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各时期官学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中央官学包括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地方官学包括汉朝,魏晋,隋唐,宋。满满知识点干货,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编辑于2023-02-21 20:09:44 湖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各时期官学的发展
中央官学
汉
太学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这太学的正式设立以及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特点
教师和学生——太学的教师时博士,学生是博士的弟子、诸生或太学生
培养目标——培养国家需要的经明行修的官吏
教学内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形式——个别或小组教学、大都授集体上课、次第相传、校外求教
考试制度——没有严格的教学和考试制度,考试是一种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策:试题
射:以射箭的过程来描述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答题过程。
科:教师用来评定学生成绩是的等级标记,由优到劣依次是甲科、乙科、丙科。
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备规制、历实详尽可考的学校。汉之后一直到清朝,其中央官学承袭汉制,设置太学,以入学为主要学习内容,且长期存在于学校制度中。
鸿都门学
是东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在性质上是一所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学校。但其实它是东汉宦官集团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与太学生所支持的官僚集团作斗争的产物。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
贵胄学校(专为皇室及贵族弟子所创办)——①贵族子弟享有教育特权的反映;②朝廷对他们施以君臣之名分等儒家思想的教育,借以约束其行为的手段。
宫廷学校(以宫人为教育对象)
魏晋南北朝
魏
承袭汉制,设太学,以儒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维护统治。
曹魏——修葺孔庙,加封孔丘后裔,兴修太学。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士,后又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结合起来。
太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又不同于两汉太学中今文经学垄断教学不同,今古文经学地位倒置。
魏太学办理不善的原因:①学管遴选不经,生源择取不严。②学管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
西晋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与发展
创办了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等级性)——国子学(贵胄学校)。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国子学的国子祭酒实由太学博士祭酒兼任。
继西晋设国子学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设立国子学,成为与太学并立的中央最高学府。隋唐时期的国子学隶属于太常寺,后在唐贞观年间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了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负责中央政府教育行政事务的独立机构。唐还设有皇室贵族读书的弘文馆、崇文馆。
南
南朝宋的元嘉时期,四馆—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文学馆
泰始六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东观),置祭酒,设儒、玄、文、史 四科。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在四科之上以机构较完备的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要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为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梁朝,梁武帝设: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
北
元明帝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隶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同时,北魏统治者所重视的只是贵族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
隋
在中央设国子寺,隶属太常寺,教育行政官员是国子祭酒一人,主薄一人,录事一人。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
国子寺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同时,书学和算学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唐
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贞观时期:“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国子监:直隶于国子监。既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也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实际培养人才为国家所用。
中央附设的学校:“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贵胃小学:隶属于秘书省,给皇族子孙另立皇族小学。部分实科学校,较有代表性、比较发达的是医学。
宋
元
明
清
地方官学
汉朝
地方官学(郡国学校) 【“文翁兴学”是地方官学的开端】
郡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办学目的:①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②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和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魏晋
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北魏献文帝设立了第一个州郡立学的学令,后又议定了意在全国普立学校的学制,分别按大郡、次郡、中郡、下郡设立学校。规定了师生的人数。这是我国正式施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曹魏--律学(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隋唐
唐朝的地方官学,州县二级制--主要设立在府、州和县两级地方政府所在地,由地方长官负责,除经学外,设有府、州医学和京都玄学、各州玄学。唐朝的地方官学教育制度是十分完整的。
宋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庆历四年(1044年)后,则侧重于兴学育才。通过三次兴学运动(①范仲淹--庆历兴学;②王安石--熙宁兴学;③蔡京--崇宁兴学),在府、州、军、监和县两级地方政府所在地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路不设学,仅置学官管辖所属各学校。
除传统的儒学外,增设了武学和道学。宋的地方官学还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苏湖教法),该制度是胡暖在主持湖州州学时所设,是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设置分科教学,其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 经义斋和治事斋 ,同时开始了主辅修制度,当时的地方官学和京师太学纷纷采用,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