋白质多肽链、参与转录调控的结构基因表达的DNA序列,又称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调控基因
调节和控制结构基因的基因(影响结构基因表达量或活性改变)
启动子<br>
反应元件<br>
增强子
沉默子
Poly (A)加尾信号
RNA基因
以RNA为表达产物(如rRNA、tRNA、miRNA)
基因特征
跳跃基因:又称移动基因(movable gene),是一些可以在染色体基因上从一个位子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甚至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跃迁的转位因子。在转位酶(transposase)作用下,转位或复制到新的位点。<br>
断裂基因:在编码序列中间插有内含子,含有内含子的基因称为不连续基因或断裂基因。 由于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结构基因都被内含子隔开,所以真核生物基因又称 割裂基因。<br>
假基因:在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因发生了 缺失、倒位或点突变,而失去了活性, 不能编码有功能的基因产物,但其 DNA序列、结构与有功能的基因相似, 这些基因被称为假基因。假基因常用符号屮表示。<br>
特点
1、假基因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发现。<br>
2、假基因鉴定主要通过序列比对的方法进行鉴定(40%~100%)<br>
分类
加工假基因(processed pseudogene):加工成熟mRNA转录产物自发地逆转录为DNA,并插入到染色体DNA中。这种假基因通常含有polyA尾巴,内含子被去除,并缺少启动子。<br>
2、复制假基因(duplicated pseudogene):复制假基因通常具有基因所有特征,包括完整的外显子-内含子及启动子结构,但复制过程中出现某些错误失去表达作用。<br>
3、缺陷假基因(disabled pseudogene):积累一定的突变后,可能导致整个基因的失活或失去功能。<br>
生物学意义
案例1: UOX基因:人类尿酸氧化酶(尿酸)<br>
案例2: GLUP基因:L-古洛糖内酯氧化酶(维生素C)<br>
案例3: CCR5基因:艾滋病病毒入侵<br>
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用一段DNA序列,通过一个启动子转录为多顺反子mRNA,然后再各自表达不同的蛋白质。<br>
重复基因:染色体上存在多个拷贝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这些基因往往是声明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相关的基因,如组蛋白、rRNA、tRNA基因等。<br>
基因组(genome)<br>
原核生物基因组:细菌是典型原核生物,具有环形或线性双链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类核(nucleoid)。<br>
质粒:是存在于天然细菌体内的一种独立于细 菌染色体之外的环状双链DNA,在细菌细胞内具有独立复制的能力,通常带有细菌的抗药基因。<br>
特点:
1、 基因组的序列绝大部分是用来编码蛋白质的,只有极少部分不转录,但不转录 部分是控制基因表达的序列;<br>
2、 存在基因重叠的现象,即同一段DNA序列可能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蛋白 质的信息;<br>
3、 原核生物基因是连续的,基因不存在内含子成分,所以转录后不需要剪接加工;
4、 基因组的绝大多数区域都是单一序列,无重复序列(单拷贝);
5、 存在操纵子,并可从一个启动子转录形成一个多顺反子mRNA,再被分别表达成不同的蛋白质。
真核生物基因组
特点
1、功能DNA序列大多被被不编码区DNA所隔开;<br>
2、真核生物基因组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br>
3、基因组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br>
4、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转录为单顺反子-一个基因生成一个蛋白。<br>
病毒基因组
DNA复制
定义
DNA双螺旋解开,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的起点
复制起点处的特定DNA序列
DNA复制的终止点
复制子中控制复制终止的位点
复制子
DNA复制起点到终止点的DNA复制片段
复制起始的多个方式
单起点单方向
多起点单方向
单起点双方向
多起点双方向
DNA复制起点有哪些特点?
