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2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12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12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概要及特点
概要: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共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相关研究
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对属性议程设置的概念的关注。
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导向需求。
意义
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
问题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
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传播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概要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舆论观
舆论是公开的意见,具备强制力,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效果观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研究与评价
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他的抵制力一问题的类型和性质有程度上的不同。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
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新时期的研究
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起源和背景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理论的外围
制度分析
讯息系统分析
培养分析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框架
概念
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授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分类
个人框架与组织框架
媒介框架与新闻框架
理解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文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
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恩特曼:新闻框架的建构与实现
报道规模控制
具体信息的呈现
加姆森:新闻框架的建构
框限
内在结构
包含领域
媒介的生产框架研究
新闻文本的框架建构研究
新闻框架的影响和效果问题
框架效果
框架效应:决策行为受到方案文本的表述框架性质的影响
主流媒体战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新闻框架具体功能
提供问题定义
阐释事件原因
提供道德评价
示意解决方案
受众框架
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具有多样性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美国政府在社会压力下推出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实际上扩大了教育条件的差距。
知沟理论概述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有利的状况。
上限效果假说
论据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上限是否存在是个疑问。
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线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
卡兹曼的信息沟理论
数字鸿沟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
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
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
媒介素养研究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
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
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
自我强化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信息的性质
信源的性质
社会距离
个人因素
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社会行为
对限制媒体的舆论支持
与抢购、挤兑等群体现象有关的集合行为
第三人效果的产生机制未必是合理的,但它又是一种现实的传播现象,并会引发后续的显性社会行为,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我们都不能简单的把它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