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脂质
脂质,大学生物化学,整理了消化、吸收和运转、脂肪代谢、磷脂和胆固醇代谢、血浆脂蛋白代谢、脂蛋白、脂肪和类脂、脂质概述的内容,快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3-03 13:38:00 新疆脂质
消化、吸收和运转
消化:需要胆汁酸盐(甘氨胆酸和牛磺胆酸)和胰脂肪酶
吸收: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至小肠粘膜细胞内
运转:血浆脂蛋白是脂类物质的运转形式
脂肪代谢
分解
脂肪动员
概念 :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激素敏感脂肪酶(HSL)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脂肪动员关键酶,受共价修饰调节 抑制: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 促进: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 注意:只有磷酸化后酶才有活性
部位:细胞质
甘油的分解
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肾脏、肠等组织,被磷酸化和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最后被彻底氧化分解 甘油——甘油激酶——3-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脱氢酶——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丙糖异构酶——3-磷酸甘油醛)
①转化为糖:甘油——磷酸二羟丙酮(DHAP)——糖异生作用——糖
②转化为AA(氨基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酵解(EMP)——丙酮酸——丙氨酸(Ala)
③转化为脂肪酸:甘油——DHAP——糖酵解——丙酮酸——乙酰辅酶A——脂肪酸
④彻底氧化分解:甘油——DHAP——EMP——丙酮酸——乙酰辅酶A——TCA——CO₂+H₂O+ATP
脂肪酸的氧化
饱和偶数碳脂肪酸的的β-氧化
β-氧化: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有两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除脑组织外,全身其他组织都能通过脂肪酸氧化功能)
过程
①脂肪酸在胞液活化为脂酰辅酶A:脂肪酸+CoA-SH——脂酰CoA合成酶——脂酰CoA(-2ATP)
②酯酰辅酶A运转进入线粒体(限速):长链脂酰CoA不能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肉毒碱作为载体,将脂酰基转运至线粒体内
肉毒碱穿梭系统 限速酶,抑制:丙二酰辅酶A,胰岛素
③酯酰辅酶A的β-氧化过程
软脂酰辅酶A需要7次β-氧化,产生7个FADH₂,7个NADH,8个乙酰辅酶A
④β-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进入TCA氧化供能
饱和奇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降解
植物:丙酰CoA——乙酰CoA——TCA
动物:丙酰CoA——琥珀酰CoA——TCA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
脂肪酸多为顺式,在烯脂酰CoA异构酶的作用下变成反式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
增加两个酶:Δ³-顺,Δ²-反烯脂酰CoA异构酶 2,4-二烯脂酰CoA还原酶
其它氧化途径
α氧化:植物和动物肝脏中
ω-氧化:脊椎动物肝肾内质网中 脂肪酸的ω-碳原子先变成ω-羟脂酸,再经ω-醛脂酸生成二羧酸,在两端活化,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最后生成琥珀酰CoA(双向,加快降解速度)
酮体代谢
酮体:①糖代谢非正常时,在肝脏中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大部分转变为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少量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 ②当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CoA的量超过柠檬酸循环氧化的能力时,多余的乙酰CoA用来形成酮体 ③长期饥饿或糖供给不足时,酮体将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的主要能源(生物体的SOS系统)
产生部位:肝脏线粒体 利用:肝外组织 限速梅: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
合成
利用