1、 复制起点特点为富含AT序列,有利于DNA复制启动时双链解开。<br>
2、 原核生物与病毒DNA分子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复制。
3、真核生物可以同时再多个复制起点上进行双向复制。<br>
4、复制起点通常为固定(固定序列),并具有识别参与复制起始的特殊蛋白质。<br>
DNA复制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1、 半保留复制<br>
2、 半不连续复制<br>
3、 双向对称复制<br>
4、具有高度保真性
DNA半不连续复制: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而DNA合成的方向只是5'→3'<br>
前导链:以模板的3'->5'连续方式合成的DNA链。
滞后链:与复制叉的前进方向相反,不能连续复制,只能分成几个片段合成。
DNA其他复制方式:完全单向复制:ColE1
复制泡逐渐增大
复制泡上方的DNA保持不变
复制泡下方的DNA逐渐缩短
DNA酶学
DNA聚合酶
原核生物
DNA Pol l(多功能酶)
1、 5’→3'聚合活性<br>
2、3'水解(3’→5'核酸外切)
3、5'水解(5’→3'核酸外切)
DNA Pol II(它只是在无pol I及pol III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其真正 的功能也未完全清楚,可能在损伤修复中有特殊作用)<br>
功能
3’→5'外切酶活性——修复活性
5’→3'聚合酶活性——修复活性
DNA Pol III:形成不对称的二聚体,使前导链、滞后链的合成可相对同时进行。<br>
核心酶
α亚基:5’→3'聚合酶活性
ε亚基:3’→5'外切酶活性
θ亚基:促进ε亚基活性
τ亚基:连接作用
β亚基:夹稳模板链并使酶沿模板链滑动
结构:环状二聚体
作用:"活动夹板”,又称"滑动钳”允许全酶沿着DNA滑动,提高全酶的持续性<br>
γ亚基:结合ATP
结构特点:由10种亚基(邛丫88'的以屮)组成的全酶,为不对称异源二聚体。
DNA Pol IV
DNA Pol V
真核生物
DNA聚合酶
DNA Pol α:引物合成
DNA Pol β:DNA修复<br>
DNA Pol λ:线粒体DNA合成
DNA Pol δ:DNA链的延伸(DNA Pol III)
DNA Pol ε:DNA修复(DNA Pol I)
DNA解链酶(helicase):促进DNA双链解开(体外加热-变性)
DNA结合蛋白(SSB, 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br>
功能
1、防止单链DNA重新形成双链
2、防止单链DNA降解
3、原核生物的SSB与单链DNA的结合具有协同性
DNA旋转酶
分类
I型拓扑异构酶
作用特点
1、 仅切断双链DNA的一条链,未被切断的互补链通过缺口穿过,然后连上缺口
2、 不需要能量辅助因子(如ATP),因而不能催化需能的超螺旋 化结构
II型拓扑异构酶
作用特点
1、 切断DNA双链,未断裂的DNA 双链穿过缺口后,再将断链闭合<br>
2、 需要能量辅助因子
DNA连接酶
DNA损伤与修复
为什么大多数DNA损伤可以被修复, 而生物大分子受到损伤后直接被降解?1、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拷贝数少(1~2套基因组)2、DNA的结构决定其易修复性(碱基的互补)
为何不能及时被修复的细胞,需要启动凋亡机制,使细胞解体?防止有害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细胞<br>
如果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将会造成什么后果?1、 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2、 导致突变3、 加速细胞老化
DNA损伤
定义
指正常DNA结构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及自发性发生改变
DNA损伤的因素<br>
内在因素
DNA复制中产生误差(碱基错配)
DNA结构不稳定(自发性化学键的改变)
氧自由基(ROS)
外在因素
物理因素
紫外线、离子辐射等
化学因素
各种化学诱变剂,黄曲霉、烷基化试剂
DNA损伤部位及方式
碱基损伤
碱基丢失
定义
在生理条件下,DNA分子通过自发水解经常发生 脱嘧啶和脱嘌吟,使其从DNA分子的脱氧核糖-磷酸 骨架上脱落下来
糖苷键断裂造成无碱基位点
脱嘌呤最为普遍(A、G)
碱基转换
定义
含有氨基的碱基自发地或者在某些化学试剂(亚硝酸) 的作用下发生脱氨基反应
C (胞嘧啶) → U (尿嘧啶)
A (腺嘌呤)→ I (次黄嘌呤)
碱基错配(碱基互变异构)
定义
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而且没有被校对作 用’'矫正”的错配碱基。DNA的四种碱基都可能 自发地使氢原子改变位置而产生互变异构体
自然状态:A=T、C=G 碱基异构:A=C. T=G<br>
碱基交联
定义
