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包括:一、概述;二、唯物论;三、辩证法;四、认识论;五、历史唯物主义。
编辑于2023-02-12 10:56:13 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概述
1.概述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第一节 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哲学——研究最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起指导作用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判断
1.哲学是科学的、理论的、系统的世界观
×
唯心主义不科学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两种基本形态
判断标准:是否能离开个人意识而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过分夸大人的精神作用,强调精神万能论
如:我、心、感觉、感知、经验、意志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禅宗五祖慧能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唯有心动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叔本华
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
理在事先
柏拉图
理念是世界的本质
黑格尔
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中外神创论
3.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或具体实物为世界本原
进步性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局限性
仅是猜测,无科学依据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物体简单化
代表人物&观点
五行说
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
荀子
天地、阴阳
形神说
范缜
形存则神存
气理说
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也
活火说
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一团永 恒燃烧的活火
水为始基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进步性
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不科学,有机械性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具有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代表人物&观点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 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 世界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彼此联系的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来源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
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恩格斯称其为19世纪三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 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根本特征
实践性(最根本)、革命性、科学性
实践性区别于其他旧哲学
发展性
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人民性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世界观:人的世界观在实践中形成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历史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成果
马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建设
补充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
中文译者陈望道;引入中国李大钊
二、唯物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却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 存在方式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最高级、最复杂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形而上学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唯心主义
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相对静止 有两种形态
相对于一定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事物处于量变状态,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 辩证统一关系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刻舟求剑:形而上学不变论
方生方死:相对主义诡辩论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常考题目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夸大物质绝对性
否认了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
空间
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但人对时空的感觉有主体选择性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间
无限性
无始无终
物质世界
有限性
有始终
具体事物
空间
无限性
无边界
物质世界
有限性
有范围
具体事物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世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二节 意识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心理
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能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
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
选择性
意识活动能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正确的意识
事半功倍
错误的意识
事倍功半
意识活动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判断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
人脑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
第三节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者辩证关系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辩证法
第一节 两大特征
联系
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蝴蝶效应
多样性
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例子
一叶知秋
本质&现象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间接联系
时势造英雄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因果联系
唇亡齿寒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发展
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一定是运动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特征
永恒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
过程性
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节 三大规律
三可三不可
三可
认识、利用、尊重
三不可
改变、创造、消灭
特性
可知性
客观性
普遍性
可利用性
对立统一规律
是否承认事物运动由其内部矛盾推动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同一性(统一)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对立)
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
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
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原理
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普遍性(共性/一般)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个性/个别)
不同事物由不同矛盾
同一事物不同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二者关系
两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 的事物是没有的
两者在一定 条件下互相转化
有的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 在另一些场合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两个矛盾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方法论
办事要分清主次,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
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个矛盾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质、量、度
质
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
量
可以用数量表示
度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唯一标准
适度原则
区间范围(范围、幅度、限度)
两端的界限叫临界点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区别
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
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
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 量变到质变,有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防止直线论,反对循环论
肯定与否定
肯定
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
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联系的环节
保留合理的积极的部分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是扬弃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否定之否定
辩证的否定(两次否定)
第一次否定
区分新旧事物
第二次否定
对自身的发展
过程
内容
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形式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形式上是曲折的
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第三节 五对范畴
内容&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eg.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现象&本质
真象和假象均能反映事物本质,只是有对错之分
原因&结果
因果关系条件:前后相继+引起与被引起
可能性&现实性
偶然性&必然性
四、认识论
第一节 实践
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
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自觉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社会历史性
受一定历史环境制约
直接现实性
脑海中变为现实
形式
生产实践
改造客观自然
最基本
人&自然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变革社会
人&人
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第二节 认识
本质
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过程
两个阶段、两次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条件:大量感性材料+科学思维方法
感性认识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 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二者关系
区别相互区别
感性-低级阶段-反映事物现象
理性-高级阶段-反映事物本质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 没有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本身的要求
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实践本身的要求
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实现认识的目的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群众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也是认识的归宿, 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从实际出发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
错误的认识-阻碍
第四节 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根本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或 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的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或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
对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应
从认识的深度来看
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判断
有用即真理
×
五、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另一大发现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包括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 社会意识
正确反映社会 发展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作用
落后的 社会意识
不符合社会 发展的规律
对社会发展 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基本 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不变,主要矛盾会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构成
实体性要素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 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智能性要素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构成
静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体系中站重要地位
人与人之间关系
产品分配及消费关系
动态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 合生产力状况
对生产力发展 起促进作用
不适合
阻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 设施的复杂系统
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居核心地位,体现政治关系(阶级性强)
国家政治制度
国家法律制度
政治组织政府机构、党团
政治法律设施军队、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主要体现思想关系,不包括语言学、 逻辑学、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等
政治
法律
道德
宗教
艺术
哲学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不是每个人,也有一些破坏者不属于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受到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人物作用
时势造英雄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
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