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编辑于2020-02-11 14:37:46西方哲学
柏拉图
理念与事物关系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事物存在依据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一般和个别关系
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学习就是回忆,知识是先天的
经验与先验的问题
理念论—自然世界太阳主宰 灵魂世界善是主宰
为知识提供根据
《巴门尼德斯篇》
理念的普遍性
理念的分有问题(一般与个别)
理念的“第三者”
理念的分离问题
如何处理恶的问题
理念与事物是分离的
理念与理念的关系—通种论
《智者篇》
存在 非存在
相同 相异
运动 静止
提出了一条认识世界的思路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马克思:形而上学是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
存在论
存在的意义
偶然的意义
本然的意义—范畴
实体 数量 性质 关系 地点 时间 状态 动作 所有 承受
实体论
是终极的主体,它不在述说其他事物
个别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
后来主张形式是第一实体
神是最高的实体
如果实体可以生灭,那么一切事物都是生灭 而时间和运动是不会生灭 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实体—不动的动者
神学
是哲学意义上的神,最高的神圣存在,而不是宗教的信仰那个东西
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到神圣的存在 让自己有限的思想与无限的客观思想合二为一 思辨是最高的幸福
原因论—四因说
质料因(构成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载体)
形式因(构成事物是什么)
动力因(事物运动)
目的因(达到事物最好状态)
质料 与 形式—潜能 与 现实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幸福
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晚期希腊哲学 ——对神和死亡的恐惧
伊壁鸠鲁主义
原子聚合则存在,原子散开则死亡
顺其自然,觉得快乐就去追求
斯多亚学派
人生的目的就是回归自然,按照自然去生活
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肉体的限制,让灵魂得到净化
怀疑主义
要想得到安宁,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一切不下判断, 不置可否,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新柏拉图主义
在柏拉图理念世界上加了一个更高的存在,即“一”
用“流溢说”解释事物和理念之间的关系
中世纪哲学 ——公元二世纪到十六世纪 ——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信仰的时代
基督教精神
超验性
内在性
自由的问题
超自然的观念
对自然态度的改变
教父哲学
经院哲学(繁琐哲学)
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
收集整理研究古代文化
使希腊哲学与近代哲学接通了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1517年10月31日发起
《大航海时代》15—17世纪
新时代的曙光
世界的发现
人的发现
科学的发现
近代哲学
思想:启蒙主义
狭义:18世纪法国哲学(启蒙运动)
广义:整个近代哲学(从经验论和唯理论到德国古典哲学)
早期近代哲学
经验论(弗兰西斯•培根开始)
社会政治思想
自然状态
社会契约
霍布斯思想
人的自然本性:自我保存 趋利避害 趋乐避苦 导致人与人之间是敌人,为达到自我保存,便相互约定
社会契约是一种权利的转让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之间相互订立契约,把全部权利交付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而实现的
国家的实质在于,它是担当起大家的人格的一个人格、集中了大家意志的一个意志,掌握了大家所交付的所有权利和力量的一个公共权利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中,体现了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专制主义之间的巨大矛盾
洛克思想
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他们所放弃的唯一的自然权利只是维护自然法,惩罚犯罪者的执法权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一个国家不能听任统治者凭其个人意志实行专治统治,必须制定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统治者只能根据法律进行统治
孟德斯鸠思想
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规律)
人类的法——根本理性
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三种政体:共和政体 君主政体 专制政体
共和政体的性质是人民拥有最高权利,它的原则是“品德”
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拥有最高权利,不过君主依据法律来行使权力,它的原则是“荣誉”
专制政体的性质是个人依据意志和爱好来治理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地理环境决定论:一般的社会规律或法则必须在具体的不同环境下发挥作用,所以不同地方产生了不同体制
卢梭思想
人生而自由,但是却无所不在枷锁中
人所形成的人即社会人与自然人加以比较,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的起源
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劳动使人拥有了土地产品的权利,然后就拥有了土地本身 ——私有制产生
社会越发展越不平等
合理的社会契约其要旨就在于“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集体”
“公意”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是从作为个人意志的总和的“众意”中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