紫外线(UV)导致同一条DNA链中相邻嘧啶之间发生交联,形成 嘧啶二聚体(T-T)。这些二聚体阻断DNA复制、或导致突变(这是阳光可能引起皮肤癌的原因)
DNA链的损伤
DNA链断裂
定义
x-线和y-线比UV能量更高,使DNA周围的分子,特别是水分子离子化 ,形成自由基,攻击DNA,损伤碱基或者造成链的断裂
单链断开:修复容易<br>双链断开:很难修复-导致突变<br>
DNA链交联
定义
交联试剂(如顺铂、丝裂霉素)导致DNA链之间发生交联,从而影响DNA复制<br>
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交联
定义
UV可诱导DNA与蛋白质形成共价交联。DNA结构变化、影响DNA复制
DNA修复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
定义
指不需要移去任何碱基或核苷酸就可以将损伤逆转到正常状 态的修复机制
特点
1、都是高效特异性的修复过程,只需要一种修复物质参与<br>
2、通常非常耗能,但是具有动力学的优势(相比多步骤修复过程更快)
种类
光修复(光复活)
光复活酶(光分解酶、photoreactivating enzyme)吸收蓝光 或近紫外光后利用所吸收的能量。<br>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多种脊椎动物中、但是胎盘类哺乳动 物中没有(人)
嘌呤修复
当DNA链上的嘌吟碱基受到损伤时,常会被糖基化酶水解脱落生成无嘌吟位点(apurinic-site, AP位点),可被DNA嘌呤插入酶(insertase)修复
单链断裂DNA的连接
当DNA产生单链断裂损伤后,可直接由DNA连接酶(形成3'到5'-磷酸二酯键)连接上,连接所需要的能量来自NAD+ (如大肠杆菌)或 ATP (如动物细胞)
烷基化损伤修复
这种修复从E.coli到人都可以修复这类损伤
甲基转移酶只工作一次就会失活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定义
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然后以另一条 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重新合成切去的部分,使DNA恢复正常结构的过程
步骤
识别(Recognize)<br>
切除(Remove)
再合成(Resynthesize)
再连接(Religate)
分类
碱基切除修复(BER)
具体过程
1、 DNA糖苷酶识别AP位点<br>
2、 AP内切酶在AP位点切开磷酸二酯键
3、 外切酶(磷酸二酯酶)进一步切割
4、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填充缺口
核苷酸切除修复(NER)
具体过程
1、 2分子UvrA与1分子UvrB形成复合物 (需要ATP)
2、 UvrA识别损伤位点(DNA弯折)
3、 ATP水解,UvrA从复合物种解离)
4、 UvrB依旧结合在损伤位点
5、 UvrB招募UvrC形成复合物
6、 UvrC激活UvrB,在嘧啶二聚体的3' 端切开DNA,形成切口(5个碱基位)
7、 UvrB激活UvrC,在嘧啶二聚体的5'端 切开DNA,形成切口(8个碱基位)
8、 产生一段包含损伤DNA的片段<br>
9、 UvrD解旋酶,利用ATP水解产生能量,使损伤DNA片段释放,UvrC离开损伤位点
10、 DNA聚合酶和连接酶来修复剩下缺口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具体过程
1、 发现碱基错配
2、 MutS与碱基错配位点的DNA双链结合
3、 MutH与GATC结合,MutH切开非甲基化的子链
4、 DNA外切酶切除一段DNA (包括错误碱基)
5、 DNA聚合酶III、DNA连接酶补齐缺口
6、 新合成链被甲基化
特点
低效率、高耗能
复制后修复(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al repair)
SOS修复(SOS response)(应急修复)
定义
是一类应急性的修复方式,即在DNA受到严重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得生存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包括修复和变异)
具体过程
1、正常情况下,<i>lexA</i>基因、<i>recA</i>基因以及其他可诱导基因被/次4阻遏蛋白所抑制
2、DNA损伤后,<i>recA</i>蛋白被激活,成为能裂解<i>lexA</i>蛋白的蛋白酶,进而水解<i>lexA</i>阻遏蛋 白
3、被阻遏的15个以上基因得以表达,产生一整套SOS修复系统的蛋白质,参与修复
4、修复完成后,<i>recA</i>蛋白失去蛋白酶功能,<i>lexA</i>阻遏蛋白重新合成而不再被裂解,即重 新关闭与SOS修复有关的基因
DNA突变与重组
DNA突变
定义
发生在DNA分子上可遗传的永久性结构变化为DNA突变
分类
点突变(point mutant)简单突变,单一突变<br>
定义
DNA分子单一位点所发生的碱基对改变
主要形式(置换)
转换(transition):嘧啶间、嘌呤间<br>
颠换(transvertion):嘧啶和嘌呤间<br>
