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313统考课本知识框架,具体是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3-30 19:08:24 广东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一、 革命前的英国
农业工业商业
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等级
新贵族阶层、新兴资产阶级、农民、雇佣工人
专制君主制的衰落·清教思想的兴起
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君主统治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权力情愿书·矛盾的尖锐化
苏格兰人民起义·革命形势成熟
召开长期国会,形成反对封建王权的领导核心
二、 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长期议会开始阶段的活动
在广大群众的推动和支持下,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封建的专制王权,初步确立起立宪君主制的原则
长期议会议员的政治分化
内战的爆发:第一次内战的第一阶段
1642-1644
群众运动的高涨·第一次内战的第二阶段
1644-1646
棒民
1645《自抑法》/《克己法》指挥权归独立派
三、 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1646-1648
第一次内战后英国国内形势
议会成了最高政权机关
中下层人民反对长老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长老派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
大贵族大资产阶级 长老派 议会掌权
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 独立派 军队掌权
中下层人民 平等派
1647长老派要解散军队,军队成为独立派领导的第2个政治中心
议会与军队的斗争,以军队的胜利而结束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国家政权转到独立派手中
1647独立派和平等派进行普特尼辩论 政体问题和选举制度问题
平等派失败
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四、 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次内战和王党的失败1648
普莱德清洗
长老派大势已去,独立派占统治地位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1649
革命走上了回头路
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内局势
平等派更加积极广泛的活动【李尔本】
平等派起义
失败
对英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产生了深远影响
掘土派运动
受托马斯·莫尔的影响
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英荷战争
1651年“航海条例”
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
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建立
1653克伦威尔发布《统治文件》任护国主,独裁
实质:军事专政
五、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60“光荣革命”
1660年君主制复辟
查理二世《布列达宣言》【宽恕】复辟
复辟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辉格派和托利派的出现
赦免法案、人身保护法
围绕詹姆斯二世继承问题
1679《排斥法案》
支持:辉格党
反对:托利党
通过《人身保护法》
1688光荣革命
1689《权利法案》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标志
英国革命的意义
政治
经济上
对全欧洲
六、 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约翰·米尔顿
《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申辩》、《失乐园》
詹姆斯·哈林顿
《大洋共和国》
对后世美国的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产生了影响
七、 1689-1742年的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内阁制的形成
王权的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
议会选举状况
贿赂选民
名额分配不合理
辉格党的政治优势
沃波尔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 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
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亨利四世
加强国家统一,巩固国王权力
多数农民有人身自由,不再是农奴
分散的手工工场在农村相当普遍
城市里商人和政府官员控制一切,工人生活十分困苦
被刺后,贵族的分裂活动重新兴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
路易十三,黎塞留
加强君主专制,把法国建成欧洲最强国视为两项基本国策
投石党的运动
路易十四,马萨林
从资产者和人民反抗封建专制开始,后来发展成贵族的判乱,并导致严重的外敌入侵,说明推翻专制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
路易十四和“朕即国家”
为王权至上制造理论依据
为彻底制服贵族,一方面实行高压,一方面制造凡尔赛宫殿
亲理朝政,亲信大臣中产阶级出身,自己作出决定,担任政府首脑
地方行政改革,一方面保留原有机构,一方面将监督官置于地方长官之上
整顿军备、扩充兵源、引进新式武器和先进技术,军队成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
靠警察手段维持统治
思想控制
废除南特敕令,要求全国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
柯科尔伯的重商主义和“太阳王”的殒命
保护关税,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出口
重商主义的缺点
路易十五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
财政危机
农民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对外战争的失败
七年战争
启蒙运动
专制政府对启蒙运动的压制
二、 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四阶段:波西米亚/丹麦/瑞典/瑞典-法国
签订《威斯特法利亚和约》
内容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瑞典也获得了领土,德国内部几个强大的诸侯都获得了新领土
荷兰独立,瑞士脱离帝国独立,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力,皇帝不得干涉,帝国的重要事物由帝国议会决定
加尔文教和路德教享受同样的权利;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相等的人数
意义
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的分裂进一步加深,神圣罗马帝国更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西班牙也大为削弱,从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主导地位
划定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承认天主教与新教享有同样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解决国际争端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
经济落后·“农奴制第二版”
经济落后原因:君士坦丁堡线路和新航路开辟;三十年战争的破坏和德意志分裂局面的形成
“农奴制第二版”原因
粮价上涨,不知资本主义,只会农奴制
地主贵族权势很大,市民阶级力量薄弱
农奴制的存在对德意志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很大抑制作用
奥地利君主国
未完全形成统一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玛西亚母子(约瑟夫二世)改革
1740-1748王位继承战争
土地改革
废除农奴制、减轻农民负担
教会改革
宗教宽容
限制地主
改革国家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公共及宫廷事务督导部,作为管理领地行政和财务的最高机构
成立最高咨询机关国务会议
成立跨领地的地方政府
建立警察制度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
约瑟夫二世 保护关税,成立国家工厂
普鲁士的兴起与“普鲁士精神”
专制主义加军国主义
普鲁士的“开明专制”
1740-1786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保护工商业
从奥地利夺取西里西亚
参加七年战争
与俄国、奥地利瓜分波兰
获得大帝称号
三、 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17世纪的俄国社会
农奴制进一步加强
频繁的农民起义
沙皇权力大大加强
急剧的殖民扩张
