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国近代史,按时间归纳整理,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反抗、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中华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抗日、解放战争,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具体实践中,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唯有协同推进、一体发展,才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理论
社会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概念→自身消费
商品经济
概念→交换
产生前提
社会分工
归属不同(等价交换)
产品经济
概念→按需分配
马克思共产主义设想
商品
概念: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效用;有用性;自然属性
价值(特有属性)
无差别人类(社会属性)劳动→都付出了体力活脑力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本质一样
如有价值,必是商品;如是商品,必有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物品→买(实现价值)→有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则没有价值
交换价值→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看得见,摸得着);它生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看不见,体力、脑力);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价值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反比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过于求→下降
供不应求→上涨
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指挥棒)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鞭子)
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筛子)
货币
概念→固定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首要职能)
标价
电脑的标价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进行(没有时间差)
去商场买衣服
衍生职能
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钱货分离,有时间差):先交钱,后服务;先服务,后交钱
赊账、税款、还账、工资、租金、定金
贮藏手段
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纸币不行)
黄金、白银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被当做一般等价物
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IMF→贸易结算,SDR特别提款权)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本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资本主义特征
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无偿占有剩余劳动,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隐蔽的剥削制度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来源:工人的剩余劳动
数量上
剩余价值=利润
剩余价值:工人劳动的产物
利润: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率
m=M/V(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资本分类
不能带来剩余价值→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劳动力:工人工资)
一次耗尽的资本→流动资本(工资、原材料)
多次折旧的生产资料→固定资本(厂房、机器)
剩余价值获取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本积累
含义:剩余价值资本化(投入再生产,钱生钱)
目的:赚取更多剩余价值
结果:两极分化(马太效应)
经济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死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本质:生产相对过剩(想买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