分类
同义突变or沉默突变:GAA(谷)--> GAG(谷)
错义突变:GAA(谷)--> AAA(赖)
无义突变:GAA(谷)--> TAA(终止)
L加长突变or通读突变:TAG (终止)--> AAG (赖)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nt)缺失突变、插入突变<br>
定义
又称移框突变,指在一个蛋白质基 因的编码区缺失或插入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突变后果与突变位置有关; 与起始密码子越近,影响越大)<br><br>
意义
1、 突变是进化的分子基础之一。<br>2、 突变可产生遗传多态性。<br>3、 致死性突变可用于消灭有害病原体。
危害
突变与遗传病、肿瘤等疾病相关。<br>1、 血友病—凝血因子突变<br>2、 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基因突变<br>
DNA重组
定义
DNA分子内或分子间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
分子现象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原核生物的 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因子的插入
分类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定义
两个DNA分子的同源序列之间直接进行交换的一种重排形式
重组发生条件
1、进行重组的交换区域有完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碱基序列
2、两个双链DNA之间需要靠近,并发生互补配对
3、需要特异性重组酶的催化,但重组酶对碱基序列没有特异性
4、形成异源双联(heteroduplex)
5、发生联会(synapsis)
分类
分子间重组
Holliday模型
1、 2个同源重组DNA分子相互靠近;对应的 位置各产生1个单链断链
2、 被切开的链相互入侵、交换、连接、迁移 后形成Holliday中间体
、 Holliday中间体拆分
Holliday模型的不足
DNA重组时,有一个分子是供体,另一个是受体,而Holliday 模型中没有供体和受体
分子内重组
非交互重组
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定义
对DNA序列同源性要求不高,只需要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主 要依赖于能与特异DN A序列相结合的酶,通过这些酶来实现的DNA重组
λ噬菌体对<i>E. coli</i>的整合的两种形式<br>
溶源状态:λDNA整合到宿主DNA<br>
裂解状态:λDNA从宿主DNA中切离<br>
需要的酶
整合酶(integrase, Int)、拓扑异构酶、活性整合宿主因子(integration host factor, IHF)、切除酶(excisionase, Xis)<br>
特征
1、基本步骤与同源重组相似,如链的交换、形成Holiday中间体、分支迁移、拆分
2、分支迁移距离较短
3、依赖于特定的蛋白质识别重组位点,催化重组反应
转座重组(transposition recombination)
定义
DNA上的核苷酸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的现象。(又称跳跃基因、可移动基因)
原核生物转座类型
1、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
⑴长度较小(700~1800bp)<br>⑵两端倒转重复序列(IR序列-10〜40bp)<br>⑶一般之编码一个基因产物--转座酶(transposase)<br>
2、 复杂转座(Complex Transposons)
(1)结构与插入序列相似<br>⑵长度为2.5〜20kb,具有35~40bp的IR序列<br>⑶编码多个基因产物--转座酶、解离酶、药物抗性(抗生素)
3、复合转座(Composite Transposons)<br>
(1) 两侧各有一个插入序列(IS)<br>(2) 两个IS序列是同向或反向<br>⑶中间序列编码多个基因--抗生素、抗毒素的抗性)<br>
4、噬菌体元件(Bacteriophage Elements) -Mu噬菌体<br>
(1) E.coli的温和噬菌体<br>(2) 在溶源期间,以转座方式整合到宿主DNA。<br>(3) 无IR序列<br>⑷ 基因组中具有20个基因,其中基因A和B与转座相关(A-转座酶、B-ATP酶)<br>
真核生物转座类型
按方向分
DNA转座
复制型转座子<br>
DNA→DNA
定义
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仅是原转座子的拷贝
保留型转座子
DNA→DNA
定义
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单位直接被移位,留下一个供体位点,即产生一个双链断裂的缺口
例如:玉米AC/DS系统<br>