生物学意义:①酮体具水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及毛细血管壁,是生理情况下,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②长期饥饿时,脂肪动员,酮体供给脑组织75%的能量 ③禁食、应激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摄取酮体代替葡萄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红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过多消耗
合成
原料:脂酰CoA,3-磷酸甘油
部位:肝,脂肪组织,小肠(内质网)
过程
甘油的合成
部位:细胞质
前体:α-磷酸甘油
①糖原、丙氨酸,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甘油 ②食物中吸收的甘油转化 ③脂肪分解代谢
脂肪酸的合成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生物体内的脂肪酸多种多样,但在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合成脂肪酸时,都是首先合成16碳的饱和脂肪酸,这个过程称为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部位:胞液
原料:乙酰CoA,NADPH+H⁺(主要来自糖代谢)
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
途径:①乙酰CoA的转运(柠檬酸转运系统) ②丙二酸单酰CoA的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羧化酶——丙二酰辅酶A ③16C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合酶系统:缩合,还原,脱水,还原) ④脂肪酸的延长 ⑤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磷脂和胆固醇代谢
甘油磷脂
分解:在溶酶体由特异性磷脂酶水解
合成:①二酯酰甘油+磷酸+头基(内质网+线粒体内膜) ②底物必须被活化,用CT P提供活化能
胆固醇
合成
部位:肝脏,少量在肠(胞液和内质网),脑细胞、红细胞不能合成
原料:乙酰辅酶A,NADPH,ATP
限速酶:HMG-CoA还原酶
阶段:①甲羟戊酸合成 ②异物二烯合成 ③鲨烯合成 ④胆固醇合成
分解
胆固醇可转变成各种生理活性物质
血浆脂蛋白代谢
乳糜微粒(CM):甘油三酯+蛋白质——运输甘油三酯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蛋白质——运输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及其酯+蛋白质——转运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HDL):脂类+蛋白质——将肝外胆固醇转运入肝内代谢
脂蛋白
含义
是脂质与蛋白质非共价键结合而成
组成
血浆脂蛋白
是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
分类
乳糜微粒(CM):小肠上皮细胞合成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细胞合成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LDL):来自肝脏
高密度脂蛋白(HDL):来自肝、小肠
细胞脂蛋白
脂肪和类脂
脂肪
三酰甘油(甘油三酯)
组成:1分子甘油+3分子脂肪酸
结构:当三酰甘油中脂肪酸的R1、R2和R3相同时称为单纯甘油酯;当它们不完全相同时,则称为混合甘油酯,天然油脂多为混合甘油酯
物理性质
外观:甘油三酯一般为无色,无味,无臭,呈中性,密度小于1
溶解度:不溶于水,也没有形成高度分散态的倾向,溶于非极性溶剂,低级脂肪酸构成的脂肪可溶于水
熔点:随饱和脂肪酸的数目和链长的增加而升高
光学活性:当甘油C1和C3上的脂肪酸不同时,C2为手性碳原子,这时甘油三酯具有光学活性,也就是旋光性
脂肪酸
定义:脂肪酸是长的碳氢链的羧酸
命名
习惯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①选择含羧基和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②Δ—编码命名:从羧基碳开始计算双键位置(上标) ②ω—编码命名:从甲基碳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数字缩写命名法:碳原子数:双键数(双键位置)
分类
碳链长度
长链脂肪酸(>14)
中链脂肪酸(8~12)
短链脂肪酸(2~6)
随碳链增加,熔点增高,不易消化、吸收
饱和程度
饱和脂肪酸(SFA):分子中碳原子间以单键相连的一元羧酸
不饱和脂肪酸(UFA):通常含1~4个双键,少数有6个双键
饱和程度越高,碳链越长,脂肪熔点越高
第一个双键位置
特定的空间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在双键同侧的脂肪酸(自然状态下多为顺式)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在双键异侧的脂肪酸
结构
脂肪酸的碳链:直链一元羧酸占绝大多数,并且几乎都是偶数碳
双键的位置和构型:绝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是顺式构型,大多数多烯脂肪酸为非共轭体系,两个双键之间由一个亚甲基隔开