经验论(经验——观念——知识)
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一个明显区别
洛克
经验论
批判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
外感觉(感觉),内感觉(反省)
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简单观念(被动性和单纯性)
复杂观念(组合)
第一性的质(固有的,原始的)
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 也即事物广延的性质
第二性的质(附属性质)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运动方式在我们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感觉
知识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 知识就是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观念之间关系:同和异, 关系, 共存或必然联系, 实在的存在
经验获取通道: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和对内心的反省
物 物刺激心灵形成观念 观念组成知识
贝克莱经验论—非物质主义
知识两个因素
感知观念的心灵
被心灵感知的观念
物=可感物=观念的集合
物的存在即是被感知
贝克莱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 即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
存在即是被感知和感知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观念,所以心灵才能感知这个世界
一定有一个伟大无限的心灵,创造了这个观念的世界,也创造了我们有限的心灵,使我们能够感知这个世界
休谟经验论(怀疑论)
人类理智的对象
观念的关系 关于观念的知识 ——必然的知识
实际的事情 关于事实的知识 ——或然的知识
休谟问题——归纳问题
一切归纳不能下全称判断
知识来自两类
逻辑上推论
经验的感知
在所有的原则里,只有因果观念使人们超出经验去下判断
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是不可能做必然的因果推论的
经验也不可能必然的推论因果,经验重复一万次还是经验
因果观念来自于习惯性的联想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秩序——习惯性联想
唯理论(笛卡尔开始)
我思故我在——主体性的觉醒
1、原理必须是清楚明白
2、其他所有事物必须依赖于这些原理
方法论的怀疑(以怀疑为方法)
感觉经验不可靠
梦境中的一切是不可靠的
所有形象都可能是梦境中的东西
数学也是可以怀疑的
上帝的存在也是可疑的
唯有一点是不可怀疑的:我在怀疑
我是一个思想实体
形而上学
我思故我在
上帝存在
通过怀疑方式确定我思故我在,除此之外没有确定任何东西存在
在我思想中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
我肯定不是上帝概念的原因,由此在我们之外, 有一个无限完满的心灵把这种概念赋予我的心灵
物质世界存在
由于确信上帝的实在性和完满性,我现在也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
二元论——心和物分开
心身二元论
心身交感论
偶因论
副现象论
大陆唯理论
斯宾诺莎——实体一元论
一般哲学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尔从心灵开始,我从神开始
神——神圣必然性
哲学体系
本体论(根据 基础)——关于实体的学说 实体=神=自然(包括心和物) 实体 属性 样式
实体是无限的
实体是永恒的
实体是不可分的
实体是唯一的
认识论(方式和手段)
心和物是一致的,统一于最高实体,反应的是最高实体的本质
物质界中没有偶然性,偶然性是人们无知的托辞
知识分为三类:感觉的知识,推理的知识,直观的知识
伦理学(最终目标)
至善是真正的善,最高的善,一经发现和获得后,便可以永远享受连续无上的快乐
至善就是认识人的心灵和自然一致
至善的境界是通过对神的认识而达到的
以几何学方式构造哲学体系
莱布尼兹
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
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单子
单纯性
复多性
永恒性
单子之间相互独立
单子之间有质的区别
单子是自因
连续性的原则
自然从来不飞跃
预定的和谐
天赋观念论
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
两种真理
矛盾原则
充足理由原则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哲学问题
理性的危机
理性试图解决科学的问题,但哲学没能做到
自由的失落
将科学带入到一切,人社会自然一切都服从自然法则,那么自由没有存生之地
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形而上学体现的是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自由境界的一种理想,但未能实现
哥白尼式革命
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不可能只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科学知识至少包含两方面因素:一是方面是后天经验,另一方面是先天的形式
后天的:个别偶然的 感觉经验的
先天的:普遍必然的 独立于经验同时作为经验的条件
假入知识必须符合对象,那么知识怎么进入意识中来; 即使知识能够进入意识,那么如何解释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那就倒过来: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将主体与客体颠倒
认同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
从内容上讲知识是经验的后天的,从形式上讲,知识是先天的
物质体不可知
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人类理性两大功能:理论理性(认识能动),实践理性(行动、 意志、伦理道德)
我必须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从二元论 和 不可知论 出发
康德哲学(批判哲学)
康德把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接受性
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构成性