激活子元件(Activator Element, AC) →自主转座子<br>
解离元件(Dissociation Element, DS)→非自主转座子
逆转座子
定义
通过RNA为中介,反转录成DNA后进行转座的转座因子
分类
LTR逆转座子:果蝇copia元件、酵母的Ty元件
DNA→RNA→DNA
非LTR逆转座子
DNA→RNA→DNA
转座特点
1、 不依赖于序列同源性
2、 需要转座酶
3、 可转移到新的基因组中的几乎任何部位,但他们也不能完全随机转移,对某些DNA序列有倾向性(转座热点)<br>
按自主分
自主转座(Autonomous)
非自主转座(Non-Autonomous)
人工基因重组
具体操作
1、 制备待克隆的目的DNA片段
序列查询
引物设计
RT-PCR-目的片段扩增
2、 体外连接目的DNA与载体
连接-TA克隆
连接-TOPO克隆
连接-TOPO-TA克隆<br>
连接-酶切位点
连接-Golden Gate:利用typeH限制性内切酶(GGTCTC)
优点
1、 酶切位点不会被重新识别。 因此,可以把酶切和连接同时进行
2、 只要设计好引物,实现多个 DNA片段连接和克隆
缺点
整个过程不可逆
连接-Gateway
序列特异性重组酶实现目的片段插入
实现多个片段连接和克隆
连接-Infusion:同源重组过程
3、 重组DNA分子转入宿主细胞:连接好的目的片段与载体转入感受态细胞中,并进行筛选<br>
蓝白筛选实验:获得空白质粒的大肠杆菌可以把X-gal切割 成半乳糖和深蓝色底物。蓝色菌落说明失败,白色菌落说明载体插入目的基因。
4、质粒提取与检测
RNA合成
转录酶学
RNA聚合酶
定义
催化转录作用的酶
转录过程
模板:DNA<br>引物:不需要<br>底物:NTP<br>合成方向:5'至3’<br>辅助因子:Mg2+<br>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组成(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由5个亚基组成)
α亚基:核心酶的组装,转录起始(转录)
β亚基:结合底物(NTP)
β'亚基:结合DNA模板(正电荷)、解链<br>
σ亚基:识别不同的启动子(转录起点)
ω亚基:具有促进RNA聚合酶组装和稳定,招募σ亚基<br>
特征:
1、 不同原核生物中核心酶大小比较恒定,但σ因子变化较大
2、 不同的σ因子识别不同的启动子,而使不同的基因得以表达
3、 原核生物的三种RNA,由一种RNA聚合酶转录(t/m/r-RNA)
4、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本身具有解链酶活性,转录过程中直接促进DNA解链<br>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分类(根据对a鹅膏蕈碱的敏感性,可分为三类)
不敏感(RNA pol I)
核仁、rRNA
高度敏感(RNA pol II)
核质、mRNA
中等敏感(RNA pol III)
核质、tRNA
转录
定义
以DNA为模板,利用4种NTP (原料),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RNA聚合酶对模板的选择(不对称转录)
模板链(template): 负链、反义链、无义链
编码链(coding): 正链、正义链、有义链
原核生物转录
具体过程
转录起始
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苷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 + 1),RNA链第一个核苷酸通常为嘌吟(A or G)
启动子(σ因子):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始转录的位点(最初结合位点)σ因子可以识别启动子区域,并促进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紧密结合
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特点?⑴完全匹配的序列出现在极强启动子中。<br>(2) 破坏与一致序列匹配程度的突变使启动子活性减弱,称为下降突变。<br>(3) 使启动子序列更接近一致序列的突变增强启动子活性,称为上升突变。<br>(4) -10序列及-35序列距离(间隔区)与碱基特异性无关,而与距离有关。<br>(5) -10序列部位易发生局部解链、-35序列提供RNA聚合酶识别位点。<br>
分类
基本σ因子:负责转录营养生长阶段的基因
选择性σ因子:负责转录特异基因
热休克启动子、 氮饥饿启动子
转录模板的选择
只能是DNA双链的一条链,而不能以ssDNA,RNA, RNA-DNA作为模板<br>
解链
解链范围:17bp碱基<br>方向:5' - 3'<br>转录泡:17bp<br>杂化链大小(DNA-RNA) : 8bp
延伸
1、 核心酶负责。<br>2、 NusA取代b因子。<br>3、 形成17bp的转录泡。<br>4、 DNA-RNA杂交区域为8-9bp。<br>5、 转录速度越50 nt/s,在富含GC区域 速度下降
终止
终止子(terminator T)-提供终止信号的DNA序列
