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呕吐哕下利-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分类及原文速览之呕吐哕下利,主要包括:胃反、呕吐、啰、下利。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编辑于2023-02-03 20:44:47 广东17呕吐哕下利
胃反
病机与主证
膈气虚胃中冷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假热/病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的食物为主要特征
胸中冷营血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中气虚脾阴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半夏和胃降逆,消痰散结 人参大补元气,补胸中之大气及中气 白蜜养阴润燥通便,兼制半夏燥性
呕吐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当治病求本,因势利导。“其高者,因而越之”
肝胃虚寒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此为肝寒犯胃,寒饮上逆所致呕吐,胃气上逆呕吐,气机不畅胸满。 吴茱萸温肝暖胃,降逆散寒,生姜散水饮,人参大枣补气和中
阴盛格阳
呕而脉微,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附子一枚(生)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诸症提示阳虚阴寒极盛,阳气有欲脱之势,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补气和中
脾寒停饮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 干姜各等分 浆水(甘温和中而不性寒)
为脾阳虚,胃失和降,挟寒饮上逆,温中散寒 化饮降逆 干姜温中散寒 温阳化饮 半夏化饮降逆 和胃止呕
热郁少阳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清解少阳郁热)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和胃降逆)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扶正补脾和中)
胃肠实热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大黄邪热通腑,甘草缓急和胃 食已吐,胃热沸,黄草汤,下其气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性炎上急迫
热利兼呕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黄芩汤清热止利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热结饮阻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五两 麻黄3 杏仁50 石膏5 甘草3 生姜3 大枣12 汗出即愈
清郁热 滋阴伤
胃热脾寒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 黄芩3 黄连1 干姜3 人参3 甘草3 大枣12枚
脾气虚寒,胃有郁热,半夏降逆和胃,黄芩黄连清解郁热,干姜人参大枣甘草 生姜温补脾气
痰饮呕吐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孙思邈:姜半夏为治呕圣药,半夏性燥,生姜性温,故适用于胃寒痰饮的呕吐。
饮阻胸中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小冷 病人胸中烦乱难以形容,有无可奈何之感 彻:牵扯
饮气相搏,故三不像,重用生姜汁,以开激胸中饮气郁结为主,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
胃饮呕渴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小半夏汤主之(我自己写的)
论呕与渴之疑,重点突出呕的主因
脾虚不运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 茯苓 白术 各等分
呕后思水,当饮去阳复之征,但大量急饮,胃弱不能消水,致新饮复停 治当健脾利水,猪苓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运化水湿
饮逆上犯
胃反,呕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半斤 泽泻4 桂枝2 白术3 生姜4 甘草2
胃反:呕吐剧烈的症状,与胃反病不同。以方测药,应为饮停下焦,小便不利,上逆于中焦,方中有五苓散主要药物,通阳利水,健脾利湿,生姜重用降逆止呕,甘草和中
哕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呕逆 前后:大小便
本条意在强调辩证,不可见哕止哕,要全面仔细诊察,小便不利用猪苓汤 五苓散,大便不通者用调胃承气汤,作参考
胃寒气逆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4 生姜半斤 下咽即愈
风冷,寒气犯胃,气逆胸膈,阳气被郁,故见干呕,哕,阳气被郁不得宣达,则手足厥冷。陈皮理气和胃,利膈开郁,生姜散寒,和胃降逆
胃虚有热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生姜半斤 大枣30枚 人参1 甘草5
以药测证,竹茹有清热止呕的作用,故本方用于脾气虚寒,胃有郁热之烦呕
下利
病机、脉证及预后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气绝:指脏腑之气虚衰,并非正气脱绝 脚缩:两脚挛急,不时收引
不同转归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此指痢疾 下重:指里急后重
病症顺逆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阳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弱,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厕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一昼夜
阳复转痢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下利,本应为里迟,"反"表明由寒转热,阳气来复,热浮于上焦,下焦阴血不足,下利伤阴,,由虚寒转为热,热伤营血腐化成脓,则变为痢疾
阴盛戴阳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部阳衰阴伤,虚阳上浮所致。 郁冒:浮热冲上的头昏蒙之状。 戴阳:虚阳上浮致面色发赤
虚寒下利禁汗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清谷,为脾肾虚寒,纵有表证,治宜先里后表,若误汗解表,汗出阳气更虚,脾肾功能更衰,寒湿阴浊不化,必生胀满。
虚寒下利兼表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 桂枝 芍药 生姜 3 甘草(炙)2 大枣12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3(强者4) 甘草2 本方为四逆汤大附子倍干姜
气利,虚寒滑脱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10枚(煨)
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排出。 粥饮和:用米粥之稀饮调和服之 下元虚损,气虚不固 治宜温涩固脱,粥饮取其益肠胃而健中气
下利气,当利小便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气:下利时矢气连连 主要是湿邪阻滞肠道所致,治当利其小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肠道之气通常,则气利自止 五苓散+车前子
实热积滞重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泛指腹部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欲未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黄4(酒洗) 厚朴半斤(炙 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下利谵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小承气汤主之。 大黄4 厚朴2(炙) 枳实大者3枚 得利自止
下利谵语,为阳明热盛,热解旁流,为热扰神明所致,治宜泻下实热,急下存阴,实热去,神志清,利自止
下利虚烦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14枚 豆豉4合 得吐则止
下利病为实热证者,胃肠积热上扰胸中,可致心烦,甚至谵语。也有实热之证本无心烦,用攻下之法泻肠中热积后,腑气痛而热气上升,即炉气之息上扰胸膈,反更烦者。为虚热之烦,故心下按之濡软。治宜清宣胸中郁热,清心除烦,栀子清心除烦,豆豉宣散胸中预热。轻宣苦降
虚寒滑脱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 干姜1 粳米一升
脓多为白涕样粘液,其血多暗红不鲜,白多红少 治宜温涩止利, 赤石脂涩肠固脱,干姜温中散寒,粳米养胃和中
热利下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2 黄连 黄柏 秦皮3
下利脓血,红多白少,甚至血痢 肝经郁火,大肠湿热 白头翁清肝凉血,解毒止痢,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疾
下利肺痛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半斤 甘草3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痛之病,下传大肠 治当治疮解毒 紫参去积解毒,以治恶疮 甘草护正以和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