工商业有所发展,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开始传入
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
背景:扩张领土的过程中北方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的落后再次暴露
内容
军事:义务征兵制、海军、军校、新式武器战略技术
经济:发展工商业、学习先进的科技、高关税保护外贸、招聘国外专家、派遣留学生
政治: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中央集权【参政院-各部,宗教院官教会、大省-小省】
文化:简化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
评价
改革卓有成效,打败了瑞典,建立了俄罗斯帝国
人民苦难
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
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俄国叶卡捷琳娜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1762-1796
发展农业、接纳外国移民
发展工业,削弱行会的控制
自由贸易
让贵族取得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1772-1775普加乔夫起义
女皇加强统治《贵族宪章》保护贵族
扩张,瓜分波兰
四、 波兰、瑞典和丹麦
波兰
农奴制加强,城市发展不充分,贵族力量强大
瑞典和丹麦
17世纪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改革与瑞典的强盛
吸引外资、鼓励生产
军火工业
货币税、开征新税
军事
义务征兵制
改进作战方式、采用新式武器
实战训练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大国霸主
17世纪中叶北方战争与瑞典大国地位的丧失
丹麦君主专制的确立
腓特烈三世
夺贵族行政权,设官僚机构
引进外国人,组成新贵族阶层
克里斯廷五世
丹麦法,废除地方分治
五、 西欧的启蒙运动
定义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打击:封、专、教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和思想准备
启蒙运动的背景
时代要求、自然科学
代表人物
英
霍布斯
‘人性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
论公民、利维坦、论社会
洛克
反对君主神授,主张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
人类解放论、政府论、论宗教宽容、教育漫画
法
伏尔泰
主张君主立宪、反天主教会,自然法思想强调法律
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正式提出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卢梭
私有制是不平等起源、暴力革命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影响雅各宾派
反对三权分立
百科全书派 唯物主义狄德罗主持
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重农学派 弗朗索阿·魁奈
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自由主义
经济表
美
本杰明·弗兰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启蒙思想包括两大信条
理性/相信人类进步
对改革的建议
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反对重商主义
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
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
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一、 明末清初的中国
二、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建立
关原之战,称霸全国
德川家康1603-1868
幕藩体制
将军-大老、老中、若年寄-三奉行【寺社、勘定、江户】,还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政权机构
对藩国拥有最高统治权,交替参觐制度
地方:蕃国蕃主【大名】世袭,享有全权,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政权机构,并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天皇受所司代严密监视
土地全部属于封建领主阶级所有,作为份地由农民耕种,收取实物地租,分成制
直接统治农民的地方长官【郡代、代官】,和5人组制度
严格的身份制度
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受到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
对外:锁国政策
幕藩体制下的日本社会
领主经济商品化,城市出城市城城城市出现了为领主阶级服务的商业、金融机构和享有特权的大商人、高利贷者
封建领主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
农民尚未发生明显的阶级分化,小农经济发达
剥削十分残酷,农民群众反抗斗争
总的来说
和平的环境
反抗斗争限制了封建领主的剥削
农民有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
经济作物有了很大发展
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农家的生活也同市场发生了联系
农民已转化为小商品生产者,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准备了条件
三、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巴布尔1526-1857
阿克巴与印度的统一
与拉吉普特建立政治联盟,选贤任能
宗教:宗教宽容
政治:皇帝集权
军事化:化行政为军事组织“曼萨布达尔制”,军队来源:省长和封建主提供
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采邑制。扎吉尔分给服役的封建贵族、柴明达尔制边远的封建主
“黄金时代”中的危机
伊朗化影响大大加强
沙加汗背离了宗教宽容政策
统治者挥霍:泰姬陵
奥朗则布与莫卧儿帝国的盛衰
1658疆域顶点
宗教狂热
文化和社会生活
伊斯兰文化影响很大,但收到的回报很少
四、 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
向亚非的扩张
谢里姆一世
成为哈里发
与埃及关系松散
苏莱曼一世的征战制度
占领贝尔格莱德,罗德岛
与法国一起反对匈牙利
征战伊朗
社会经济制度
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农民固着于土地,不经领主允许不能离开,破产农民不能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
加强中央集权
苏丹,首相,宫相,新军,对财政中央集权
等级制
米勒特制
行会制度
文化的发展
苏里曼立法:《群法总汇》
科普科里家族的实际统治
卡罗维兹和约,标志着奥斯曼帝国以从对欧洲的进攻转为防御
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大部分对外贸易
伊斯坦布尔的起义
对俄战争的失败
军事采邑制的破坏
发展为无条件的和世袭的土地所有制
分化出一个显贵【亚赞】阶层
离心倾向大大加强
农业经济的衰落,商业和工业也在走下坡路
文化的衰落
第四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 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
葡:工业、军事、分散的殖民地
西过程:1566尼德兰革命、1588英西战争、失去牙买加、敦刻尔克,王位继承战争
西原因:卷入战争、分散了力量;统治太严,得不到帮助;工业落后
荷兰的殖民扩张
17世纪上
原因:地理位置、尼德兰革命逃难者,平底船、独占贸易公司
英法的海上争霸及英国的胜利
1652年发动对荷战争,迫使荷兰人接受《航海条例》
荷兰失败的原因: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海军
英法争霸
1688-1697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1701-171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56-1763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胜利的原因
对海外殖民扩张的态度
移民的人数
工业发达
重视海军的建设
二、 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殖民地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较好的政治环境
东方落后的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维护传统的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三、 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首先导致人种的重新分布
其次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烟草和棉花
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西欧非洲美洲
西欧与东欧
西欧与亚洲
国际的劳动分工第一次大规模的实现了
全球均势的变化
全球文化的交流
西学东渐
科学技术
东学西渐
哲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