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三观,从教育观(内涵➕教学观)“提素个性创两全”“学习过人”;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观“两独一发”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教资考试必备复习资料,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
编辑于2023-02-28 10:49:49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教育观(内涵➕教学观) “提素个性创两全” “学习过人”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宏观: 国家政策
中观: 新课改➕教学观
新课改 (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功能: 重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转变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九年一贯综合课程
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改变评价与考试制度:
转变评价功能: 甄别,选拔☞激励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单一☞互评,自评,他评
评价指标多元化
评价标准差异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观 “学习过人”
教学中心: 教育者☞学习者
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学科☞关注人
微观: 学校改革
转变管理者观念
积极开展课外,校外的教育活动
重视班主任工作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业务水平
学生观 “两独一发”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有丰富个性
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材料表现:“我们班有一个同学...” ●答题模板: 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材料表现: ①“学生回答问题” ②“学生表达观点或者提出质疑” ●答题模板: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学习需要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的人
有自身规律“顺阶不差补”
顺序性,不可逆,应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不凌节而施
阶段性,不能一刀切,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不平衡性(劳伦兹 印刻实验)抓住关键期 (人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初二)
同一方面不同速
不同方面不同步
个别差异性,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材料表现①“现在不行,相信以后行” 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能完成的特别好” ●答题模板: 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并且获得成功的
学生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人
容错,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成熟的人,要把学生看做 发展中的人,就要理解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
“以人为本”的实现目标 全面发展
德,方向统帅,动力源泉,灵魂
智,认识基础,智力支持
体,物质前提
美,协调各育
劳,实践基础
“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 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的原则
保证原则,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机会平等原则,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补偿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教师观
教师劳动的特征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多)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五育)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劳动方式的复杂性(教➕协调)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新)
因材施教
新方法,新内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德法
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学生具有向师性 ●材料表现: 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②学高为师,身正示范 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的是人才培养的时间较长,教育影响具有迟效性●材料表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见盐放醋)
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材料表现“ 从有到优,从无到有“课”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教育观(内涵➕教学观) “提素个性创两全” “学习过人”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宏观: 国家政策
中观: 新课改➕教学观
新课改 (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功能: 重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转变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九年一贯综合课程
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改变评价与考试制度:
转变评价功能: 甄别,选拔☞激励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单一☞互评,自评,他评
评价指标多元化
评价标准差异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观 “学习过人”
教学中心: 教育者☞学习者
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学科☞关注人
微观: 学校改革
转变管理者观念
积极开展课外,校外的教育活动
重视班主任工作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业务水平
学生观 “两独一发”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有丰富个性
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材料表现:“我们班有一个同学...” ●答题模板: 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材料表现: ①“学生回答问题” ②“学生表达观点或者提出质疑” ●答题模板: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学习需要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的人
有自身规律“顺阶不差补”
顺序性,不可逆,应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不凌节而施
阶段性,不能一刀切,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不平衡性(劳伦兹 印刻实验)抓住关键期 (人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初二)
同一方面不同速
不同方面不同步
个别差异性,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材料表现①“现在不行,相信以后行” 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能完成的特别好” ●答题模板: 学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并且获得成功的
学生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人
容错,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成熟的人,要把学生看做 发展中的人,就要理解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
“以人为本”的实现目标 全面发展
德,方向统帅,动力源泉,灵魂
智,认识基础,智力支持
体,物质前提
美,协调各育
劳,实践基础
“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 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的原则
保证原则,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机会平等原则,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补偿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教师观
教师劳动的特征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多)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五育)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劳动方式的复杂性(教➕协调)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新)
因材施教
新方法,新内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德法
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学生具有向师性 ●材料表现: 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②学高为师,身正示范 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的是人才培养的时间较长,教育影响具有迟效性●材料表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见盐放醋)
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材料表现“ 从有到优,从无到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