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编辑于2022-04-26 08:29:19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陕师大902《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整合,涵盖了三本书的内容,以333课程与教学两章为主线进行补充,所有333有的内容都以333为主,902为辅,避免重复记忆。
关于中国教育史脉络梳理,帮助梳理思路,提供线索。在社会形态上主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半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与教原知识相结合,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奴隶社会)→形式化教育(夏-鸦前清)→制度化教育(清末)三个阶段,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分裂的时候思想争鸣(如春秋战国),统一的时候以一个思想为主(如秦汉)。导图开头提供五个线索用于记忆。(导图来源于@婷磊老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中共在城市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发展等内容。
中教史
特点
纵向以时间为轴,横向分制度思想
制度官私博弈,思想前后相继
统一思想一致,制度看齐思想。
分裂思想争鸣,主要关注人物
统一发展官学,分裂私学兴起
线索
线索1:学校系统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
×
学校(零散)
形式化
√
清末新政→至今
进入制度化
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中级
高级
师范教育
中级
高级
线索2:文教政策
总纲
培养人
学校
选拔人
选士制度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中教史独有
制度
线索4:教育思想
论述教育有用
西方
世界观
认识论
中国
人性观
线索3:学校运转
学校教育
教育者
教师
教育管理
人(如校长)
机构
规则
受教育者(教育对象)
学生
等级或阶级
性别
教育中介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制度
思想
线索5:锈掉
社会子系统
原因、评价、影响
原始社会
U1 原始
原始人群时期
(正在形成当中的人)
氏族公社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
生存:采集、渔猎
生产劳动的教育
体格和军事教育
生活习俗的教育
原始宗教的教育
原始艺术的教育
父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末期)
背景
私有制发展,阶级分化加深
教育变化
出现等级分化
专门教育
社会教育(教化)
教育内容
军士
孝
强调礼乐
文字产生(特权阶层特有)
学校萌芽的传说
成均
“五帝(时间)名大学曰成均”
实施乐教的场所
庠
广+羊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老人负责看护粮仓、孩子
非形式化教育
奴隶社会
U2 夏、商、西周、春秋
教育制度
夏【初期】
国都(中央)
行政建制
序
教育对象
奴隶主贵族
教育目的
奴隶主贵族的武士
职能
“序者,射也”
一切公共活动(祭祀、议政、养老等)
地方(地方)
校
职能
养马、训马
军事训练
由官方办
官学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行政体制
商【发展】
国都
教育对象
教育阶段(按年龄划分)
大学
小学
中央官学
地方
庠
序
西周【全盛】
文化教育特征:学在官府
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国学
大学
辟雍
泮宫
小学
乡学
六艺
春秋【崩溃】
官学衰败
私学兴起
教育思想
孔子 (春秋)
封建社会
U3 战国
社会背景
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私学发展
教育制度
稷下学宫
教育思想
关注社会
墨家
儒家
人物
孟子
荀子
著作
《大学》
《中庸》
《学记》
教育学专著
《乐记》
道家
法家
U4 秦 汉
统一
秦
“教育”制度
秦代法制
统一文字
严禁私学
吏师制度
汉
教育制度
文教政策
汉初
黄老之学
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
汉武帝
独尊儒术
总纲领
推明孔氏,罢黜百家
培养人才
兴太学以养士
选拔人才
重视选举,选贤任能
学校体系
官学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私学
书馆
蒙学程度
经馆
高等程度
察举制
教育思想
董仲舒
王充
U5 魏晋南北朝
教育制度
三国
魏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学校系统
太学
五经课试法
律学
设律博士,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
蜀
吴
晋
西晋
太学
国子学
多样性、等级性
南北朝
南朝
宋
四馆
总明观(东观)
北魏
拓跋珪
立太学
拓跋嗣
中书学
元宏
皇宗学
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教育思想
颜之推
U6 隋、唐
教育制度
文教政策
总纲领(思想)
政治指导思想
崇儒兴学
控制民众思想
兼用佛道
选拔人才
发展科举
培养人才
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学校体系
官学
中央官学
专设
附设
地方官学
私学
特点
科举制
创立&完善
创立
隋文帝
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
选拔依据:考试成绩
意义: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
表现
考试程序
考试科目
考试方法(项目)
主要人物
武则天
唐玄宗
科举制影响
中外教育交流
教育思想
韩愈
U7 宋、辽、金、元
宋
教育制度
文教政策
选拔人才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培养人才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思想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科举制
强化
人数
时间
程序
防作弊
影响
学校
三次兴学(微观)
4号
宋仁宗
范仲淹
庆历兴学
6号
宋神宗
王安石
熙宁兴学
