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肖秀荣2023考研 第四套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编辑于2022-12-29 21:56:20 四川省第四套
34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一段】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因此,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第一段】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之一。
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因此,必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把山、水、林、田、湖、草、沙当作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对待。
【第二段:系统思维 】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系统。
系统思维能力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3)运用辩证法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具备耐心稳扎稳打,“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搞“碳冲锋”
【就一段】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具备耐心稳扎稳打,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提问不限定用辩证法原理,考生也可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作答)
35
(1)为什么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
【第一段】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新形势下,
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第二段】
第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
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事关我们事业的成败。
第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的要求。
第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第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
第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2)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一,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确保现代化建设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
第四,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36
(1)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第一段:中国革命】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失败的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失败后,
毛泽东率领队伍开赴井冈山,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第二段: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形成的。党成立100多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目的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认识上不断深入、 在战略上不断成熟、 在实践上不断丰富, 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
从2020 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必须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如何理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段】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 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必须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37
(1)如何理解“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一段】
爱国主义
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体现了人们对自已祖国的深厚感情,
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
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就是要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已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爱国之情始终是最朴素的情感,
强国之志始终是最基本的抱负,
报国之行始终是最自然的选择。
(2)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杜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3)结合“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说明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段】
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团结奋斗精神的民族,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深深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
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辉煌的中华历史,
也培育铸就了独特的中国精神,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的内容】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基因,
汲取时代的丰厚精神滋养,
是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系统阐释。
【第二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中国精神
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38
(1)结合***主席关于大船小船的比喻,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一段】
【联系材料】 ***主席关于大船小船的比喻 告诉我们,冲出迷雾走向光明,
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
【原因】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各国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
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
【怎么办】世界各国应当
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
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重要依托,
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
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我们应当怎样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段】
第一,
坚定维护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反对
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
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
和排他性小圈子。
第二,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 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 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第三,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促进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第四,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3)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是如何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大国担当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
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
全球治理严重缺失,
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
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世界进人新的动荡变革期。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大国担当。
第一,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
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应怎么办的重大命题,
在历史转折关头,指引着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二,
【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经济】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价值】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强调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
反对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博弈;
【倡议】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破解日益加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
【自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导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中国不仅为世界提出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而且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始终是(世全国公共热点)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热点问题的斡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