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05血液
临床医学本科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五章血液内容的知识总结概括~内容涵盖骨髓的结构。血液,造血干细胞,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
编辑于2023-03-14 08:59:23 湖南第五章·血液
骨髓的结构
通常骨髓一般指红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
造血组织
组成
1. 网状组织
2. 造血细胞
3. 基质细胞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网状细胞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窦内皮细胞
造血诱导微环境
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
基质细胞起到支持作用,且分泌所需生长因子调节增殖分化
血窦
Tips
血窦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基膜不完整,有利于成熟血细胞进入血液
黄骨髓(脂肪组织)
血液( 外周血)
组成
红细胞
占总血液容积的45%
血涂片特点
红细胞 中 央 部 呈 浅 红 色
“血影”
溶血后残留红细胞膜囊
血红蛋白
胞质中还是以血红蛋白为主,血影蛋白含量不高
含量
男 性 为 120 - 1 50g/L , 女性为 1 10 - 140g/L
功能
结合运输02 '&CO2
红细胞膜
红细胞膜骨架
网架结构是能变形的圆盘状 (通过毛细血管时改变形状)
主要成分
血影蛋白
异常导致先天贫血
肌动蛋白
血型抗原A & 血型抗原B
ABO血型抗原系统
吞噬清除
肝脾部位的老化红细胞被巨噬细胞
网织红细胞
占红细胞数0.5~1.5%
新生红白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时仍然残留部分核糖体
染色
煌焦油蓝染色
细网状
红细胞无法合成新的蛋白和代谢所需酶类
白细胞
分类(有无特殊颗粒)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Tips
核左移
当 机体受严重 的 细 菌感染 时 , 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 , 杆状核与 2 叶 核 的 细 胞增 多 ,
核右移
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时,4~5叶核的细胞增多
胞质颗粒
嗜天青颗粒(溶酶体)
酸性磷酸梅
髓过氧化物酶
酸性水解酶
消化吞噬的细菌与异物
特殊颗粒(分泌颗粒)
溶菌酶
吞噬素
杀菌
嗜碱性粒细胞
分泌颗粒
嗜碱性颗粒
肝素
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子主题
细胞基质
白三烯、
Tips
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胞质颗粒
嗜酸性颗粒(溶酶体)
组胺酶
抑制过敏反应
芳基硫酸酯酶
阳离子蛋白
杀灭寄生虫
溶酶体酶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Tips
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淋巴细胞
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
产 生 于 胸腺 , 在血液淋 巴 细 胞 中 约 占 总数 的 75 % ; 其体积小 , 胞质 内 含少量溶酶体 。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
产生于骨髓 , 约 占 10% - 15 % ; 其体积略大 , 一般不含溶酶体 , 有 少量粗面 内 质 网 ; B 细 胞 受 抗 原 刺 激 后 增 殖 分化 为 浆 细 胞 , 产 生抗体
浆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产生于骨髓 , 约 占 10% ; 为 中 淋 巴 细胞 , 溶酶 体较多
主要免疫细胞
血小板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
构成
颗粒区
于 中央部有 蓝 紫 色 的 血小板颗粒
透明区
于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
含微管微丝,参与血小板的变形
颗粒
特殊颗粒(α颗粒)
血小板因子Ⅳ
抗肝素抗凝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促进内 皮 细 胞 增 殖 和血管修复
凝血酶敏感蛋白
进血小板 聚 集
致密颗粒
五羟色胺
促进血管收缩
钙离子
肾上腺素
功能
参与止血与凝血
当 血管 内 皮破裂 , 血小板迅速黏 附 、 聚集于破损处 , 凝 固 形 成血栓 , 堵塞 裂 口 、 甚 至小血管管腔 。
血浆
占总血液容积的55%
相当于血细胞的细胞外基质pH7. 3 - 7. 4 , 其 主 要 成分是水
Tips
血象
血细胞形态
血细胞数量
血细胞百分比
血红蛋白含量
数值
健康人5L血液,体重7%
血红蛋 白 的 含量
男 性 为 120 - 1 50
女性为 110~140
抗凝后离心沉淀
上层 淡黄色血浆
中间层 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 红细胞
造血器官的演变
卵黄囊造血期(血岛)
肝造血期
脾造血期
肝脾造血 的 特 点 是 造血干细胞呈现多 向 分化 , 称为 定 型 性造血或成人造血 (
胸腺造血期
淋巴结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
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对于不同的祖细胞
白细胞介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血小板生成素TPO
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