熔点: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碳数的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双键越多熔点越低
分布:16碳和18碳的脂肪酸在油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人体中饱和脂肪酸最普遍的是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是油酸,高等植物和低等动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
必须脂肪酸
动物体内功能必需但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称为必需脂肪酸,例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物理化学性质
溶解度:在水中的不同,烃链越长,溶解度越低
熔点:同样链长的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双键越多,熔点越低,顺势脂肪酸比反式脂肪酸熔点低
脂肪酸盐和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油滴被裹上一层去污剂分子,处于微团中,油滴作为亲水物体悬于水中形成乳胶
去污剂:乳化剂都是两性分子,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
离子型去污剂:高浓度时能使蛋白变性
非离子型去污剂:若高于临界微团浓度时,可使生物膜溶解,形成微团,若低于临界微团浓度时,不引起蛋白质变性,能从膜中溶解膜结合蛋白,有利于进行膜蛋白分离纯化
常见去污剂的结构:脂肪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胆汁酸、脱氧胆酸钠、辛基葡萄苷、聚乙二醇锌基苯基醚
化学性质
水解和皂化
有水存在的情况下,油脂在酸、碱、酯酶或加热的条件下都会发生水解,生成甘油、游离的脂肪酸或脂肪酸盐
酸水解可逆,碱水解不可逆,水解出来的游离脂肪酸与碱结合生成脂肪酸盐,即肥皂,油脂的碱性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的KOH(mg)数 皂化价=3*56*1000/Mr 56:KOH的克分子量 Mr:脂肪的平均分子量 皂化值越大,表示含低相对分子量的脂肪酸越多
加成反应
氢化反应: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以在金属镍催化下发生氢化反应,氢化可消除脂肪酸中的双键,防止酸败。
卤化反应
碘值:指100克油脂卤化时所能吸收碘的克数,能表示油脂的不饱和度,碘值越高不饱和度越大
酸败与自动氧化
酸值: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的自由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
自动氧化:脂质过氧化作用,是油脂酸败的原因
影响因素: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温度、氧气、光和射线、助氧化剂
类脂
磷脂
含义:指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类,主要参与细胞膜系统的组成,少量存在于细胞的其它部分
分类
甘油磷脂(磷酸甘油酯,L-α-甘油磷脂)
结构通式:甘油+脂肪酸+磷酸+X
常见
卵磷脂:学名磷酸酰胆碱,由磷脂酸中的磷酸基和胆碱的羟基脱水生成,不溶于丙酮,溶于乙醚和乙醇 功能:协助脂肪运输,缺乏会导致脂肪肝,食品工业上广泛用作乳化剂
脑磷脂:学名磷脂酰乙醇胺,不溶于丙酮及乙醇,但溶于乙醚 功能:与凝血有关
难溶于无水丙酮,用氯仿—甲醇混合液可从细胞和组织中提取磷脂, 是两亲分子,在水中能形成微团和微囊
醚甘油磷脂
鞘磷脂
学名鞘氨醇磷脂,高等动物的脑髓鞘,红细胞膜中特别丰富,原核细胞和植物中没有鞘磷脂
组成:鞘氨醇、脂肪酸、磷酰胆碱
神经酰胺是鞘脂类共同的基本结构
糖脂
指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基以糖苷键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
萜类
属于异戊二烯系脂类,不含有脂肪酸,属于不皂化物,具有特殊香味或臭味,是植物特有油类的主要成分
类固醇
核心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环,大多数真核细胞膜中存在
脂质概述
定义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或食品中那些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乙醚,苯,石油醚)的生物有机分子的总称
分类
化学组分
能否被碱水解
可皂化脂质:中性脂肪、磷脂类、蜡
不可皂化脂质:萜类、类固醇、前列腺素
在水中的行为
非极性脂质:疏水
极性脂质
Ⅰ类:脂肪酸
Ⅱ类:磷脂、鞘糖脂
Ⅲ类:电离的脂肪酸(亲水)
生物功能
贮存脂质
结构脂质
活性脂质
生物学作用
贮存脂质: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抗低温、防震、天然润滑剂
结构脂质:构成生物膜的骨架,比如说磷脂、胆固醇、糖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活性脂质:活性物质的溶剂,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