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第二章 《诗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谣在口头流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叁百”。
编辑于2023-02-07 16:31:16 广东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基本属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叁百”。
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汉代提倡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作为常法,尊为经典。於是《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内容跨度: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BC599~BC500)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诗经》的编定
“献诗”(有史可考)
《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
《晋语》六说:“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在列者献诗。”
《礼记•王制》也云:天子“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诗经》中也提到“王欲玉汝,是用大諫”
“采诗”(颇具争议)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瞭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可以说,《诗经》包括了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
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饗中的乐歌等
“孔子删诗”(不可信)
《诗经》中的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
《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叁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叁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鹿鸣》为小雅始
《文王》为大雅始
《清庙》为颂始
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叁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方玉润说:“夫子反鲁在周敬王叁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丁巳,时年已六十有九。若云删诗,当在此时。乃何以前此言《诗》,皆曰‘叁百’,不闻有‘叁千’说耶?”。
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叁类,最早是见於《荀子•儒效》,这是古今最被认可的分类方法。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
音别(从音乐角度)
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王国维《说周颂》:“窃谓风雅颂之别,当於声求之。”
义别(内容体裁角度)
《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繫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根据作者身份地位划分
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从美刺角度定义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朱熹:“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
十五国风
《诗·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
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衞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檜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餘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餘是诸侯国名。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
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周王畿一带是夏人旧地,周人自称夏人。西周王畿之乐便称为“夏”,即“雅”。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分类依据无定论
《毛诗序》的说法,是“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孔颖达疏则云:“诗人歌其大事,制为大体;述其小事,制为小本,体有大小,故分为二焉。……诗体既殊,乐音亦殊。”
后人发挥此说,认为“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小大论也。”
又有人认为朝廷纪功之作是大雅,草野歌颂之章是小雅。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说法。
大雅——31篇。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餘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为宗庙祭祀乐歌,前人都持此看法。
《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颂诗的音乐特点是:“则颂之声较风雅为缓也。”
三颂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
《那》
《烈祖》
《玄鸟》
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歷史传说和神话
《长髮》
《殷武》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泮水》
《閟宫》
《有駜》
《駉》——“思无邪”的出处
用诗和传诗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諫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
“三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叁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
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叁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毛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萇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叁家诗,盛行于世。后来叁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叁年》)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歷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被认为是“周族史诗”
《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徙到豳(今陕西彬县、郇邑一带),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緜》(同“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今陕西岐山县)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
《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
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歷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歷史写照关於这五篇作品的歷史背景。
农事
农事祭祀(祈谷、藉田典礼)
《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
写了“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盛大劳动场面
而像《七月》这样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此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
燕饗(产生于西周初期)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羣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不只是享乐目的,重要的是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亲亲之道,宗法之义,体现出的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饗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饗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怨刺
背景:燕饗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饗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主要保存于“二雅”和国风中。
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
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等等
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
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臺》、《鄘风•墻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战争
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具体作品
大雅中的《江汉》,《常武》
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
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
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同仇敌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风格特点
1.《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p.s:赵沛霖《〈诗经〉战争诗表现的上古政治军事思想》有较充分的论述(比较《诗经》战争诗与古希腊史诗)
2.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嚮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
较为著名的《小雅•采薇》末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飢,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徭役
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战争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迴响。
婚姻爱情
爱情诗在《诗经》中佔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青涩、真诚的情歌
《周南•关雎》
《郑风•子衿》
《邶风•静女》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乐我员。”
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
《周南•桃夭》
《郑风•女曰鶏鸣》
婚姻不幸
《卫风•氓》
《邶风•谷风》
《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比较突出的只有《商颂•玄鸟》、《大雅•生民》,写商周先祖降生,涉及到神话因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第叁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徵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
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郑眾:“比者,比方於物也,兴者,托事於物。”
钟嵘:“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钟嶸:“因物喻志,比也。”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
郑玄:“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劝之。”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餘,兴也。”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復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叁叁五五,于平原綉野、风和日丽中,羣歌互答,餘音裊裊,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伐木丁丁,鸟鸣嚶嚶”(《小雅•伐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双声叠韵
双声如“参差”、“踊跃”、“黽勉”、“栗烈”
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繆”、“栖迟”等等
“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炮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孌兮”(《齐风•甫田》)等等
丰富的词藻
《诗经》中的名词“关於草本植物的有一百多种;关於木本植物的有五十四种;关於鸟类的有叁十八种;关於兽类的有二十七种;关於昆虫和鱼类的有四十一种。”而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动词有五十多个。
如《芣苢》,将采芣苢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
语言艺术:“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闢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风雅与文学革新
“风雅”精神
《诗经》表现出的1.关注现实的热情、2.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3.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嘆齐梁间“风雅不作”。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頽靡风气。
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
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比兴的垂范
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风雅精神:是指具有中国文化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
《陈风•株林》讽刺了陈灵公与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淫乱私通。诗中并未从正面写此事,衹是说陈灵公到夏姬之子夏徵叔封邑株林游玩,他驾车停息于株林,在株林吃早饭,说他本意不是找夏徵叔。言在此而意在彼,讽刺了陈灵公的可耻丑行。
拓展:“轴心时代”——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谣在口头流传。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yáo)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