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调整性
理性的三个理念:我思 上帝 世界
三组“二律必反”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自由因与因果律)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
判断分为两类:分析判断(先天的,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 综合判断(通过感觉经验的加上的,例如物体是热胀冷缩的)
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 后天综合判断
先验(研究先天认识形式) 和 超验(超越于经验的)
科学知识不仅要有经验添加的新内容,而且还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
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人只有一种感性直观能力
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通过形而上学的阐明来证明
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觉外界事物的先决条件
可以想象没有事物的空的空间和时间,但不能想象有某种不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事物
人的直观能力和空间感是先天的
数学可以分为几何学和数学,几何学是关于空间的描述,数学是关于时间的描述
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知性的先天形式是“知性纯概念”,亦即“范畴”
通过形式逻辑论证知性范畴
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 感性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无内容是空的 感性与知性结合才能形成知识
先验的阐明就是要证明先天的直观形式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
判断表:1、量的判断 2、质的判断 3、关系的判断 4、样式的判断
先验逻辑论
先验分析—关于真理的逻辑
先验辩证论—关于假象或幻想的逻辑
范畴演绎
主观演绎
主管范围内的范畴对于经验具有客观有效性
先决条件:感性直观和先验自我(先验我思)
感性直观和自我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
形成知识需要综合
我思必须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我与我自身的同一性
范畴对于经验客观有效性
范畴=知性(认识主体)的综合统一功能
它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每一个杂多表象,另一方面把杂多表象带到先验自我之中来
先验的想象力来实现,想象力介于知性和感性之间
综合统一规则:范畴不仅是知识的形式,也是对象的形式
知性为自然立法 ——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连接表象的法则是知性的法则
内在形而上学是可以成立的
理性是进一步把知识调整成体系
客观演绎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是不得不遵守的必然法则,理性法则是人们应发遵守但不一定遵守的法则
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不能辨别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
只有为了诚实而诚实的行为才能是道德的行为
道德法则——定言命令
道德命令的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
普遍性的公式——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质料公式——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
自律性公式——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
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自身立法
实践理性的二律必反
幸福作为目标和道德作为目标二者如何协调?
德行是配享幸福的首要前提
在此前提下,能享受到幸福,此为至善
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
意志自由
道德才可能存在
灵魂不朽
才能实现德行(受自然法则限制)
上帝存在
保证两个世界的协调
道德本身没有条件,道德的实现需要条件 没有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道德,但可以有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神学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愈持久地加以思考,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判断力批判
批判的核心:判断的逻辑必然性和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两者不能混)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
黑格尔哲学
真正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
认识是知识和对象的矛盾运动
把认识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我们就在这个世界,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世界的自我认识)
实体即主体
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
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绝对精神——人类精神的绝对化,从绝对到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当时的人类生活在抽象的观念中,因此很难体验和再现事物活生生的生命
辩证的否定——黑格尔哲学的核心
否定性是毁灭的力量,但唯独有一种东西能在毁灭中仍然保持生命,那就是精神
前进回溯式的发展,越发展越展现真实的自我
黑格尔哲学是古典哲学淋漓尽致的发挥,也是古典哲学最后的生命力
西方文明两大源头
希腊文明(雅典)
重视自然主义和科学精神
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耶路撒冷)
重视超验性形而上学