8号
宋徽宗
蔡京
崇宁兴学
经世致用/明体达用
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特点
私学(书院)
教育思想
朱熹(南宋)
元
文教政策
尊用汉法
科举制
程序
乡试(行省考试)
会试(礼部考试)
御试(即殿试)
民族歧视明显
考试内容
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制度严密
学校
官学
中央官学
国子学
升斋等第法
积分法
蒙古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
地方官学
路学
小学
社学
蒙古字学
医学
阴阳学
书院
宋元蒙学
U8 明
教育制度
文教政策
学校
广设学校,培养人才
科举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思想
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官学
国子监
宗学
武学
地方官学
儒学
按地方行政区划分
府学
州学
县学
社学
按军队编制划分
专门学校
书院
发展
沉寂→兴盛→禁毁
东林书院
科举
八股化
教育思想
王守仁
U9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
教育制度
文教政策
崇尚儒经,提倡程朱
广兴学校,制定学规
卧碑文(顺治)
圣谕十六条(康熙)
圣谕广训(雍正)
软硬兼施,思想控制
软
开科取士,笼络士人
硬
高压手段,残酷钳制
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
地方
书院
类型
科举
重视
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
自身
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学校
丧失独立性
教育思想
对理学的批判
颜元
形式化教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U10 洋务运动(1861-1894)
转折
主动的冲击
农民反抗
太平天国
列强入侵
教会学校
被动的改革
清政府自救
洋务派
改革措施
洋务学堂
学堂类型
方言学堂
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学堂
军事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
技术学堂
上海电报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学堂特点
封建性
现代性
洋务留学
幼童留美
派遣留欧
教育思想(中体西用)
U11 维新运动(1898)-清末新政(1901-1911)
早期改良派
教育对象(女)、培养人、选拔人、教育内容
维新派
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
时务学堂
兴办学会
发行报刊
百日维新
管理
京师大学堂
科举
废八股、改经济特科
学校
实力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
虽以失败告终,但激荡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物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顽固派
清末新政
过渡
U12 民国成立(1912)初期
教育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方针(宗旨)
道德教育
实利教育
军国民教育
美感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
课程标准
资本主义性
传统文化
概括
联系生活
男女有别
教育思想
蔡元培
U13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C20S的教育
显著特点
教育与救国相联系,自上而下
概览
教育观念
个性、平民、实用、科学
教育改革
教育宗旨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
各级各类
1915-1920s
教育思潮
实用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
科学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新民主主义·发端
平民教育思潮
教育实践
教育实验
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文化入侵与抵制
收回教育权
教育制度
壬戌学制
U15 中国共产党
新民·发端
制度
教育纲领
青年团一大+中共二大
学校教育
工人教育
农民教育
干部教育
思想
李大钊【1889-1927】
恽代英【1895-1931】
杨贤江【1895-1931】
共识
新民·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背景
教育制度
教育方针
中心任务
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扫除文盲、培养干部
教育形式
干部教育(首位)
成人教育
儿童教育
新民·成熟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教育政策
总思路
一切为着战争
具体政策
新民主主义方针の确立(1940)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教育系统
干部教育【重心】
成人教育(社会教育)
儿童教育(普通教育)
新民·正规化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教育政策
扩大统一战线、工作重心转移
教育系统
中小学
正规化
高等教育
基本经验
U14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
黄金十年
教育方针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教育管理
管理机构
1927.6-1928.8
蔡元培仿照法国
中央
大学区
地方
大学区
评价
1928.11恢复教育部
学生管控
训育
会考
学校教育
戊辰学制
1928年 大学院 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内容
七项原则
学校系统
特点
普通教育
学校
初等
中等
高等
全面抗日
教育方针
战时须作平时看
教育管理
学生管控
训育
学校教育
解放战争
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
黄炎培
乡村教育
晏阳初
梁漱溟
活教育
陈鹤琴
生活教育
陶行知
制度化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