原核生物中具有两类终止子。<br>-简单终止子(强终止子)<br>-依赖于Rho因子的终止子<br>
茎环结构使转录终止的机制<br>
1、 RNA形成茎环/发夹结构形成的二级结构改变了 RNA聚合酶的构象,酶与DNA模板结合方式,酶不再向下游移动<br>
2、 颈环结构不能使RNA离开通道,导致RNA移位,并从模板链脱离链脱离<br>
意义
需要大量蛋白质的时候,以DNA为模板合成大量mRNA
真核生物转录
特点
1、转录状态调整<br>染色体致密的超螺旋状态,变为松弛状态
2、转录酶<br>3种RNA聚合酶分别识别不用的启动子
3、转录起始<br>需要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协作
4、转录与翻译<br>真核生物转录(细胞核)和翻译(细胞质)不存在偶联关系<br>
具体过程
转录起始
RNA聚合酶 I
启动子
主要识别基因
核糖体RNA (rRNA)
多拷贝基因(重复基因)
具有相同的启动子
特异性<br>
启动子序列有种属特异性
特点
1.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转录所必需的,与基因的基础转录相关<br>
2.上游控制元件(upstream control element):与高效转录相关
3.核心启动子与上游控制元件序列高度同源,富含G和C<br>
4.核心启动子与上游控制元件距离十分重要
转录因子
核心转录因子:RNA聚合酶基本转录激活所必须
选择性因子包括:TBP (TATA box binding protein结合蛋白)TAF (TBP associated factor 相关因子)<br>
结构转录因子:UBF (UCE binding factor)
RNA聚合酶 III :tRNA, 5s RNA (小RNA)
启动子
启动子大多位于内部启动子(+ N)。因此,启动子区域也被编码,由于基因之间的差异性,保守型较差
转录因子
tRNA基因需要TFIIIB、TFIIIC<br>
RNA聚合酶 II
启动子(最复杂)
组成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组成
1、 TATA Box: TATAAA (DNA解链部位)
功能
1、 易发生DNA解链部位<br>2、 决定转录起点(-25)<br>3、 影响启动子活性
2、 TFHB识别元件(BRE, TFHB Recognition Element)
3、 起始子(Inr, Initiator)
4、 下游启动子元件(DPE,Downstream Promotor Element)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转录因子
基础 /通用转录因子
作用
1、识别和结合核心启动子
2、招募RNA聚合酶
3、与其他DNA序列或调控蛋白相互作用
4、仅支持低水平转录
分类
TFIIA(3个亚基):使TBP及TFIIB与启动子的结合比较稳定<br>
TFIIB(1个亚基):与TBP (TATA结合蛋白)相结合,吸引RNA聚合酶I和TFHF 到启动子区上<br>
TFIID(12个亚基):与各种调控因子相互作用(含TBP)
TFIIE(2个亚基):吸引TFHH,有ATP酶及解链酶活性<br>
TFIIF(2个亚基):结合RNA聚合酶 I
TFIIH(12个亚基):在启动子区解开DNA双链,使RNA聚合酶I磷酸化,接纳核苷酸切除修复体系<br>
特异性转录因子
特殊结构
结构特点
羧基末端结构域(Carboxy-terminal domain, CTD序列)
(1) 由7个氨基酸组成(7肽--Tyr1--Ser2--Pro3--Thr4--Ser5--Pro6--Ser7)
(2) 酵母菌中具有26次、哺乳类52次重复
CTD序列作用
CTD去磷酸化,使聚合酶H易与DNA结合—转录起始<br>
CTD磷酸化,使聚合酶H与DNA结合松弛一转录延伸<br>
转录后加工
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
mRNA转录后加工<br>
1、 少数多顺反子mRNA需要由核 酸内切酶切成较小的单位后,再进行 翻译。主要有利于分别进行调控
2、 少数噬菌体(如T4)中发现有 内含子,需要拼接
rRNA转录后加工
rRNA基因与某些tRNA基因组成共转录单位,共转录单位经剪切、修剪(多余碱基)、修饰后得到成熟的rRNA和tRNA)<br>
tRNA转录后加工
1、 tRNA基因分散于基因组中,少数与 rRNA基因共转录
2、 初级转录物两侧有多余的序列、需要经历转录后加工
RNase P、RNase F、RNase E、RNaseffl都使核酸内切酶,但是与DNA限制性内切酶不同,不是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碱基序列),而是识别特定空间结构(茎环结构)<br>
核酸内切酶切去前提(pre)两端序列:RNase P使pre-tRNA露出成熟5'端,RNase F 和 RNase D 使 pre-tRNA 露出成熟3'端(所有tRNA成熟端序列为CCA)<br>
3、 加工方式有剪切、修剪和核苷酸修饰
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
特征