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证实
首先将小 鼠骨髓细胞悬液输给受致死量射线 照 射 的 同 系 小 鼠 , 使后者重新获得造血能力 而免于死亡 。 接受骨髓 的 小 鼠脾 内 出 现许 多小结节状造血灶 , 称脾集落 ( spleen colony ) 。 脾集落 内 含有红细胞系 、粒细胞系 和 巨 核细胞系 的 细 胞 ,它们单独 或混合存在 。 将脾集落细胞分离后 , 再输给其他用致死量射线 照射 的 同 系 小 鼠 , 仍能发生多个脾集落 , 并重建造血功 能 。 脾集落生成数与输入的 骨髓细胞数或脾集落细胞数成正 比 , 表 明 骨 髓 中有 一类能重建造血 的原始血细胞 。 为确定一个脾集 落 的 细胞是否起源 于 同 一个原始血细胞 , 将移植细胞用射线照射 , 诱发 出 现畸变染色体 , 以 此作 为辨认血细胞发生来源的标志 。 将此种带标 志 的 细 胞输给受照射的小 鼠 , 结果发现 , 每个脾集落 中 的所 有 细 胞 均具有某种相 同 的 畸变染色体 , 表 明 每个集落 的 细胞来 自 同 一个原始血细胞 。 造血干细胞 中 存 在 不 同 分化类 型 的 细胞群体 , 如 髓性造血 干 细 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系 、 粒细胞单核细胞系 、 巨 核细胞 系 等 细胞 系 的 造血祖细胞 ; 淋 巴 性造 血 干 细 胞 可 分化为各种 淋 巴 细胞 (
分布
红骨髓
起源
卵黄囊血岛
形态
类似小淋巴细胞
胞质富含核糖体
特性
强增殖潜能
多向分化能力
造血干细胞
是 生 成 各 种 血 细 胞 的 原 始 细 胞 , 又 称 多 能 干 细 胞 ( multipotential stem cell ) , 起源 于人胚第 3 周 初 的 卵 黄痰壁等处 的 血 岛 ( 见第 25 章 ) , 出 生后 , 造血 干 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 , 约 占 骨髓有 核 细 胞 的 0. 5 % , 其次是脾 和 淋 巴 结 , 外 周 血 内 也有极少 量 。 一 般认为 , 造血干细胞 的形态类似小淋 巴 细胞 , 即 细胞体积小 , 核相对大 , 胞质 富含核糖体 。 造血干细胞 的 特性是 : 有很强 的增殖潜能 , 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 , 大量增殖 ; 但在一般生理 状态下 , 多数细胞处 于 G。期 静止状态 ; 有 多 向 分化能力 , 在一 些 因 素 的作用下 能分化形成不 同 的祖 细胞 ; 有 自 我复制能力 , 即 细胞分裂后 的部分子代细 胞仍具原有 特性 , 故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持恒定 的数量 。
终身数量恒定
髓性造血干细胞
血细胞演变
阶段
原始阶段
祖细胞(定向干细胞)、原细胞
幼稚阶段
早中晚三期
成熟阶段
规律
1. 胞体由大变小
2. 细胞核由大变小
特例除外,巨核细胞
3. 胞质由少变多、 嗜碱性逐渐减弱
特例除外,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
4. 特殊颗粒或特殊蛋白结构由无到有逐渐增多
5. 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
特例除外:淋巴细胞
粒细胞
胞体由大到小
胞核由大到小
特殊颗粒由少变多
粒-单细胞系 造血祖细胞

原单核细胞
出现炎症/免疫功能活跃时增殖
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原粒细胞
中性粒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粒细胞
分叶粒细胞
嗜酸性粒 造血祖细胞
原粒细胞
嗜酸性粒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 造血祖细胞
原粒细胞
嗜碱性粒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红细胞系 造血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细胞核被巨噬细胞吞噬补铁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巨核细胞系 造血祖细胞
原巨核细胞
巨 核 细 胞 经 幼 巨 核 细 胞 , 发育 为 巨 核 细 胞 ( megakaryocyte ) , 巨 核细胞 的 胞质块脱落成为血小板 。 原 巨 核 细 胞 分 化 为 幼 巨 核 细 胞 , 体积 变 大 , 胞 核 常呈 肾 形 , 胞 质 内开始 出 现血小板颗粒 。 幼 巨 核 细 胞 经 过 数 次 DNA 复 制 , 成 为 8 - 32 倍体 , 但 核 不 分裂 , 形 成 巨 核 细胞 。 巨 核细胞呈不规则形 , 直径 50 - lOO μm , 核 巨 大呈分叶状 , 胞质 内 形成大量血小板颗粒 , 它们 聚 集成 团 。 然后 , 胞质 内 出 现大量分隔小管 , 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 区 , 每个小 区 内 有一 团 血小板颗粒 , 是一个未来 的血小板 。 巨 核细胞伸 出 胞质 突起从血窦 内 皮 细 胞 间 隙 伸 入 窦 腔 , 其末端胞 质 脱 落 成 为 血小板 。 一个 巨 核细胞可生成 2000 - 8000 个血小板 。
幼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
8~32倍体,体积大,不规则,核分页,胞质含有大量血小板颗粒:后标志中出现大量分割小管,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区,小区脱落形成血小板
分页核
血小板
淋巴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系 造血祖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
B细胞
NK细胞
淋 巴 细胞 的发育主要表现为细胞膜蛋 白 和 功 能状 态的变化 , 形态结构 的演变不很 明 显 , 故不易从形态上划分淋 巴 细胞 的发生和分化 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