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植物细胞
大学植物学植物细胞,整理了细胞的基本特征、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的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3-03 13:40:33 新疆植物细胞
细胞的基本特征
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原生质
概念:生活细胞中有生命活动的物质的总称,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胶体
组成
无机物
水:以结合水和游离水两种形式存在,约占(75-80%)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态存在,主要功能保持酶活性,保持Ph值稳定,维持细胞渗透平衡,细胞水分吸收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生理活性物质(激素,维生素)
原生质的性质
胶体性、黏性和弹性、液晶性、生命现象
植物细胞的基本特征: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区别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特有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定义:植物细胞外侧的保护结构
功能:保护、吸收、运输、分泌、识别等
化学组成:纤维素、果胶、胼胝质、酶蛋白、伸展蛋白、凝集素、木质素、角质、栓质、矿物质
分层
胞间层:细胞壁最外面,相邻细胞共有层,果胶质,有缓冲作用
初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前形成的壁层,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蛋白薄壁,能够再生
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出生壁内侧形成的壁层,主要是纤维素,微纤丝,木质素等,厚壁增强细胞壁机械强度
纹孔与胞间连丝
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未增厚的薄壁区域
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是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
纹孔
概念:次生壁上未增厚的薄壁区域
结构:纹孔膜,纹孔腔
类型
单纹孔:纹孔口和底等大
具缘纹孔:有纹孔缘,口小底大
细胞壁的生长与特化
生长
初生壁:填充生长
次生壁:附加生长
特化
木质化: 木质素渗入到细胞壁的过程。透水、加强机械强度,如树木茎木质部
角质化:细胞外壁为角质渗透,在壁表面成膜。不易透水,减少蒸腾,如强光下植物叶片
栓质化:木栓汁渗入细胞壁引起的变化。不易透水,减少蒸腾,如强光下植物叶片
矿质化:细胞壁渗入矿物质而引起的变化。增强支持力,如单子叶植物的茎和叶
原生质体
概念:活细胞细胞壁以内的各种结构的总称,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
组成
细胞膜
概念: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
功能:选择透过性-物质交换
分子结构: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核
核膜:外模、内膜、核孔
核质
染色体: DNA和蛋白质
核液
核仁:合成和贮藏RNA的场所
细胞质
概念:真核细胞中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包括胞基质和细胞器。
组成
胞基质
概念: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出来特殊结构的细胞质,部分细胞器和细胞核都包埋在其中,胞质运动
细胞器
概念: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微小器官
组成
质体
叶绿体
分布:绿色植物见光部位
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结构:双层膜、类囊体、基粒,基质片层、基质
功能:光合作用
有色体
分布:花瓣、果实
色素:叶黄素、胡萝卜素
形态:多种多样
功能:积聚淀粉、脂类
白色体
分布:幼嫩、不见光部位
形态:颗粒状
功能:合成淀粉、油脂
线粒体
分布:所有真核细胞
结构:双层膜、嵴、基质
功能:呼吸作用
内质网
粗糙型—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光滑型—与脂类、多糖的合成运输有关
高尔基体
分泌功能,参与细胞壁的合成
液泡
调节细胞水势和渗透压,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紧张度
储存和转移糖类,蛋白质等代谢产物
含有水解酶,可分解储藏物质
溶酶体
单层膜,含多种水解酶,起消化作用。
微体
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
核糖体
是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中心
细胞骨架
微管、微丝
维持细胞的形状
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生长
细胞分裂时纺锤丝的构成、染色体的移动
细胞的运动、细胞器的运动和胞质流动
中纤丝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概念
细胞原生质体代谢作用的产物,可以在细胞生活的不同时期产生和消失,有的是贮藏物,有的是废物
类型
初级代谢产物
淀粉:以淀粉粒的形式存在,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蛋白质:以无定型或结晶状态存在,称糊粉粒,如植物种子的胚乳和子叶中
脂类:由造油体合成
次级代谢产物
单宁:是酚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多见于树皮,木材及未成熟的果实中,以避免植物脱水腐烂或遭受动物伤害,一般存在于细胞质,液泡或细胞壁中
花青素:水溶色素,又称类黄酮色素,存在于某些植物体或花瓣、果实的表皮细胞的液泡中。如采叶草,牵牛花等
其他后含物
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和死亡
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
概念:从第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方式
有丝分裂
核分裂
概念:细胞核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子核
间期
G1: RNA、蛋白质、磷脂合成
S: DNA复制
G2:微管蛋白合成,能量贮存
具有核膜核仁,DNA复制,染色质不规则的分散于核液中
分裂期
前期: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核膜解体,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排列于赤道板上,纺锤体形成
后期: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从着丝点分开,移向两极
末期:纺锤体解体,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
胞质分裂
核分裂后期—纺锤丝残留—成膜体—细胞板—质膜、细胞壁—形成子细胞
生物学意义:增加细胞数目,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相同数目和类型的染色体,保证了子细胞与母细胞相同的遗传潜能和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
特点
仅存在于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配子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了4个子细胞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
核分裂
分裂间期: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
Ⅰ期
前期
细线期:染色质浓缩,细胞核体积增大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
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Ⅰ期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联会:也称配对,是指在减数第1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在纵向方向上两两配对的现象。
粗线期: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双线期:同源染色体不完全分开,染色体与核膜脱离
终变期:染色体密集,核仁消失四分体均匀分布
中期
核膜破解,纺锤体形成,四分体排于赤道面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随机分离和组合
末期
核膜核仁出现,二分体
Ⅱ期
前期
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核膜解体,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
中期
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上,纺锤体形成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从着丝点分开,移向两极
末期
纺锤体解体,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
胞质分裂
形成两个子细胞—形成四个子细胞
生物学意义
减数分裂导致了性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在以后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两个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亲本的水平
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的固有染色体数目和类型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交叉和片段交换导致遗传重组类型的产生
无丝分裂
细胞的简单分裂方式,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包括横溢,纵溢,出芽等,遗传不稳定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植物细胞的生长
细胞体积和重量发生不可逆的增加,包括原生质体和细胞壁的生长,在细胞鲜重和干重增加的同时,细胞壁发生纵向的延长或横向扩展
植物细胞的分化
概念:植物个体发育中同源细胞发生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稳定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意义:细胞分化使多细胞植物体中细胞的功能趋于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其功生理功能的效率
调控: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内,不是所有基因都具有活性而表达,基因是按照一定的程序相继活化,顺序表达的
细胞死亡
细胞坏死
概念:指细胞的被动死亡,细胞受到物理、化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机械损伤,毒物,微生物,辐射等引起的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
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细胞凋亡
概念:指在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程序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