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次第花开》:迷茫脆弱时,重塑心灵的力量
这是一本讲佛法与人生的书,作者是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从而获得心内心的平静。
编辑于2023-01-30 09:09:19 广东《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史记》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笔记根据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中华书局三全本《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下两册,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史记精注全译》、商务印书馆《史记文白对照本》等五本书的阅读笔记整理而成。
《次第花开》思维导图笔
绘图:花漾春天 软件:MindMaster 书籍:《次第花开》,希阿荣博堪布,海南出版社
六度
#布施# 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持戒# 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忍辱# 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
#精进# 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如果这种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便一辈子欢欢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有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禅定# 禅定是指舍弃散乱。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
#智慧# 般若空性超越文字,从感受上来说,它比较接近于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菩提心
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与自己亲密相处# 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洞见自己# 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
#菩提心# 菩提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便是喜乐;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是为舍无量心
出离心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
#生活#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我们把全副精力都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放松#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
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出离就是这样,不看表象,只看内心。
自律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恻隐之心和悲心#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
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自律# 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
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无常
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我执# 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
#无我和无常#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
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
#坦然# 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无常。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痛苦的根源#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
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斑点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
#什么是快乐呢?#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不是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
什么是执着?
怎样算放下?
安乐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分成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逃避痛苦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行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
#变苦# 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
#苦苦# 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
苦苦
变苦
行苦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希阿荣博堪布
这是一本讲佛法与人生的书,阅读这本书最重要的是从文字中体悟和打开自己。
人生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