1、mRNA: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分开,所以转录后加工十分重要。<br>时间:转录后翻译<br>空间: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br>重要性:准确被转录和加工的mRNA才能被进行蛋白质翻译<br>
2、tRNA、rRNA:需要转录后加工(和原核类似)<br>
mRNA(单顺反子mRNA)转录后加工
m RNA的原初转录物是分子量极大的前体,在核内加工过程中形成大小不等的中间产物,被称为核内不均RNA(heterogenous nuclear RNA,hnRNA)
加工过程
5'端加帽(capping)
1、 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的细胞核mRNA的5'端含有帽子结构。<br>2、 帽子有0、1、2型三种结构。<br>0型:M7GpppNpNp (酵母)<br>1型:M7GpppNmpNp (高等生物)<br>2型:M7GpppNmpNmp (脊椎动物)
加帽反应属于共转录反应(共转录反应・30个碱基之前开始)
生物学意义
1、 保护mRNA,防止其被降解(5、外切酶)<br>2、 增强mRNA的可翻译性(帽子结合蛋白,CBP)<br>3、 促进成熟mRNA从细胞转运到细胞质中(健康码)<br>4、 促进mRNA的拼接(有助于去除内含子)
为什么只有mRNA被加帽?1、只有RNA聚合酶H转录的产物才有帽子结构。2、加帽酶只能与RNA聚合酶H的CTD结构结合。3、转录产物一旦从RNA聚合酶H中显露出来, 就可以与加帽酶接触。
3 '端加尾(tailing)
1、真核生物的大多数mRNA及其前提的3'端有约250nt的连续AMP2、 由poly (A)聚合酶(PAP)在细胞核内添加3、 mRNA进入细胞质后,poly (A)结构不断更新(可被RNase降解和PAP再合成)4、组蛋白没有poly (A)结构-需求量大
加尾顺式元件与反式因子
顺式元件
定义
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
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
加尾信号
定义
真核生物(酵母除外)和病毒mRNA的3'端 附近有一段保守序列(AAUAAA),称为加尾 信号,删除后不能加尾巴
AAUAAA是最有效的加微尾信号<br>AUUAAA具有80%的有效性<br>其他突变及不常见,也没有效果
反式因子
定义
与顺式元件特异性结合的因子
包括:激活因子和阻遏因子
加尾所需的蛋白因子(反式因子)
剪切与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CPSF):特异性结合加尾信号(AAUAAA)
剪切刺激因子(CStF):结合GU区、与CPSF结合<br>
剪切因子I和II (CF I、CF II):核酸内切酶<br>
多聚A结合蛋白(PABP):刺激PAP加速<br>
poly (A)聚合酶:加A<br>
3 '端加尾过程
第一阶段(慢)
CPSF识别AAUAAA信号,招募CFI、CFH. CStF、Poly (A)聚合酶等。CF I、CF II在AAUAAA下游切断,由Poly (A)聚合酶合成约10个AMP。<br>
第二阶段(快)
PABP与已形成的poly (A)结合,PABP、CStF使反应加速,PAP继续添加200个以上的AMP。
3'端功能?<br>1、 保护mRNA,防止降解<br>2、 促进mRNA的翻译<br>3、 促进mRNA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br>4、 提高mRNA的拼接效率(最后一个内含子去除)<br>5、 产生终止密码(UAA、UGA、UAG)<br>6、 通过选择性加尾调节基因表达
内部甲基化(internal methylation)
拼接(splicing)
定义
去除内含子,连接相邻外显子称为成熟mRNA的过程
编辑(editing)
转录与复制的相同点?1、属于酶促的核苷酸聚合反应2、 模板同为DNA,且需要底物3、 聚合过程都是相邻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4、合成方向都以5'至3'。<br>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机制比较?<br>1、 原核生物的一种RNA聚合酶转录3种RNA、真核生物三种酶转录3种聚合酶, 分别转录3种RNA。<br>2、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根据sigma因子识别启动子区域、真核生物3种聚合酶 分别识别不同启动子区域。<br>3、 转录起始不同,原核生物与sigma因子解离相关,真核生物与CTD磷酸化相 关。<br>4、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本身可以进行转录、真核生物聚合酶本身不能转录, 需要转录因子参与。<br>5、 原核生物转录产物mRNA不需要加工,真核细胞mRNA需要加工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