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大纲笔记,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一节 私人讲学的兴起
一、私学兴起的条件与原因
士阶层的崛起与养士之风盛行
学术下移与“学在四夷”
西周官学的衰落
天下动乱
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
二、私学兴起的意义
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使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
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第二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二、百家争鸣
教育始终是中心问题之一
三、私学发展
儒墨道法影响最大(儒墨称为显学)
第三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性质
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学校
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办学特色
学术自由
待遇优厚
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
制订了《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影响
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留给人思考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
主要贡献
编订六经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二、孔子论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与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教育与经济:庶、富、教
教育与法律: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二)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
三、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四、论教育目地
学而优则仕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学内容
德道教育(首位)
知识教育(为道德修养服务)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二)教学方法论
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①因材施教
前提:对学生有准确、全面的了解
了解基础上,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②启发诱导
③学思并重
④由博返约
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道德教育内容
仁(最高的道德概念,“孝悌”为本)
礼(“忠恕”)
(二)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内省、乐道
七、作为教师的条件
学而不厌、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温故知新、爱护学生
第五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子思、孟子之学:思孟学派
一、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二、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一)教育的作用
政治:施仁政
性善论
善端
(二)教育的目的
培养“君子”“圣贤” “大丈夫”
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三、理想人格
“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
①持志养气
②反求诸己
③改过迁善
④刻苦锻炼
⑤存心养性
四、教育思想
1、深造自得
2、循序渐进—盈科(水洼)而进
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4、专心有恒
第六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
2、性伪之合
3、化性起伪
二、教育目的
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
三、教育内容
儒家经籍
四、教学思想
1、重视“积”“渐”(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
2、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4、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五、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极端的尊师
第七节 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作用
充分肯定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作用
素丝说
二、论教育的目的
培养“兼士”(兼爱)
兼士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
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四、教育方法(原则)
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第八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两派
稷下黄老学派
庄子为代表
一、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及教育的作用
自然无为
绝学无忧
二、教育的目的:“逍遥”的理想人格
“无功”“无名”
三、论学习
复归于朴 绝学无忧
四、教循自然
第九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韩非是法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一、倡导“耕战”的学派
重农
二、“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人性特点
①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
②人性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
③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算计之心”
教育无用
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
①“不务德而务法”,实行法制教育
②“信赏必罚”,取信于民
③严刑厉法,实行惩罚主义教育
三、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四、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子主题
第十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中庸》
教育本质和作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育途径
①自诚明,谓之性(尊德性)
②自明诚,谓之教(道问学)
三、《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的功能
面向全民的社会教化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提出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3、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
②尊师重道
③藏息相辅
④豫时孙摩
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⑤诱导启发
⑥长善救失
四、《乐记》
1、乐教的内容
“礼乐”“德音”
2、乐教的任务
①道德教育
②音乐知识教育
③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